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4-09-03

李华

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的思考

李华

由美国次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备受关注,但其可靠性问题是公允价值会计模式面临的主要障碍。通过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情况的现状分析入手,在对公允价值可靠性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专业技术、应用环境和从业人员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公允价值可靠性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公允价值可靠性会计

始发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损失惨重的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加剧了金融危机,使市场陷入“死亡螺旋”,滋生了投资者心里的“羊群效应”,最终导致证券市场流动性枯竭,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触发了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会计空前激烈的大辩论,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论战。公允价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表明:会计方法的日益复杂化是公允价值产生的外在原因,而追求社会公正、实现产权利益的均衡则是公允价值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是目前推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面临的主要障碍,破解公允价值的运行原理和精髓,寻求可靠性根源以及提高可靠性行之有效的途径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当务之急(王军,2006)。

一、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情况的现状分析

公允价值实质上是计量日的一种虚拟价格,其超越了历史成本强调的真实交易和真实价格的范畴,延伸到假设的、未实现的理想交易状态下的价格。公允价值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主要是为了更加准确、及时地反映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2006年我国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是实现国际趋同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金融创新的必然选择。

财政部会计司自2007年起连续三年对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情况的进行跟踪分析,根据历年的报告数据显示: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基金、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等方面,从公允价值的运用情况来看只是原则性地大面积引入,而非实质性的广泛运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上市公司将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占比重很小。其中,2008年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38862.59亿元,仅占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10.44%。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30110.07亿元,仅占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8.62%,商业银行仍以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

同时,2007—2009年间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分别为630家、690家和772家,绝大部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极少,三年分别为18家、20家和25家。由其年报披露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来看,主要有房地产评估价格、第三方调查报告、与拟购买方初步商定的谈判价下限、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等(具体见表1),这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运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表1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一览表

可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公平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但是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其可靠性。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嵌入“救济条款”或“豁免条款”,在倡导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又极大限度得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寻求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最佳均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不仅依赖于建模技术、模型假设、数据来源以及管理层的估计和判断,同时受到现实经济条件、市场环境和产权交易现状的影响,尤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产品交易规模较小,虚拟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成为其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公允价值可靠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内涵与外延

可靠性并等于肯定性和精确性。余绪缨(2007)从计量的角度认为公允价值并不是交易或事项自身的真实价值,而是市场参与者根据特定程序与方法,从现实的市场交易价格中推导出模拟的公平交易条件下,公开市场上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葛家澍、徐跃(2006)认为公允价值推广应用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将彻底改革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使会计对企业价值的计量与经济学家预期的企业价值相一致。陆宇建等(2007)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认为计量结果以不同计量人员直接核实或间接核实后仍呈现较高的集中趋势,紧密地符合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情况,就显示出价值信息在有效幅度内有较强的可核性。

(二)公允价值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辨证关系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两个根本的质量特征,两者孰轻孰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哲学性命题。强调相关性的,必定推崇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而偏好可靠性的,则坚决捍卫历史成本模式。陈美华(2006)认为可靠性可用如实反映、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指标来衡量,如实反映强调的是“结果真实”,而可验证性强调“过程真实”。就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而言,“结果真实”显然优于“程序真实”。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育,计量技术的不断提高,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亦可以得到程序上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向公允价值一方倾斜。谢诗芬(2004)认为在理想状况下,公允价值信息既完全相关,又完全可靠;在非理想状况下,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有所下降;可以创造条件,提高相关性和可靠性。徐玉德(2009)认为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本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基础,公允价值兼具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取决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协调的程度,可靠性是对结果性和程序理性的综合要求。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计量规则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依赖于特定的程序、规则与方法。井尻雄士(Yuji Iriji)、朱迪克(Jaedicke)(2004)依据数据的真实程度可用多次独立计量得出数据的离散程度来衡量的原理,提出了用均方差代表客观性,并以数据的客观性来表示可靠性的计量模式。陈美华(2006)提出了能够体现可靠性与均方差和可容忍误差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还根据被测量数据的性质、获取方法及测量人的经验等因素,将对可靠性的判断标准划分为精确、适当、粗略和失真四个档次。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认为公允价值具备统计学特征,区间估计的优点是可以从置信区间了解到这种估计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准确度是指置信区间包含真实价值的概率,一般而言,概率越大越好,而精确度反映估值与实际交易结果的区间差异,区间的长度越窄,估值的精确度越好。

三、我国公允价值可靠性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专业技术层面的挑战:缺乏相应的公允价值准则、工作规范和估价指南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五种计量属性之一,但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而具体会计准则中共有17项直接提及公允价值运用,其中只有《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年金基金》三项准则直接提供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其他具体会计准则只是间接提供了计量方法,而且分散在不同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可使用该项目的报价或者相同、类似项目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类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采用估价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类是利用合同或协议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未提及所有者权益、负债、或有负债、非现金资产等项目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较为复杂,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估价模型、相关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涉及诸多经济环节,执行难度较高,在目前缺乏统一可操作性的相关会计规范对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明确的指导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允价值可靠性。

