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黄小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
一代琴僧竹禅考
黄小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
竹禅是清末著名佛学大师、古琴大师、书画大师。对其系统的文字资料记载比较少,且在现存有关竹禅的记载资料中,对同一内容往往记载也不一致。本文根据一些著名寺庙的寺志、地方志、名人辞典等相关资料及田野考察,对竹禅的生卒年代、家境、教育情况及书画、古琴造诣等内容进行考证,纠正一些资料中的误传,还原一个本真的竹禅。
竹禅;方丈;琴僧;画僧
竹禅,佛教界西南祖庭——重庆市梁平县双桂堂的第十代方丈,清末著名的佛学大师、书画大师、古琴大师。关于竹禅的生平事迹,系统的文字资料记载很少,所以对他的深入研究较困难。在现存有关竹禅的各种资料中,同一内容往往记载也不一致。竹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国各地云游,全国诸多著名寺庙里留下了他传佛、绘画和以琴会友、以琴说法的记载或遗迹,各地的相关资料对竹禅生平记载也不一致。竹禅一生的三大成就:书画、佛学、古琴,其中书画的知名度最高。当年他曾经受诏进宫,为慈禧太后画像、讲法。竹禅在古琴方面的造诣,虽然行外知名度不高,在行内却非常有名。比如,当今被列入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的“忆故人”,最早就是由他完美演绎后广为流传。因为传承载体差别,竹禅的书画得以流传,而古琴演奏艺术因为没有音频载体而没能传下来。因此,笔者根据一些著名寺庙的寺志、地方志、名人辞典等相关典籍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走访竹禅家乡、受戒的寺庙等,力求通过考证纠正现存有关竹禅生平的误记误传。
竹禅的生卒年代和家庭背景,在各种史料中说法不一。关于竹禅生卒的三种说法,一是生于1825年,卒于1901年。据竹禅家乡的《梁平县志》记载:“竹禅,1825年生……1901年逝世,享年76岁。”[1]715据《新修天童寺志》记载:“竹禅禅师,(一八二五……一九0一)。”[2]188二是生于1824年,卒于1900年。如《巴蜀琴艺考略》:“竹禅上人(1824—1900年)。”[3]三是认为他生于1824年,卒于1901年,如百度百科关于竹禅的条目。[4]
据笔者实地探访,重庆市梁平县双桂堂内安葬竹禅的塔前,有一块由其绘画嫡传弟子方炳南题写的石刻碑文,其中写道,竹禅去世时“七十有七”,碑文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对此,可以认定:竹禅生于1824年,卒于1901年。其理由是:1.嫡传弟子记载。竹禅一生,从20多岁离开家乡,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四方,到70多岁才返回故乡,各地有关他的生卒年代记载有差异,当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他的传世弟子——方炳南,对自己非常敬重的老师的有关信息应该比其他人掌握得更多,对老师的年纪信息的描述应该更准确。他所说的“七十有七”应指的是虚岁,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逝者年龄或享年的认定规则。2.竹禅在双桂堂去世。记载竹禅生平的石刻碑文为双桂堂保有的历史原物,其落款时间肯定不会早于逝者去世的时间,至此,我们可以确认,竹禅出生于1824年,逝世于1901年。
关于其家庭背景,目前可查到的资料,也有三种说法:一是竹禅出生于显官大宦人家,如《新修天童寺志》记载:“竹禅禅师,俗姓王,四川梁山人(注:梁平县1952年前名梁山县)。父俊卿,为道光朝显官。师随父居京,才高艺工,朝中诸公莫不夸奖。父去世,被亲王收为义子,从瞿唐先生学画人物竹石。”[2]188二是竹禅出身于当地大户或富裕人家,如《归元禅寺志》有竹禅传:“竹禅……系巴蜀梁山大户子。”[5]506三是竹禅出生于贫困家庭。在竹禅家乡,传说其“幼年家贫”,家乡附近甚至有传说,竹禅家非常贫困,为生计,他曾经当过放牛娃。《新修天童寺志》记载竹禅出身朝廷显官家世,可能因竹禅的一枚印章所误导。在竹禅的书画作品上,经常能见到他的一方印章——“王子出家”。竹禅以“王子出家”自诩,很容易让人们误认为他是亲王之子或义子。竹禅并非是亲王之子,这是因为竹禅出家前俗姓王,该印章一则强调他是王姓人家之子,同时也与他在其书画中所表现出幽默的个性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竹禅法师应非出自达官显贵家庭,而对其出身于“家贫”的贫困家庭,笔者也不敢苟同。在中国古代或近代,青年时期就具备有为的书画成就,通常要有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如果竹禅法师早年家贫,其年纪轻轻就具备深厚功底的书画基础就无从奠定。所以,竹禅法师应出生于大户或早年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
一个人所受启蒙教育的早晚、起点的高低,往往与其成长的环境,如家庭文化背景或当地文化氛围密切相关。那么竹禅的诗书画、古琴才艺是怎么启蒙的。是出家前?还是出家后?
