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

时间:2024-09-03

彭宛露 黄 骏

一、引 言

入世以来,我国银行业自由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外资银行、民间资本不断涌入银行业,银行业的竞争态势日益严峻。2006年12月,中国政府履行入世承诺,彻底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以此为契机,外资银行加快了布局中国银行业的步伐,在华业务取得了迅猛增长。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12年报》,截至2012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27个省(市,区)、59个城市设立了机构,营业机构资产总额达2.38万亿元,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和市场深度的总、分、支行服务网络,在提供中小企业特色金融服务、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贡献了力量。外资银行的迅速崛起加剧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研究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状况,明确各自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文献回顾

随着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全球主要国家的银行业曾先后经历外资银行不断涌入的经济现象,国内外学者针对外资银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针对外资银行的研究主题涉及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经营动机、经营策略,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绩效、市场结构、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除此之外,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之后经营绩效如何,是否优于东道国商业银行,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争论的焦点。

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学术界普遍认为,东道国商业银行的绩效优于外资银行。Hasan和Hunter(1996)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美国银行业研究后认为,美国本土商业银行比外资银行更加高效。Seth(1992)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对美国银行业的内外资银行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外资银行,美国本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更加突出。针对澳大利亚银行业市场,Sathye(2001)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内外资银行经营效率研究后认为,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表现得更加低效。Claessens(2001)截取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在内的80个国家外资银行的财务数据,针对内外资银行的利息收入、间接费用、利润水平和贷款损失准备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显著低于东道国商业银行,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则相反。该研究结论与Demirguc-Kunt和Huizinga(1999)的研究相一致。Kosmidou(2004)的研究表明,在英国银行业,英国本土商业银行在股本回报率、净利息收入和存贷比指标上占优,因而呈现更高的经营水准。

在针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研究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益优于东道国商业银行。Naaborg(2003)通过比较1995至2000年间中东欧10个转型国家市场上内外资银行的资产回报率、税后利润率、净利息收入和成本收入比率,认为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暂时优于东道国商业银行,随着时间推移,内资银行经营水平逐步提升,内外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差距逐步缩小。吴涌超(2010)研究了台湾地区外资银行的演变历程、准入制度与发展特征,认为在台外资银行机构数量较多,来源地较为集中,以分行和代表处为主要组织形式,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明显优于台湾本地银行。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中外资银行竞争力为研究内容的文献不断涌现。张望(2001)对上海地区的中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后认为,中资银行在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自然垄断”,但在税赋、社会责任方面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外资银行在资产质量、国际结算业务和汇兑业务方面优势明显。刘晔(2004)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北京地区37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较为靠前,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排名靠后。李春红(2006)从成本效率角度对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在经营成本控制上并不存在明显优势。黄亮雄(2010)运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对11家外资法人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了效率评价对比,研究发现,国内银行的效率高于外资银行。薛彤(2013)从盈利能力、收入结构、资本充足状况、贷款质量和流行性五个方面对中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相比本土商业银行,外资法人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弱、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针对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以指标对比分析方法为主,直接对若干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不明确;另一方面,已有文献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针对当前外资银行机构已覆盖全国27个省(市、区)、59个城市的实际情况而言,其研究结论缺乏指导意义,不具有代表性。针对上述缺陷,本文将建立一个完备的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并运用正交旋转法解释因子的经济涵义,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培育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三、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因此,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将从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关联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出发,结合发展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进行构建。

表1 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效益性指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利润增长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资本积累,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并为商业银行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本文选取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和成本收入比率作为商业银行效益性的衡量指标。

安全性指标。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规避风险、排除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和商誉的不利影响,保证收益的安全与稳定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比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商业银行安全性的衡量指标。

流动性指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资产、负债的不稳定性,资金流动频繁,商业银行必须时刻保持充足的现金准备,以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本文选取存贷款比率和流动性比率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发展能力指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以追求即期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需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保证市场份额、利润水平、企业影响力的稳步提升。面对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利润水平的可持续增长正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

业务创新能力指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利差逐步收窄,商业银行盈利压力不断加大。依赖传统业务,通过简单规模扩张来获取收益的发展方式面临较大挑战。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必须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本文选取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

四、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通过求解观测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得到k个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将特征值按大到小排序,它们分别代表k个主成分所解释的观测变量的方差。主成分是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线性组合的权数即为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中的元素。为了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依据一定的准则提取其中特征值较高、对解释原始数据方差信息贡献率较高(一般不小于80%)的若干主成分予以保留。

提取主成分因子的模型为

式中,Fi为第i个主成分因子;αi1为第i个主成分

因子在第j个指标上的负载;m为提取主成分因子

的个数;k为指标的个数,本研究k=11。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把原来多个指标减少到一个或几个综合指标,这些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并且互不相关,可以避免原始指标的重复信息。同时,指标的减少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和评价。

(二)样本的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选取我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的2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2011年度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为Bankscope数据库和各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上披露的2011年度年报信息。

在表1所示的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所表示的实际成果越大,逆向指标则相反。同时,各指标量纲并不统一,为了使全部指标都具有正向指标的性质,并消除量纲带来的不合理影响,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X为X的均值;δx为X的标准差。

(三)实证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数据后,利用SPSS19.0软件的因子分析功能进行分析,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主成分负载,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由表2可知,特征值高于1的主成分共4个,按照主成分分析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抽取原则,抽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成分。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4.121%,可基本认为抽取的主成分涵盖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5.466%,对原始数据的综合解释力最强;第二、第三和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6.191%、12.139%和10.345%。

