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答句的类型及语义研究

时间:2024-09-03

李丽晶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路桥工程学院,南宁530024)

一、答句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个简单的对话结构通常由引发语和应答语两部分构成[1]。引发语引起下文的话轮,称为问句。应答语对问句问题作出回应,称为答句。在对话交流过程中,答句是话题得以继续的前提,反映听话人是否理解、辨别出说话人的语义信息,并促使听话人作出相应的动作行为,实现言语交流的目的。

根据答句是否对问句的疑问焦点进行回答,可以将答句分为常规性答句和非常规性答句[2]。在一个问句中,疑问焦点个数通常不固定,答句中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问焦点,因此答句通常会出现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多问一答或多问多答等形式,这类答句称为常规性答句。在理想状态下,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能够“问什么,答什么”,能够听懂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按自己的思路给出理想的答案,但听话人可能存在无法理解说话人的意思或者虽然清楚但拒绝回答,致使说话人接收不到想要的信息,这类答句称为非常规性答句。

二、常规性答句

常规性答句对话参与者须共同遵守交谈的一般原则——合作原则,在对话时说话人所说的话要符合所参与交谈的公认目的和方向。常规性答句对问句中的疑问焦点进行回答,问句限定了答句的回应范围,但答句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听话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回答方式,可以选择直接的、正面的回答,也可以选择间接的、侧面的回答。因此,我们可以把答句是否指向疑问焦点,分为直接性答句和间接性答句两大类。

(一)直接性答句

顾名思义,在直接性答句中听话人不需要推敲,可以从字面上准确获取所需信息,辨别出说话人的疑问焦点,并按照说话人的疑问焦点进行回答,答句没有拐弯抹角[3]。在结构上,问句和答句的信息量会存在对等与否、多寡的现象,因此根据答句的信息量与问句的疑问焦点的信息量情况,将直接性答句细分为等量对应答、减量含糊答、增量反复答。

1.等量对应答。等量对应答指答句的信息量与疑问焦点完全对等,信息不多不少,答句正好达到问句所要求的信息量。

例1 鲁贵:我不在家,你半夜才回来,以前你干什么?

四凤:(掩饰)我替太太找东西呢。

例2 鲁贵:(向四凤)刚才是谁喊你?

四凤:二少爷。

例3 繁漪:谁说要搬房子?

四凤:老爷回来就催着要搬。

例4 鲁贵:我问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么?

四凤:都知道了。

例1中,鲁贵对四凤半夜才回家进行询问,四凤根据问句的疑问焦点“干什么”进行回答,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例2四凤直接回应“二少爷”,正中疑问句中的疑问焦点“谁”。例3中,繁漪对搬房子提出质疑,提出疑问焦点“谁”,四凤在答句中直接回应“老爷”是这一行为的主导者。例4中,鲁贵对四凤提出各种要求,生怕四凤不按照自己所说的做,因此再次确认四凤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四凤按照鲁贵所想要达到的方向,直接给予肯定性的回答。

2.减量含糊答。减量含糊答指答话人在回答时,只提供一部分的信息,减少问句要求的信息量;或者对问句的疑问焦点回答模糊化,不提供准确信息,只提供一个范围。

例5 甲:您是哪位?

乙:我姓李。

例6 甲:王小小什么时候到啊?

乙:差不多要到了。

例7 甲:你家闺女今年上几年级了呀?

乙:上初中了。

例8 机智人士:那我什么时候来取呢?

阿凡提:请您在世界上没有的日子来取吧!

例5至例8中,答句都没有达到问句所要求的信息量。例5中,甲的提问希望乙能够回答具体的人名或称谓,但乙只提供了自己的姓氏。例6中,甲在焦急等待王小小,此时的甲希望能够准确获取王小小到达具体的时间,减少自己的焦虑,而乙只提供了一个模糊的时间范围,没有给予明确的时间。例7中,甲询问乙的闺女上几年级,他希望答句提供的信息具体到几年级,但乙只提供一个较大的时间域,让对方无法准确了解。例8中,机智人士在上一个话轮中要求阿凡提将一块布染出一种世界上不存在的颜色,阿凡提面对机智人士的提问,作出模糊性的回答,有效反击机智人士的刁难。

3.增量反复答。增量反复答是指答句的信息量超出问句所要求的信息量,或者在答句中对某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反复回答,增量反复答分为以下4种。

(1)强调性答句。强调性答句指答句在回答问句的疑问焦点后,还附加一些表示强调的词语,对答句进行肯定强调。强调词语通常放在答句的前面,对这一行为进行程度上的加深或增强。

例9 繁漪: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

四凤:谁?