如果竹禅在出家前就具备了上述多项才能,他受到的启蒙教育必定是在家庭境况比较好或是家学渊源的艺术传承、或者当地存在诗书画古琴文化氛围的情况下获得的。按照前述考证,竹禅出生于大户人家,应具备为其提供启蒙教育的基础条件。对于其文化氛围在后面的论述中会涉及,但是否都是在出家前启蒙的,则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竹禅的诗书画、古琴修为是在出家后,则应是在寺庙里启蒙学习。但竹禅出家或者受戒的梁平县报国寺和双桂堂,均无相关的记载,或者传说。当然,双桂堂的开山鼻祖破山法师,也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或许会有禅师继承其衣钵,历经七、八代传承不断,竹禅皈依佛堂后有缘拜其为师而学之。一个人在某才艺方面要成为声名远播的名人,除自身天赋和努力程度外,不仅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我们可以从一个典型事件上去考证竹禅启蒙教育的大致时间。《清稗类钞》上记载了一段关于竹禅出家后,因犯事被迫离开家乡的事件——“竹禅匿管家女”:“光绪时,僧竹禅……颇遭物议。忽一官家失妇……诸生有疑为僧匿者,约众入搜之……果得女,乃送僧于官。时田秀栗为令,欲严治之,杖禁颇苦。及崇朴园署川督,僧营干得其函,致田,遂得释。”[6]5447在那个年代,通奸是重罪,而和尚通奸,不仅犯罪,还违反了佛门戒规,更是恶中之重。作为一省的督军,愿意亲自出手相救一个远在穷乡僻壤的小和尚,虽然不排除有辗转托请之为。但更重要的应是竹禅的才艺打动了督军,据有关文字记载,当时的“成都将军完颜崇实因念竹禅之才学难得,于是从中援救,将其安排在成都郊外的宝光寺和龙藏寺居住,以避风头”[7]4。此将军念竹禅什么才?是佛学?还是书画?或者琴艺?