由表3和式(1)得出3个主成分因子的计算表达式如下:

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后带入式(4)、式(5)、式(6)和式(7),可以得出各家银行 4个主成分的得分,以各主成分所对应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竞争力得分:

F=0.45466F1+0.16191F2+0.12139F3+0.10345F4(8)

根据上述表达式计算各主成分得分、综合竞争力及排序,结果见表4。

表3 主成分负载系数矩阵

五、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的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4结果可知,不同银行每个主成分的排名与最后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并不一致,甚至有较大差别,因此,进一步找出影响各个主成分得分的指标及其影响程度,对于明确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力的具体差别、有的放矢地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了使影响因素更加明晰,本研究采用方差最大化(Varimax)方法对因子负载矩阵进行正交旋转,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和成本收入比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故可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经营效益;自有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故可认为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安全性;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故可认为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在第四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故可认为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发展能力。综述所述,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率、自有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对银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表5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

结合原始数据观察表4的排序可以发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位居前三,位列第四、第五的分别是来自新加坡的大华银行和来自日本的三井住友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其余本土商业银行位列第六至第十二位,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代表的其余外资法人银行分列第十三至第二十位。整体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在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上占据优势,紧随其后的是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在银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表4 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从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及排序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揽前四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名居中,外资银行中仅有花旗银行跻身前十位,德意志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恒生银行排名垫底。该排名结果表明,相比本土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经营效益普遍较差,盈利能力亟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传统存贷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而存贷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庞大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数量有限,且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服务对象以跨国公司为主,主要经营贸易融资业务,传统存贷业务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肇始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给外资银行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2007年,外资银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次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出口制造业遭遇寒冬,外资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大幅缩减,利润下滑严重。另外,外资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对母公司依赖严重,金融危机以来,国外母公司自顾不暇,外资银行资金开始变得紧张。同时,为了满足《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关于外资法人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监管要求,在揽储能力十分有限的前提下,控制授信总量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主要选项,一旦贷款增速放缓,外资银行的盈利压力将继续加大。

从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及排序来看,大华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位列第一、第二位,并且排名前五位的商业银行中外资银行占四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排名居中,分列第六至第九位;股份制银行排名靠后。该排名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比率和不良贷款率指标上占优,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抵补能力。但是,一方面资本充足率指标能够体现商业银行在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后利用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能力,另一方面,过高的资本充足率表明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充分,资金利用率不高,存在大量闲置资本。个别外资银行存在这种情况。

从第三主成分的得分和排序来看,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位列三甲,第四至第六位分别是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排名居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列第七、第九和第十;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名靠后。该排名结果表明,相比外资银行,本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乏力,中间业务拓展不充分。岳世忠(2010)认为,金融制度改革滞后、金融市场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监管制度不合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根本原因。

从第四主成分的得分和排序来看,德意志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位列三甲,排名前十位的商业银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五家、外资银行占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排名靠后。该排名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瓦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已由2004年的56.9%缩减至2011年的47.3%。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已经成长为加剧我国银行业竞争、挑战国有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地位的两支重要力量。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外资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本土商业银行在效益性指标上占优,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外资银行在安全性和业务创新能力指标上占优,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能力指标上占优,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率、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比率、不良贷款率、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对商业银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

首先,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当务之急。2013年上半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明确将“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目标。随着政策当局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可以预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将成为日后中外资银行争夺最激烈、利润增长最快的业务领域。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风险抵补能力差,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对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降低信用风险、加强贷款的跟踪和事后咨询、监督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其次,提高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代收代付、银行卡等低附加值业务上,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低且易于模仿。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产品研发能力,重点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最后,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是大势所趋。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对推动银行业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入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不仅增强了中资银行的资本实力,而且有助于内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决策流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当前,在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为内资银行拓展海外市场开辟了有利条件,中资银行应该着眼未来、着眼全球,深化与外资银行在各业务领域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1]Hasan,I.and W.C.Hunter,Efficiency of Japanese multinational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 in finance,1996.14:p.157-174

[2]Sathye,M.,X-efficiency in Australian bank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1.25(3):p.613-630

[3]Claessens,S.,A.Demirgü?-Kunt and H.Huizinga,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1.25(5):p.891-911.

[4]Demirgü?-Kunt,A.and H.Huiz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3(2):p.379-408

[5]Kosmidou,K.,et al.,Foreign versus domestic banks’performance in the UK:a multicriteria approach[J].Computational Management Science,2004.1(3-4):p.329-343

[6]Lensink,R.,A.Meesters and I.Naaborg,Bank efficiency and foreign ownership:Do good institutions matter?[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8.32(5):p.834-844

[7]吴湧超,台湾地区外资银行演变历程,准入制度与发展特征[J].国际金融研究,2010(011):第47-52页

[8]张望,对沪中外银行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J].上海经济,2001.6:第014页

[9]刘晔等,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J].中国金融,2004(17):第44-46页

[10]李春红,张冠龄与关永攀,我国境内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成本效率比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6):第116-120页

[11]黄亮雄等,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效率比较——基于DEA交叉评价的分析[J].知识经济,2010(013):第5-6页

[12]薛彤,外资法人银行在华经营状况研究——基于中外资银行的比较分析[J].武汉金融,2013(6):第51-53页

[13]岳世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004):第78-79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