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研究1

时间:2024-09-03

姜立新1) 帅向华1) 关晶波2) 张 勤3) 杨天青1) 张维佳1



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姜立新帅向华关晶波张 勤杨天青张维佳

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2)中国地震局,北京 100036 3)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 050021

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情,着眼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信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探讨把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救灾的创新和转变。以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为目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关键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地震行业应对地震灾害的基础信息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地震行业中各个业务技术系统的功能,使防震减灾成果更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地震安全 协同联动 公共服务

引言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确立了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位于地震烈度Ⅵ度及以上地区的城市,全部完成修订或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新建工程全部实现抗震设防;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农村民居采取抗震措施;完善地震应急反应体系和预案体系,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紧急救援力量;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拥有避难场所;建成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具备地震紧急处置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基本普及;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和医疗救助;建成全国地震背景场综合观测网络,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短期和临震预报有所突破”。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总体目标,就要开展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必须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能力;二是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地震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三是必须提升地震应急协同管理功能;四是必须建设地震决策支持政务信息系统。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制定了“预防为主,救助与防御相结合”的地震工作方针。《防震减灾法》对地震灾害预防做出了具体规定,建设工程必须依据地震区划图或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并按各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14号)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要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对新世纪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防震减灾法》第十四条明确了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第五十条“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查清受灾情况,提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到“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在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重点项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安全基础信息调查与评价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与分析系统建设。说明针对地震安全的基础信息服务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大震发生后及时提供地震地表破裂的准确位置信息,对于地震灾害评估、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均有重大意义。提供活动构造信息服务有利于推动将活动构造研究的最新科学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提高我国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

人民群众既是防震减灾社会科学实践的参与者,也是社会防震减灾成果的共享者。只有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积极自觉地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才能尽快提升国家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只有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和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提供服务、示范和科技支撑。

1 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目标

以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总体目标、增强我国地震安全水平、全面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为目的,开展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图1)建设,建立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协同管理的基本能力,提高决策支持政务的能力,实现地震业务信息化结构的全面优化,使得国家地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全面加强国家防震减灾管理与服务能力。

(1)通过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高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提升国家地震安全水平。

(2)通过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防震减灾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业务工作成果转化为信息化产品,为社会抗震设防、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突发地震事件快速响应、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高效优质公共服务。

(3)通过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地震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国家地震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国家地震应急协同管理系统和地震决策支持政务信息系统的体系。

2 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内容

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国家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国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国家地震应急协同管理、地震决策支持政务信息。其中,国家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子项目主要涉及:政务上网、信息化管理、社会管理窗口三个层次;国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子项目主要涉及:综合信息服务、通用信息集中服务、对外服务窗口三个方面;国家地震应急协同管理子项目主要涉及:地震应急管理、应急协同与通用信息发布、部门协同与联动接入三个层面;地震决策支持政务信息子项目主要涉及:保密和安全、专业信息发布、基础网络与技术平台等三个应用。

(1)建设国家地震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三网一员”、志愿者、应急预案、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地震舆情监控。平时对全国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志愿者进行个人基本信息、注册、专业资质认证、信息互动等管理,震时发布响应要求,统一调配参与抗震救灾;对全国各类地震应急预案进行登记、备案、发布等管理,对全国避难场所进行申报、认证、优化、基本信息动态管理;通过对论坛、博客、新闻评论的监控,及时掌握地震谣言谣传等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辅助地震部门进行干预和引导。

(2)建设国家地震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地震区划信息服务、活动构造信息服务、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震后向全社会快速提供地震三要素、烈度分布、地震动图、强震余震、震源机制解和破裂过程等信息产品,为政府、公众提供完整全面的地震信息,为政府抗震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服务(曹刻等,2008);平时向建筑交通等行业、工程建设业主、城乡规划设计院、结构工程设计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活动构造分布图、区域地震构造分布图、活动构造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图、地震区划图、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图、抗震设防要求图件、地震灾害预测图等信息产品,为城乡规划、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服务,震后向政府提供大震地表破裂带与活动构造分布图,为政府抗震救灾提供服务;向军队武警消防等地震紧急救援力量、建设安监等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志愿者提供救援技能培训课件和应急救援案例;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和应急对策;向“三网一员”、教育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地震常识、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科普图件音像产品;向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地震科学爱好者提供地震专业基础资料共享,为抢险救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3)建设国家地震应急协同管理系统,实现地震应急救援人员队伍信息管理、救援力量协调联动、地震灾情协同评估(姜立新等,2003)。平时对全国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国家地震现场工作队进行人员装备后勤等基本信息管理、资质认证管理、专业培训与演练管理;震时统一调配全国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和国家地震现场工作队,为军队武警消防等地震紧急救援力量协调联动提供指挥决策信息;构建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部与民政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灾情协同评估信息平台,为实时灾情汇集、评估、紧急处置提供支持(姜立新等,2005)。

(4)建设地震决策支持政务信息系统,完善地震保密专网,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向国务院提供震情、应急指挥等机密信息,为国务院领导及时安全的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苗崇刚等,2004)。