竹禅的佛学水平不是成都将军“念其有才”的原因。《清稗类钞》上记载竹禅避难离开梁平县的时间为“光绪时”,笔者对此进行考证后认为,该记载有误,应为咸丰年初年,即1851年到1852年之间。依据有:1.方炳南撰写的竹禅碑文上记载其“咸丰年出山住京师数载”;2.双桂堂存有竹禅离开梁平几年后获得舍利子、贝叶经等佛门至宝送回双桂堂,双桂堂为此专门修建了舍利塔和贝叶楼,有县令田秀栗为此作楹联刻于石柱上,其落款时间为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3.《竹风禅韵》关于竹禅的生平及其艺术一文中提到“至今尚能见到他题有‘咸丰二年(1852年)起稿于京师’款识的作品”[7]6。若竹禅是1852年离开梁平的,那么从他皈依佛门,到被将军救走这期间仅有几年,即他专业从事佛学的时间不长。一个出家才几年的小和尚,要在短短几年成为高僧几乎不可能。双桂堂也没有竹禅在此受戒后短时间内就成为大德高僧的佛学家的记载,因此以佛学造诣高深引起远在成都的将军“念其有才”的重视,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在能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中,发现其书画、古琴方面的成就,高于其佛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笔者认为,成都将军所看重竹禅的“才”,不是其佛学成就。
竹禅的古琴技能亦不是成都将军“念其有才”的原因。这一点,在笔者走访居住在成都的当代古琴专家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原成都音乐舞剧院院长、成都民族乐团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当代古琴专家唐中六先生在查阅大量四川历史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梁平地区包括双桂堂,历史上没有古琴的琴艺活动,即梁平地区没有古琴的文化氛围,因此竹禅不可能在梁平得到古琴的启蒙教育。唐先生研究认为,竹禅是在避难到成都后才开始学习古琴,即竹禅受到的古琴启蒙教育,应该在离开梁平县到成都以后。
成都将军真正念其才的原因则是竹禅的书画艺术。竹禅的书画造诣当在出家前已初步显现。竹禅出家受戒的报国寺和双桂堂,特别是在双桂堂,可能受开山鼻祖破山法师高才多艺、“内外贯通”的影响,在双桂堂的僧众中应也不乏诗词、书画的爱好者。从竹禅家庭条件和学艺条件考证,以及其具备的才艺天赋等方面综合推断,竹禅是在出家前得到了书画启蒙教育,出家后,在双桂堂研习传承了前辈禅师书画艺术成就基础上,潜心修为创作,其书画才艺突飞猛进,以致名声大震,受到四川督军的青睐。
关于竹禅与佛结缘的考证。竹禅究竟何时出的家,以及他为什么出家?对于竹禅的出家时间,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20岁出家,据《梁平县志》记载:“他20岁时,在县城北门报国寺削发为僧。”[1]715二是37岁出家,如《新修天童寺志》记载:“三十七岁在四川梁平县报国寺脱白。”[2]188三是17岁出家,梁平县为纪念竹禅圆寂一百一十周年发行纪念集《竹风禅韵》,在“竹禅的生平及其艺术”一文中,提到:“十七岁那一年……纳为门下弟子。是年年底,于双桂堂受戒。”[7]3
在清朝末年,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一般都在20岁前结婚。如果竹禅37岁才出家,没有特殊原因,应已结婚,或者已有后代。但是在几乎所有关于竹禅的记载或传说中,都没有类似的说法。因此,笔者以为,竹禅应为20岁前出家,至于究竟是20岁还是17岁等具体哪个年龄出家,尚无确切资料考证。出家成就了大师竹禅,这可能是其没预见到的。那么竹禅究竟为什么出家?有两种说法:一是出于宗教信仰,如《竹风禅韵》所言。梁平有佛教“西南祖庭”的双桂堂,其法嗣87支传布川、楚、黔、滇、陕诸省,远至海外。不难想象,佛教在当地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的。竹禅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进而产生对佛教的执着追求,选择出家也是可能的。但是从其因女色犯戒而被迫离开梁平来看,其对佛教信仰的追求,是否完全出于宗教信仰而出家就值得商榷。二是避难出家。在《中国人名大词典》、《普陀洛迦新志》、《归元禅寺志》中等皆有此说。[8]277至于因避何难,《归元禅寺志》中有提及:“道光之际,金田起义之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咸丰年间,王家蒙难,家道中落,师正值弱冠,思来想去,唯出家为上。”[5]506该说法有待商榷,金田起义前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主要在广东、广西一带活动,还没有传入四川。1851年即咸丰元年,金田起义爆发,这时竹禅已经20多岁,1861年太平军入川,此时的竹禅早已出家。笔者以为,竹禅出家,首先是受当地浓厚佛教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对佛教的崇拜,有了出家的愿望。其次,太平军起义虽然不是导致其“家道中落”的直接原因,但对其家庭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当然还有一些我们无法考证的原因,至少是前述两方面的原因同时作用,才促使他最后下定了出家的决心,遁入空门。