繁漪:(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自然是大少爷。

例10 甲:你要不要一起去游泳?

乙:肯定要啊。

如图1、图2所示,皮部重叠图差异明显,不适宜以其为基础建模,而木质部堆叠光谱一致性较好,适宜以其为基础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

例11 甲:你要去参加活动吗?

乙:当然去啊。

例12 甲:什么时候注册?

乙:肯定在9月。

例9至例12中,答句只需要回答出“大少爷”“要”“去”“9月”等信息就可以了,但答句在肯定性回应前,添加了具有加深肯定程度的“自然”“肯定”“当然”等修饰性词语,对答句进行修饰,加深答句的肯定程度。

在强调性答句中,我们发现“自然”“当然”“肯定”等词语通常跟表示肯定的答句进行连用,而在否定性的答句当中,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就没有那么广泛。在例9至例12中,如果在每个答句加上“不”变为否定式答句后,原本表示程度的修饰词语会显得多余。面对别人的提议、建议以及询问的疑问,通常我们会回答“那真是太好了”,而不会说“那真是太不好了”。例10、例11、例12中甲的提议和询问“要不要去游泳”“要去参加活动吗”,否定性回答我们通常直接说“不去”“不要”等,通常不会在答句前加表示程度的修饰词语。这说明听话人对于不想做的事情,不愿意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语言交流比较简洁。

强调性答句除了可以在答句前加表示程度的词语表示强调外,还可通过反复应答的方式表示强调。

例13 周朴园: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例14 周朴园: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么?

周冲:(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例15 四凤:(不愿提)没有——你说什么?

周萍:那——没什么!没什么。

例16 周萍:好吧——你没有事么?

鲁贵:没事,没事,我只跟您商量点闲拌儿。您知道,四凤的妈来了,楼上的太太要见她……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连忙)不,不,不用。

例17 鲁侍萍: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例13至17中,答句都使用了反复的方式,重复了答句全部或者部分内容。例13中,“倒了”之后再次使用“叫四凤倒了”,对“倒了”的主语进行补充强调。例14中,重复使用“没有什么”,表明周冲对父亲的蛮横专制实在无奈,“没有什么”强调他不愿再费力气说这一件事。反复使用“没有什么”“没事”等应答词语,强调应答者对自己内心想法的加强。

(2)解释性答句。答句对问句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应答后,说话人还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让听话人理解自己的行为,促使听话人作出相应的言语行为反应。

例18 周萍:那么,我们在外面会一会好么?

四凤:不成,我妈晚上一定会跟我谈话的。例18中,周萍提出让四凤与自己在外面会面的要求,四凤对这一要求直接拒绝,并解释自己拒绝的原因——晚上妈妈要找自己谈话。

解释性答句有时还与强调性答句同时使用。

例19 甲:失望?

乙:失望,嗯,失望,我没想到你已经变成这么随便的女人。

例20 甲:你们这一次谁获得了演讲比赛的第一名?

乙:毫无疑问是小明,他是我们系部口才最好的人。

例21 袁姨:我嫁你吧!要我吗?

铁笛子:要不起!我就像一根笛子,满身都是眼儿,漏气。

例19中,甲对乙进行询问,乙对甲的主观感受得到确认,通过反复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解释失望的原因,让甲懂得让人感到失望的原因。例20中,乙运用“强调/肯定性答句+原因”的组成方式来回应甲的疑问。例21中,铁笛子同样通过“否定应答词+原因”的方式,告诉袁姨自己不能娶她的原因。

(3)补充性答句。补充性答句指听话人在满足问句的信息量之后,还在答句的后面进行补充说明。

例22 甲:找……找人?

乙:嗯,一个刚到这一带来不久的姑娘。

例23 甲:上次修理房子的工钱,你扣下了吗?

乙:扣下了,每个小工身上扣一毛钱,一共是二百块钱。

例24 甲:你最近有没有时间来成都看熊猫呢?

