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景观原型符号下的乡村景观意象探析——以漳平新桥农民画为例

时间:2024-09-03

李夏颖,刘 漫,古坤鹏,丁 铮*

(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园林学院,福州350002)

乡村景观是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是乡村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的综合表现,具有地域特色性和差异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在情景统一的景观原型催化和引导下,在长期的村落发展历程中形成于头脑中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并通过被赋予了环境意趣、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景”来表达,包含了乡村物质生产、文化生活、生态田园精神等内容[1]。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原始民居建筑、田园景观、民俗风情、传统农耕等乡村地域特色逐渐褪色,年轻一代对于乡村的归属感、认同感日益淡化,乡村景观意象的缺失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难点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景观原型理论的探析基础上,引入景观原型符号概念,以漳平新桥农民画为切入点,从景观要素、生活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剖析其中隐喻的景观原型及原始乡村景观意象,让景观原型和意象创造变得有迹可循,并进一步提出乡村景观营建的“本土性”建议。

一、原型与景观原型理论

“原型”是经过族群文化“改造”后,成为源于集体无意识转移的意识层面的内容,是人类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结构,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它决定了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2]。当人们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和具体特征结合,形成意象后,即是“原型意象”。原型是与特定的情境密切相关的,在相似的情景下,人们对于某种意象的感知就会被唤醒,与此同时,存在于人们意识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也会被唤醒。这种特定的精神活动过程与文化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除个体外,同一群体的成员也会对文化符号产生相似的情感反应[3]。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将荣格原型理论渗透进景观设计学中,对研究景观空间感知、意象营造和情境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景观原型理论的探析中,衍生出景观原型、景观原型意象、景观原型符号等概念。景观原型是指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经验在历史积淀后形成的一种对景观的憧憬,具有普遍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和典型的精神诉求,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表达出来[4]。意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形象,是一种心理表征[5]。人们将与景观原型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具体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存在于景观创作者和体验者头脑中的共识性意象思维,即为“景观原型意象”。

斯图亚特·霍尔较早提出“表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表征是把各种事物(包括现实存在和想象虚构的)、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图和各种语言文化符号联结起来的过程[6-7]。当景观原型体验者难以通过自身经验直接表达原型概念或情感时,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符号(如文字、画作、歌曲、戏剧)对景观原型进行象征和隐喻,从而表征出景观意象,即“景观原型符号”,它是景观原型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景观意象的文本表达。它通过原型的隐喻来传递作者的意识和强化某种观念,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使具有同一经验的群体产生相似的情感反应。从景观原型到景观原型符号,是一个由深入浅、由意识到具象、由不可见到可见的过程。

二、景观原型符号:漳平新桥农民画概况

农民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寄托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一种情感记忆,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原型符号,也是景观原型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景观意象的文化表征。新桥镇位于福建省漳平市北部,拥有百年的民间绘画历史,至今保留着手工工艺制作书画的传统。当地活跃的文化活动和浓厚的书画创作氛围促成了民间艺术新风。自1989年以来,新桥镇先后获得“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先后有500多幅作品在全国和省级画展中入选和获奖,100多幅被省级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选送国外展出并被收藏。农民画作者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将当地民间剪纸、刺绣、雕刻、竹编及各类民间传统艺术精华表现于极具特色的农民画之中。新桥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多为平涂勾线,画作构图饱满、勾线细腻、绚丽多彩,融民间味、乡土味、现代味于一体,聚写实、变形、意化、抽象于一身,散发着田园芳香,流淌着独特的山水音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与韵味。

漳平新桥农民画是当地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民俗事象产物,与早期社会遗留的神灵信仰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怡然自乐的心态有关,是景观原型和景观原型意象的遗存与延续。农民画作者作为景观原型的体验者,通过农民画赋予意识内容,将内心深处对乡村风俗、田园山水、民居古建筑和生产生活的情感记忆以绘画的形式表达,用饱满的构图折射出乡村景观意象,使之能被观者所理解和感受。

三、漳平新桥农民画中的乡村景观意象表征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乡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传统的民居建筑被高楼取代,民俗文化特色和节日氛围逐渐淡化,农民群众的文化结构不断变化,乡村景观意象日渐模糊。老一辈农民画家对乡土生活有耳濡目染的经验和审美积淀,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农民画中,形成了蕴含乡土风情与地域特色的“文化叙事”,而叙事表达的核心内容即是乡土意象。因此,本文以漳平新桥农民画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主体性“解构”,从景观要素、生活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剖析其中隐喻的景观原型以及农民心中的乡村景观意象,让景观原型和景观意象变得有迹可循。基于对179幅新桥农民画的深入研究,发现村落本土居民对新桥的景观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然田园意象