平台总体建设内容、整体层次结构布局如图2所示。

3 建设总体设想

在技术实现上,充分发挥地震行业基础信息网络的能力,在现有地震数据管理、业务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汇集地震部门各业务单位的技术、资源优势,整合各个地震业务系统产出的数据和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流程进行优化,搭建集中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帅向华等,2009a),按照集中分布式的原则,把每项管理与服务业务落实到地震部门的业务单位,实现统一管理、集成服务、专业产出分散处理,从逻辑上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尽量采用国内外通用的数据格式,制定符合行业要求的数据服务标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对全社会提供标准化的信息共享服务(图3)。

在平台建设上,采用统一设计、分步建设,围绕基础信息服务平台,注重地震专业服务系统建设,对于平台公共基础设施和通用服务系统,实施专业化建设。充分考虑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的扩展性,以模块化结构搭建,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支撑,在地震业务系统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确保向全社会提供更丰富、更专业、更直观生动的产品服务(帅向华等,2009b)。

在工程实施上,要按照法律明确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地震主管部门的牵头作用。要建立开放、协作机制,促进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全社会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并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4 业务系统设计

地震行业的每个业务系统针对不同用户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以地震专业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抽取并整合其对外提供服务和应用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即地震安全基础信息库。以信息服务为目标进行业务服务模型设计,制定相应的服务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将各类信息资源转化为信息服务产品,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通过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图4)。

5 基础数据资源和服务系统设计

建立与地震各个专业系统的数据接口,以基础地理信息为主,整合各类地震业务资料,形成能够实时更新的后台基础数据库,同时与国家统一数据平台建立数据应用机制(图5)。

通过建设(地理)信息化处理平台,使基础数据库中的基础信息实现空间化、图形化、网络化。这种体系结构使得数据和应用完全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应用无关性。

以上述后台基础数据库为依托,构建统一的应用数据接口和服务数据接口,对用户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提供分级和分内容的服务,以此保护涉密的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资料,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的级别,将用户所需的信息以邮件、FTP、打印、浏览、光盘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6 分析与讨论

通过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震害防御工作成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可视化方式面向大众,促进全社会抗震设防能力提升,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张白成等,2005)。

通过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公众更方便地了解相关活断层科普知识,了解我国活断层研究进展,指导建设项目,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方便专业人员的业务交流与培训,有利于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从业队伍及研究成果的管理与监督,进一步保障活断层数据库的可用性、正确性,充分发挥活动构造基础资料在国家建设灾害防御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地震部门的职能作用;人机交互大震地表破裂带快速成图,与人机交互破坏性地震区域地震构造图快速成图系统,可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决策能力。

通过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外部社会资源与地震部门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地震预测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各级政府通过这个系统可了解潜在的地震预测的危险趋势以及对应急的落实情况,将提高地震职能部门服务社会的水平。

通过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显著提高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协同作战、合理整合资源、优化救援方案的能力,可有效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素质、应急救援能力和知识储备,可与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国家公共安全平台、有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联动协同机制和响应技术手段,可为我国的地震救援提供坚实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等。平台将显著提高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水平,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平台将推动抗震救灾科技发展,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资源和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平台将在救灾、减灾、社会、经济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显著效益。

国家一直重视防震减灾,强化防震减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2006—2020年)》等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设计和建设均使用成熟的信息技术,该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将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系统软件、管理软件、数据库等应用系统,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高性能、高可靠性、能满足防震减灾信息化需求的技术系统。

曹刻,李永强,曹彦波,赵恒,龚强,白仙富,2008.汶川8.0级地震对云南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应急模式的启示.地震研究,31(Supp.):544—549.

姜立新,聂高众等,2003.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自然灾害学报,12(2):1—6.

姜立新,李志强,聂高众等,2005.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北京:地震出版社.

苗崇刚,聂高众,2004.地震应急指挥模式探讨.自然灾害学报,13(5):48—54.

帅向华,姜立新,刘钦等,2009a.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设计与实现.测绘通报,7:38—41.

帅向华,杨天青,马朝晖等,2009b.国家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百成,谭伟闲主编,2005.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

Research about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National Earthquake Safety

Jiang Lixin, Shuai Xianghua, Guan Jingbo, Zhang Qin, Yang Tianqingand Zhang Weijia

1)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2)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3)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

Facing to the earthquake-prone and serious earthquake disasters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focusing on the new demanding for seismic safety information service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social public, we discuss how to turn anti-earthquake disaster and hazard mitigation working into social public service produc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s helpful of providing better and continuous service for society and reducing earthquake disaster losses at maximum degree.

Seismic safety;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Public service

1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5B06-02);地震标准制修订项目任务(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规范)

2013-08-26

姜立新,男,生于1966年。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灾害和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等研究。E-mail: jlx@seis.ac.cn

姜立新,帅向华,关晶波,张勤,杨天青,张维佳,2014.国家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9(2):263—27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