(二)应用环境层面的挑战:缺乏健全、成熟、有效的执业环境

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够单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源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制度规范。而我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缺乏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客观环境,具体表现如下:

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求一个活跃、流动、健全的市场提供公平的交易价格,如果缺乏这样的市场,就需要通过评估或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等方式来获取公允价值,降低了会计计量的可靠性。但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竞争机制难以发挥。公司治理是处理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的股权结构与西方相比高度集中于少数大股东,且多为企业法人。虽然我国进行股权分置的改革,但是股权的集中度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很高,非流通股占有率仍然超过半数(具体见表2)。为此,我国上市公司由于所有者缺位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竞争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价格,沦为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工具。

美国最大股票控制的投票权投票权比例区间75%-100%最大股东比例1.5%中国流通股比例0%-9% 66% 10%-24.9% 17.40% 25%-49.9% 13% 50%-74.99% 2.1%总数(亿股)尚未流通股份(亿股)2007.215339.749475.395864.35日期比例100%已流通股份(亿股)61.77%38.23%

法律约束体制不健全,外部监管力度薄弱。我国的法律体系主要存在行政处分的威慑力不强、民事赔偿制度尚不健全、刑事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缺乏一套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各方经济利益的法律体系。其次,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的巨大竞争,迫使其为了本身的利益而未能很好的发挥其经济监督作用。基于上述局面使得公允价值的主观随意性在应用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操纵会计信息的手段,制约了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和可靠性水平。

(三)从业人员层面的挑战: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除了精通会计准则、掌握财务管理技术、熟悉计算机技术外,还要求会计人员要了解并熟悉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意图并把握企业的潜在风险,将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提出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拥有1200多万人会计从业人员,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省持证人员64.7万人,在岗人员59.8万人,其中无技术资格者361749人,初级职业资格182486人,中级职业资格73163人,高级职业资格4816人。尽管会计从业人员总量较多,但是存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独立思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都比较薄弱;会计后续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新会计审计准则对会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虽然财政部于2006年先后启动高级会计人才、注册会计师、学术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四个系列的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战略,但是在目前缺乏详细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和解释情况下,会计人员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熟练运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会计理论是制定会计准则依据,会计的理论研究过程往往表现为应对实践发展而急需寻找理论依托。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在2001年后的一段时期回避过公允价值计量,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却一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再次启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但鉴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特殊性等诸多因素,现阶段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仍是需要继续深入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逻辑体系严密、操作指引明确、验证手段简便的公允价值准则是提高其计量可靠性的重要途径。我国自成立了单独的会计准则委员会以来,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在充分借鉴和学习FASB和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开发的工作方法和最新理论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和发展程度的具体国情,采用从现有的相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出发,发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炼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然后起草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准则”到“准则”的基本方法。遵循计量对象估价前提→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计量参数→估计技术→披露内容的技术路径,构建涵盖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框架、披露等基本要素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运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估价技术、估价技术参数、公允价值级次、连续和非连续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计量范围、计量方法及计量对收益影响的披露等诸多专业问题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

(二)积极促进外部执业环境的改善,建立诚信负责机制

积极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要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利用资本市场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以及金融利率的形成机制,实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公允价值的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体系,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数据平台。

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入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实行国有股减持,改变一股独大局面,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同时实现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相容,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市场手段和市场竞争方式来选拔和聘任公司管理者,实行董事、经理股权激励计划,使董事、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价值同比增长,使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筑公允价值合理获取和使用的保障机制。

建立诚信负责机制,健全相应法律机制和监管体系。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关于会计和公司治理改革的萨班斯法案中对会计造假制定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同时,应当继续加强财政与证劵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形成监督合力,严格监督检查公允价值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三)继续加大会计后续教育的力度,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我国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升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胜任能力,确保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顺利实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只靠学校的“一次教育”根本无法应付形势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必须重视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加大在职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探索在岗职业培训、网络在线课程教育、以个人为主的持续进修等新型的会计继续教育方式,同时会计管理部门应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政策法规专题、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各方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技能。同时,不断完善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测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卡尔斯·克森说:“自由经济真正的敌人是道德相对主义,每一个人的良心才是真正管用的市场警察。”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超越市场、政府的“第三层次”的力量,能够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弥补政府、市场等外部监管的不足。

[1]刘玉廷、王鹏、薛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会计研究.2010.6:5

[2]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会计研究.2009.7:5-7

[3]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商务印书馆.2009.1:86-88

[4]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109-111

[5]胡庭清.公允价值可靠性研究.述评与启示.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10:4-5

[6]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9:22-23

Reliability Problems on Fair Value of Post-Crisis Era

LI Hua
Zhejiang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Hangzhou,310020

Fair value accounting has been highlighted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supreme mortgage.Nevertheless,this accounting model confronted with prime reliability problems.This paper starts from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odel in China.The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of reliability on fair value,three level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from techniques,environment and work force,which revealed the main challenges this accounting model encountered.Thus,several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liability of fair value.

Fair Value;Reliability;Accounting

F23

A

本文是2009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运用问题的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李华,女,浙江湖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讲师,管理学(会计学)硕士,注册会计师;浙江杭州,3100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