新桥地区气候温热、雨水充足,一年四季草木繁盛,乡村农业资源丰富,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村落选址依山傍水,与自然同生息、顺应自然的生态观让当地居民以最简易的手法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对农民画的解构分析中,笔者发现很多画作自然情节众多、连续性强,画家将连绵千里的生态之景绘于画中,无论是画面的构图还是色彩的运用,无不体现了画家们对乡土自然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中可以提炼出独具特色的自然韵味。由此可见,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自然田园意象是新桥农民对新桥景观重塑和影响其地理想象的重要元素。如张瑞玲所作的《人勤春早》(图1),描绘了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从中可剖析出新桥的自然田园景观特征:连绵的青山,青翠的竹林,白墙黑瓦的建筑成排连片,肥田沃土将其环绕。整体空间繁而不乱、错落有序。画中的田地和山峦竹林占据了大幅版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意象。陈永凤、蒋玮华合作的《红土清风》(图2),作者在绘画的形式、构成和造景上展示了极大的自由性与自主性,通过远近结合的饱满性构图,运用和谐温暖的色彩,以红墙黑瓦的建筑为中心,以绵延如带的梯田为环绕,以辛劳耕作场景为前景,描绘了生气盎然、风光旖旎的田园景观,折射出作者对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心灵渴望。此外,在《清清的溪水》《家乡美如画》《乡村的早晨》《秋收》等画作中,均描绘有民居建筑、山水、农田等乡村景观元素以及农耕劳作、田间丰收的田园之景,既反映出地方独特的自然文化特色,又呼应着传统农耕文明的母性主题,体现了新桥农民对自然田园的热爱之情,表现出物我相宜的自然田园意象。

图1 人勤春早

图2 红土清风

(二)民俗文化意象

民俗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由民众所创造、共享和传承。新桥位于闽南文化、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的融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融合民间的生命信仰,形成了岁时节庆、婚丧嫁娶、生子祝寿及丰收祈求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民俗活动中反复倾注着质朴的情感,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汲取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在所收集的画作中,笔者发现关于民俗文化生活的描绘占有很大比重,这些画作通过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再现了新桥独特、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象。如吴玉环所作的《竹马灯》(图3),作者用花卉彩边等传统民间图案对迎竹马队伍中的人物着装进行装饰,画中的人物吹拉奏唱、载歌载舞,表情形态丰富,整幅画色彩艳丽、构图饱满,不同元素之间的巧妙组合使画面整体形成“超乎规矩”之外的印象,具有独特的和谐美与怪诞趣味,让观众仿若置身其境般感受到节日氛围的浓厚和热闹。此外,《舞竹龙》《元宵乐》《家乡的庙会》《民俗大联欢》《双龙抢珠》《争上游》等画作,展示了舞龙舞狮、迎神赛会、龙舟彩船等节日气氛浓厚的民俗活动,画作写实又写意,喜庆的符号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奇特的审美趣味。刘文英在《新婚志喜》(图4)中描绘的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妇形象。丈夫身穿蓝紫唐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妻子侧脸朝向丈夫,含情脉脉。他们面前放有一对红烛以及象征“早生贵子”寓意的花生与桂圆,画中以红色为主调,象征喜庆、幸福、吉祥;以龙凤和鲜花为装饰,烘托出欢乐喜庆的婚礼场面。此外,《山村婚礼》《喜迎亲》《回门》等画作,均展现了当地迎亲、上花轿、拜天地、吃农家喜宴等乡村婚礼习俗,表现出喜庆、热闹、淳朴的乡村景观意象。农民画家运用自然朴素的绘画语言,将地方文化融于画作,使家乡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得以再现和传承,透出纯真质朴的艺术风格。画中的情感是由景观原型符号语言背后的心象构成,是人们能够共同感知的民俗文化心理,让人倍感亲切,触动观画者心中的乡愁记忆。

图3 竹马灯

图4 新婚志喜

(三)生活劳作意象

生产劳作是农民日常乡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新桥人依靠本地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以多样的生产方式和辛勤的劳作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因此,这些带有深刻历史记忆的生活劳作意象在新桥农民画中十分常见。画中所描绘的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场景是生活“真”向艺术“美”的演化、过滤和深化,是画家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的向往和体现,表达了新桥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反映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乡村风貌。在汤艺萍所作的《农家乐》(图5)中,以淘米、磨米浆、打 米粿 、 做 米粿 为四个主题,描绘了农家生活场景,用古井、木盆、蓑衣、石磨、石臼、灶台、摇篮椅等元素唤起观者心中的乡村记忆,与它们达成共识并产生情感共鸣。画面构图精巧,色彩鲜艳强烈、形象完美丰满,反映着朴实细腻的美。此外,在《菇香正浓》《酿米酒》《筛米圆》《打寿面》《地瓜丝上架》《榨茶油》等画作中,画家们展示了农村日常手工制作食品的劳作场景。在王国华所作的《榨糖坊》(图6),采用“填充式”的构图方式,没有运用明显的分割线,却能错落有致地将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进行区域划分,表现各自主题,使客观对象有序地串联在一起,画面融洽自然。画中以牛拉磨压榨甘蔗汁的场景为构图中心主体,将采摘、运输、装桶等场景填满画面,叙述不同时间、地点的劳作场景。画中以黑色为背景,使画面具有稳重感,与人物和动物的鲜艳配色形成反差,装饰性的花卉纹样也使得构图更加饱满。农民画家利用叙事性的绘图语言,展现了村民们“辛勤劳作、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让观者身临其境、体味悠然自得的民情和淳朴的民风。无论是家庭的简易加工,还是初具规模的生产作坊,都通过画家的精细描绘,从平淡无奇的普通生活场景转变为构成乡村景观的重要意象,折射出农民对生活环境的理解与感悟,寄托了农民画家质朴心灵的真情流露,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图5 农家乐

