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综合赋权法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与实证分析

时间:2024-09-03

谢春李健

基于综合赋权法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与实证分析

谢春李健

运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采用主观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构建了一个包含目标层、3个准则、8个主题和34个指标四个层次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2005-2008年现实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我国及各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和聚类分析。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随着年份的增加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进一步聚类分析将全国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状况划分为4类,大体上我国区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大致呈东高西低的格局。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综合赋权法层次分析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增强和传统工业化弊端的口益凸显,合理测度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对于推动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研究初期,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是将指标分为反映工业化进程和反映工业化增长质量两个方面,如任才方和王晓辉(2003)。随着新型工业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向多角度发展。史清琪等(2000)提出以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技术贡献率六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工业化进程。吴亚燕(2003)从反映工业化基本情况、产业结构、反映新型产业对经济增长、工业效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人民生活六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陈森良(2004)等从新型工业化进程、信息化、工业化科技含量、工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劳动力资源利用六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谢德禄等(2004)提出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李同宁(2005)则着眼于转变增长方式。

目前评价指标的选取大都从工业化评价指标和体现新型工业化“新”的指标这两个角度来进行。但在体现新型工业化“新”的指标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侧面评价指标选取上的差异,比如在信息化指标的选取上,如陈国宏等(2005),李同宁(2005)以及汪晓昀等(2006)的研究。二是同一指标归属于不同的评价侧面。如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苑琳等(2006)与黄萍等(2006)将其作为经济效益指标,而毛文娟等(2005)将其归于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该差异在于对指标内涵理解的不同。

新型工业化进程研究中也不乏创新性成果,如李建等(2003)认为风险指标的加入十分必要。杨同宇(2004)主张在指标体系中引入增长速度指标。

二、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设计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原则

本文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来设计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2.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见表1。

3.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综合赋权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的不足(孙学光,2008)。

表1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1)主观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可用于主观权重的确定,步骤如下:

第1步:明确问题,提出总目标;

第2步:把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

第3步:构造比较判断矩阵A=(aij)n×n,一般采用1-9标度法。

第4步: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第5步:一致性检验。

第6步:计算各层指标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

(2)客观权重的确定

因子分析法可用于客观权重的确定,步骤为:

①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②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

③求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写出因子载荷阵;

④对因子载荷矩阵A施行最大正交旋转;

⑤计算因子得分;

⑥计算综合评价函数。

(3)综合权重的确定

本文选择乘法合成归一化法将主客观权重加以综合。

4.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指数综合法(黄良文,2000)进行无量纲综合评价。

综合评判平均指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①根据研究目的与被评判对象的特点,选择n项指标作为考核指标。假定指标当年实际值为Xi,i=1,…n。

②规定统一的评判标准。评价标准值为Xi。

5.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判定标准

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对我国和我国各个地区所处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界限划分。采用目前研究中常用的判定标准,可参照如下数据定量界定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

(1)当K>1时,新型工业化高级阶段;

(2)当0.6<K<1时,新型工业化中级阶段;

(3)当K<0.6时,处于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

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实证研究

1.数据样本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电子工业年鉴》以及《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等多个统计年鉴,结合各个地区的统计公报,本文拟选取全国(港澳台除外)2005-2008年及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统计数据。由于西藏新型工业化指标多项统计数据的缺失,所选样本中略去该省。

2.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根据上文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主观权重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如表,2第4列所示。

3.因子分析法确定客观权重

按照上文因子分析法确定客观权重的分析,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如表2第5列所示。

4.综合赋权法确定综合权重

在以上主客观权重基础上,运用乘法合成归一化法得出综合权重如表2第6列所示。

表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各指标权重

5.评价模型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1)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2005-200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如下表3所示。

表3 我国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

可见综合评价指数随着年份增加保持总体上升趋势,2005-2007年总体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平均年增加率仅为15%左右;2007年之后新型工业化出现迅猛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25%。

(2)2008年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200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州的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排序后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各地区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及排序

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30 0.5565 25 0.6717 26 0.6416 27 0.6226 28 0.6167 29 0.5741海南

广东、江苏、上海的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均大于1,处于新型工业化高级阶段;

天津、浙江等25个城市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处于0.6—1之间,处于新型工业化中级阶段;

甘肃和海南这2个省的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均小于0.6,处于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

(3)2008年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全国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

第一类: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地区;

第二类:进入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且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地区,包括江苏和广东2个地区;

第三类:新型工业化进展一般的地区,主要有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内蒙古、浙江、山东、吉林、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重庆、福建、江西、陕西、海南、黑龙江共18个地区。

第四类: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很不明显的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共7个地区。

上述结果表明,新型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发达,通信空间较广,因此发展相对比较迅猛;而中部地区城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普遍处于中级阶段,这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不雄厚,科技发展不显著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大部分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底层的地区则属于西北部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造成新型工业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

四、结论

1、运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采用主观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构建了一个包含目标层、三个准则、八个主题和34个指标四个层次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2、2005-2008我国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数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2005-2007年总体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平均年增加率仅为15%左右;2007年之后新型工业化出现迅猛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25%。

3、2008年我国各地区可划分为4类不同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进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部地区城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普遍处于中级阶段,而大部分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底层的地区则属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区。

[1]任才方,王晓辉.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探索[J].中国统计. 2003.(5)

[2]史清琪,等.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吴亚燕.建立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2003.(2)

[4]陈森良,汤健,吴琛琛;新型工业化统计指标体系设计[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3)

[5]谢德禄,李琼,王小明.建立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3)

[6]李同宁.山东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与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7]陈国宏,李克军.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与比较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

[9]苑琳,郑芹,雷怀英.山西新型工业化阶段的评价与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6.(10)

[10]黄萍,吴价宝.连云港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M 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om prehensive W eighting M ethod

XIE Chun,LI Jian
1.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 2.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Using AHP,factor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weighting method that combined wi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ing method,this paper sets up a four-level index system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ncludes a target layer,three criteria,8 themes and 34 indicators.Based on the 2005-2008 Chinese actual data,and using various statistical methods,this paper measured and cluster analyzed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lever of China and regions of China.The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keep with the upward trend overall.The further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different regions into four categories, and shows that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in general.

New Industrialization;Index System;Comprehensive Weighting Method;AHP

F202

A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07&ZD023)

谢春,男,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新型工业化,企业管理

李健,男,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制造工程和管理工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