竹禅最著名的成就是书画。对于竹禅,有一种评价认为他精书画,善古琴,通诗文,工篆刻,堪与“扬州八怪”媲美,是晚清遐迩闻名的画坛大师。[9]《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载:“其水墨人物、山水,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10]241《中国人名大词典》记载:“竹禅,清僧,梁山王氏子,避难出家,游踪遍吴越。善画水墨人物、老树怪石。”[8]277《归元禅寺志》记载:“师踪吴越,参访名山,朝礼大寺,画了大量水墨、竹兰、山水、崖石、人物、花鸟,应有尽有,在画坛上开清幽之风,扫媚俗之气。”[5]507
竹禅的书画作品,在国内一些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以及一些著名寺庙如宁波天童寺、成都宝光寺、杭州灵隐寺等,均有收藏。竹禅大半生游走在名山大川之间,遍访各大寺庙,他的书画融入了其对人生、佛教的感悟和理解。我们从他的书画作品中能直观感受到他所表达的禅思、禅意、禅境、禅趣。他画的人物,特别是画的罗汉,或丰满、或骨感,都充满了禅趣。他还特别爱画竹,据传,他取名竹禅,也是因为其爱竹画竹而得名。他的书法最有特色的是他独创的九分禅字。该字体,像篆非篆,似隶非隶,完美中还带着一点残缺,更多了一分禅味。竹禅晚年将自己多年绘画的心得、绘画的方法、技巧等整理出版了美术专著——《画家三昧》,为后人学习中国画提供了一条途径。
关于竹禅以琴说法的考证。在有关竹禅的各种资料典籍记载中,落墨较多的是其书画上的成就,对于他在古琴艺术上的成就、贡献,则言之甚少。无论是在《梁平县志》上,还是在其弟子方炳南为其撰写的碑文上,均未提及古琴。竹禅在古琴的学术上,不曾著书立说。竹禅在古琴演奏上虽然水平高,但100多年前没有音频记载载体,我们无法听到由竹禅本人弹奏的美妙乐曲。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一些与竹禅有关记述中窥见其对古琴的高深造诣。如《巴蜀琴艺考略》记载:“竹禅终身喜琴,琴不离身,抚琴不止,对《普庵咒》、《忆故人》、《白雪》、《风雷引》、《高山》、《流水》等操有精彩演奏,并传授弟子多人。其中弟子谢竹村、笑痴上人、铁峰上人为蜀中著名琴家。”[3]10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竹禅虽然大半生云游四方,但自从他与古琴结缘后,古琴总是他少不了的行囊。无论走到哪里,兴之所至,便会抚琴一曲,或抒胸怀、或以琴会友、或以琴说法。他的琴声“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11]358。清末重要琴著《枯木禅琴谱》的作者释空尘,因为推崇竹禅在古琴上的高深造诣,特请竹禅为该书作序。
说到竹禅与古琴,必然提及著名古琴曲——《忆故人》。该曲从被传入社会后,无数的弹琴人,就被该曲所表现的委婉深情、空山月下的徘徊沉吟、对故人深深思念之情所打动。近现代及至当代,很多的古琴大家,将该曲作为自己会友(如“雅集”)抚琴的保留节目。关于这首曲,何人何时创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没有争议的是,今天古琴爱好者们所经常弹奏的古琴曲《忆故人》的曲谱,最早是由上世纪《今虞》琴刊1937年刊出。该刊在《忆故人》琴谱及跋上写道:“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山中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12]199我们从《枯木禅琴谱》收录的历代圣贤著曲名录中,找到“蔡邕作长清短清山中思友秋月照茅亭”[13]5的描述;在《琴曲集成》收录的《神奇秘谱》和《荻灰馆琴谱》中,分别刊录了《山中思友人》和《山中忆故人》的古琴曲谱[14]。从曲谱注明的文字来看,《山中思友人》的作者标明为蔡邕,全曲仅有三段;《山中忆故人》却未标明作者,全曲有五段;而今人弹奏的《忆故人》曲谱有六段。它们虽然曲谱长短有差别,但所表现的韵律相似,意境相同,特别是《山中忆故人》与今人弹奏的《忆故人》非常相似。据当代古琴家唐中六先生考证认为,竹禅最初所弹奏的《忆故人》琴谱可能源自清末四川最著名的古琴家张孔山,但这首《忆故人》琴曲经过竹禅深化提炼,修去了过于幽怨,突出了淡泊入定的意境,再加竹禅法师高超技艺精彩演绎、丰富发展的再创作后,曲谱更加完善,这首古琴曲才得以广为流传,广受古琴大师及古琴爱好者的喜爱。