图6 榨糖坊

(四)乡情乡趣意象

家乡种植着游子的根,乡情是每个远走他乡的心灵最温暖的归宿。家庭的温馨、邻里的互助、农间的欢乐、丰收的喜悦,都是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的情感编织出的乡土之情。农民画家们将这些无形的乡土情感具象化地描绘入画作,再现了乡村场景,活化了乡情乡趣意象。在陈明权所作的《溪畔山歌》(图7)中,几个砍柴归来的少年隔着溪水,对着在果园劳作的少女唱山歌,少女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流露出极具情趣的乡土风情韵味。作者将平衡、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律动,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在《清清的小溪》(图8)中,作者用黑色、蓝色的色彩反差突显了溪水的清澈,水中的鱼儿穿梭往来,溪流间的鸭群自由游弋,茂盛的芦苇丛环绕两旁,各种景观相映成趣。画中有的小孩在岸上加油打气,有的小孩围着鱼群,用竹漏进行捕捞,不时溅起一层层水花,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观者仿若置身其中感受到捕鱼的乡村趣味。此外,在《牛娃》《牧童》《牧场欢歌》《春牛图》《放牛娃》等画作中,农民画家用质朴纯真、稚拙而有趣的画面表现了孩童在田间的趣味。在《庄稼汉的风度》《咱家的水果请客尝》画作中,作者描绘了农民们相互庆贺丰收的生活场景,流露出淳朴真诚的乡土风情。农民画中的乡情乡趣是当代乡村人口外流后、农村逐渐消失的景观元素,是农民画家乃至新桥人灵魂深处无法忘却的情感记忆,深刻体现出情趣盎然、乡情浓厚的景观意象。

图7 溪畔山歌

图8 清清的小溪

四、乡村景观营建的“本土性”建议

在景观原型理论的探析基础上,综合上文对漳平新桥农民画的主体性“解构”,笔者把从中提取出的乡村景观元素、景观原型、景观意象转译成设计词汇,运用农民心中的景观意象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应将重点摆在以下三个方面:历史景观实物的修复与创构、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乡愁”的空间表达,让乡村既能为“乡愁”留足记忆空间,又能够满足先进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避免“千村一面”,留住“地方特色”。

(一)历史景观实物的修复与创构

原型是历史与现代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古民居和宗祠等建筑在农民画中多有描绘,历史景观实物是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元素之一。最大程度地保留和修复目前村落中民居建筑、寺庙、宗祠、戏台等历史景观原型实体,能让我们身处这样的场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激发出爱乡敬祖的集体潜意识,与场地空间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将历史景观实物的元素与新时代特征元素进行重新建构、组合,可以营建出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式景观。

(二)民俗文化在景观中的活态传承

基于对乡村精神内涵、历史情境、现状环境及文化特征的解读,我们可以提取出舞龙舞狮、迎神赛会、龙舟彩船等节日气氛浓厚的民俗活动景观元素,将其转译成设计语汇,营建喜庆、热闹、淳朴的乡村景观意象。此外,可以利用图像信息手段将民间剪纸、刺绣、雕刻、竹编等民俗文化产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质感等特质元素进行解构、推演和再创造,凝练并创造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图形图案,并将其融入景观设计当中,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使参观者感知民俗文化意象并形成深刻印象,达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三)“乡愁”的景观空间表达

面向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乡愁”之需,我们要深入挖掘出乡村物质与文化的精髓所在。农民画家在多数画作中表现出的生活劳作意象和乡情乡趣意象,看似平淡,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景观原型淡化的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提炼乡村物态与非物态元素,如乡愁景观载体元素:竹马灯、龙舟、竹龙、板凳龙、梯田、古井、农具等;通过创作构思营造象征性、情感化的典型情境,将景观原型投射为具有景观形态特征的景观空间,传递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乡愁”意味。此外,在景观设计中结合时代特色,呈现既有区域特色又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形式,并运用环境色彩氛围烘托情绪,创造引发回忆的复合性场所,使人的体验和情感超越此时此地物质空间环境的限制,在面对意象要素或是景观元素时便会油然而生地激发出亲切感与美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