乙:没有,我最近忙着写毕业论文呢。

例22至例24中,每一个答句都回应问句中的疑问焦点,并在答句后面补充相关说明。例22补充说明要找的是一个刚到不久的姑娘。例23补充从每个小工身上扣下多少钱,总共扣了多少。例24乙对自己的否定应答作出相应补充——因为忙着赶论文,所以没时间去看大熊猫。

(4)评论性答句。评论性答句指答句除了回应问句疑问焦点外,还在后面加上表示自己主观评价的应答词语。

例25 小花:康婆婆,干吗呀?

康婆婆:小花,乖!婆婆再看你一眼!多体面呢!吃得不足啊,要不然还得更好看呢!

例26 甲:王师傅?

乙:食品公司王师傅。瞧你,托人家买东西,反倒把人家给忘了。

例25中,康婆婆回答了小花的疑问焦点后,在答句后面加上自己的主观评价,康婆婆认为小花现在就很可人,如果能吃得更好些,那会更加好看,言语间流露出对小花的喜爱。例26中,甲对王师傅没有印象,通过问句的形式提出询问,乙对甲的询问作出应答,并加上自己对甲的主观感受——托人买过东西却把人给忘了,透露出些许不满。

(二)间接性答句

在间接性答句中,听话人知晓说话人的疑问焦点,有能力回答但没有正面回应疑问焦点,而是含糊其辞,说话人需通过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真意[4]。或者由于听话人能力不足,无法理解问题,无法回答说话人的疑问。间接性答句通常出现在一些比较隐蔽性的问题上,或者不恰当的场合,听话人不愿提供真实信息。

例27 甲:小李,你今年多大了呀?

乙:你要给我介绍对象啊?

例28 甲: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上班吗?

乙:如果我知道的话,我就直接去买彩票了。

例29 甲:你出来跟大家玩玩好不好?

乙:我正在跟小东西谈话呢,这个小孩很有点意思。

例30 甲:你陪我一起去好吗?

乙:我作业明天要交了(我没有时间,我要赶作业)。

例27至例30,都是间接性答句,听话人含糊其辞,没有正面回应疑问焦点,说话人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真意。

三、非常规性答句

根据听话人因主观意愿拒绝回答或客观原因无法回答两种情况,非常规性答句可分为拒绝性答句和未知性答句。

(一)拒绝性答句

在拒绝性答句中,听话人不愿意正面回答说话人的疑问焦点,不遵守会话中的合作原则,答句的含义往往需要说话人经过一定的推理才能理解真正的含义[5]。

例31 鲁贵:为什么那么晚才回家?

四凤:(轻蔑地)您这样的父亲没有资格来问我。

例32 甲:你在哪儿弄来的钱?

乙:你不用管。

例31中,鲁贵想从女儿四凤那里要钱,怎奈四凤不给,便处处为难四凤,于是质问四凤为什么那么晚才回家,而四凤懂得这是父亲惯用的伎俩,因此拒绝回答父亲的提问,没有针对问句的疑问焦点进行回答,而是直接责怪父亲没有资格询问自己。例32中,对甲提出的质疑,乙直接将话题切断,没有回答疑问焦点,而是告诉说话人自己哪里来的钱不需要告诉他。

(二)未知性答句

未知性答句指听话人愿意回答说话人的疑问焦点,但是不提供说话人所需要的信息。

例33 繁漪: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

四凤:大概是很忙。

例34 繁漪: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凤:我不知道。

例35 繁漪:他又喝醉了么?

四凤:我不清楚。

例33中,繁漪询问这几天怎么没有见着大少爷,四凤作为一个下人,与大少爷相恋,为了隐瞒恋情,虽然知道大少爷的行踪,但是不能够直接回答,因此用了未知性、不确定性的回答——“大概是很忙”。例34、例35中,面对繁漪的疑问,四凤确实不懂得大少爷的实际情况,故而回答“我不知道”“我不清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答句是否与问句疑问焦点一一对应,答句可以分为常规性答句和非常规性答句。答句只要仔细琢磨,可以推敲其背后蕴含的说话人意图。作为说话人,需要让听话人在第一时间读懂问句的疑问焦点,并按照说话人的意图作出回答;而作为听话人,需要读懂问句的疑问焦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或全面或部分或含糊的信息:这需要对话双方解读问句、答句背后的语义功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