竹禅不仅以高超的琴艺,对《忆故人》琴曲作出过创新演绎的卓越贡献,更对古琴文化作出了另一重要贡献,就是把攻琴与参禅修佛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发扬光大。竹禅在为《枯木禅琴谱》写的序中说到:“以琴说法:大道无相,闻声而入,衣钵流传,因人说法。”[13]1即他认为传道佛法的方式,并无固定模式或形式,所谓“大道无相”,也可以用琴来普及佛法,用琴声引入佛的境界,这种方式也可以衣钵传承,适应不同人对佛法的接受方式而达到佛法的普及,即竹禅提出了琴理与禅理可以互为表里的观点,认为两者都是修身养性之道,他专注琴学也如同潜心书画一样,目的在于以琴说法、以画说法。
要之,竹禅,1824年出生于梁平县一王姓大户人家,于1901年去世。其20岁前出家,出家前受到诗书画的启蒙教育,出家后其书画艺术逐渐出名,晚年出版了书画专著《画家三昧》。他到成都龙藏寺后接触到古琴,在名师指点下古琴技艺迅速提升并在前人《忆故人》古琴曲的基础上再创作,使其广为流传,至今不衰。竹禅提出了“以琴说法”的观点,辩证的阐述了琴、禅的关系。
[1]四川省梁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梁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2]天童寺志编纂委员会.新修天童寺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1997.
[3]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v0LV2Wt6qOHrgUP26dBKh5b-oa6OXdZ8pYFdj5iwNl-u4rbqDvDGN60h2r2n0ZO f8_cCHA_uYZ2YUsAMQzHs
[5]归元禅寺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归元禅寺志(中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重庆梁平《竹风禅韵》编辑委员会.竹风禅韵(内刊),2010.
[8]臧励苏.中国人名大词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9]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MFpZilM-PkLV7hGRPT_iQzaxMF46NEz5_rJEDwurc8EyY5AZ0-_qM7b6AJlkn7blkNOIiTV2vILBOfD6CVcq
[10]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1]王亨彦.普陀洛迦新志[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0.
[12](清)释空尘.枯木禅琴谱(第一册)[M].北京:中国书店,2014.
[1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
On Guqing Monk’Zhuchan
Huang Xiaorong
(Chongqing Chinese the Three Gorges Museum,Chongqing 400015,China)
Zhuchan is a famous great master of the Buddhism,Guqin an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However,there are only few credible written texts about him,and the existing texts are often i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Based on annals of some famous temples,chorographies,celebrity biographies and country visits,we research on Zhuchan’s living era,family circumstances,education,painting and calligraphy,guqin attainments,etc.In this paper we also aim to correct some misrepresentations in some historical data,and to restore a real Zhuchan for the public.
Zhuchan;abbot;Guqin monk;paint monk
K82
A
1673—0429(2015)05—0056—05
[责任编辑:刘力]
2015-09-02
黄小戎(1962—),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14年重庆市社科联项目,编号:2014YBYS1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