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润物需有声”——红色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9-03

马亚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全发展,激励他们在民族复兴大任中勇担时代责任,而且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为中国音乐史的一项重要内容,红色歌剧是现今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选材来源,其内涵直接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议题,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引导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基于红色歌剧的特点,可以将思政课与歌剧排演课融为一体,原因如下 :首先,红色歌剧是建立在以歌唱为主导的音乐戏剧的基础上;其次,借由革命理想的戏剧情节、角色碰撞的戏剧冲突,以及特定的舞台布景和造型服饰等,能将思想方面的引导融汇于戏剧排演的过程中;最后,在红色歌剧既定的经典唱腔和情境基础上,人物形象塑造与思想境界教育得以更好地呈现。这些是笔者通过红色歌剧排演,试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进行思政课程实践研发的前提,也是在传统声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感化与教育的作用凸显。

一、由高校声乐教学中思政教育现状而引发的思考

2016 年4 月,***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无可厚非,高校的声乐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演唱技能的实践训练,但笔者在调研中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教师在技能训练中有意无意地弱视思想政治的教育,这是没能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仅把学生当作匠人来培养的表现。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抓不住题材应该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而在声乐教学中紧抓红色歌剧排演的做法,不仅能充分发挥教育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作用,还可以将声乐技艺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予以“润物有声”的融通。

(一)传统形式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训练的关系

大学本科阶段是专业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

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将教学内容与各自专业相结合,是目前思政教育所要探索的重点。传统做法多以思政课的形式、“填鸭式”的教学,以国家政策方针的灌输为主,但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够生动,尤其是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脱离,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学生对这样的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加上老套、刻板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校思政的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与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脱节,最终导致学生的认知、接纳效果不甚理想。

2022 年,***总书记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堂,直面感受了思政课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实践,其优良的教育效果,再次说明各专业的思政课开展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这为声乐课中的思政内容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中西方歌剧音乐在教学中的比例关系

歌剧诞生于西方,其经典剧目与选段数不胜数,是今天中国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各专业院校尤为注重对经典歌剧的排演,如中央音乐学院排演了《茶花女》《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了《女人心》《费加罗婚礼》,西安音乐学院排演了《唐璜》《魔笛》,等等。据笔者对国内11 所专业音乐学院近十年歌剧排演情况的粗略统计,发现西方经典歌剧是其主要排演剧目(见图1)。对于中国歌剧,尤其是红色题材歌剧,则相对涉猎较少。这就产生了中西方音乐文化比例失调的问题,这种失调不利于大学生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合理认知,尤其是思政教育的开展。

图1 11 所专业音乐学院近十年歌剧排演情况

近年来,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等思想引领下,在国家艺术基金资金项目的助推下,中国歌剧新作或经典剧目排演有所增加。有些音乐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排演了一些中国经典红色歌剧和原创歌剧,如中国音乐学院排演了《小二黑结婚》,中央音乐学院与延安大学联合排演了《白毛女》,浙江音乐学院创作并排演了《国之歌》,等等。但据笔者统计,这些院校大多只排演了一部红色歌剧,极少数院校达到两部或两部以上。因此,无论是从排演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中国红色歌剧与西方经典歌剧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比例失调问题。

(三)歌剧选材与思政教育比例的匹配关系

西方歌剧的演唱及表演是高校声乐教学(特别是美声方向)中的必修内容,这也是此类歌剧或选段排演占比较大的原因。但仅从演唱技巧和表演技巧方面考虑问题是有些偏颇的,因此,如何权重中外歌剧之比例,则是笔者在此类课程教学中的思考所在。

笔者曾围绕红色歌剧对学生表演技巧和思想境界的影响做过一些调研,发现红色歌剧存在诸多值得被发扬、推广的因素:一是故事题材是经过剧作家们精思巧构而形成的,二是音乐唱腔是经过几代艺术家反复研磨而形成的,三是艺术表演是旨在表达中国故事而形成的,这些熟悉、可感的因素是深入展现歌剧红色内涵的核心价值所在,对于青年学生审美、信念等素养的提高,有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元素。由此来看,在中国红色歌剧的排演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有其特定的价值,应增加歌剧教学及排演中的比重。

(四)歌剧排演中课程思政功能的广泛性和协同性的关系

通过上述对排演情况等问题的调研可以看出,挖掘红色歌剧表演的特殊价值,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达到声乐表演的教学目标;二来可以通过剧中的故事情节、思想内涵,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样,除了可以使歌剧表演的直接参与者受到教育外,还可以使许多未能亲身参与的学生站在观赏者的角度感受、体验到红色歌剧的教育价值,达到与表演者同频共振的思政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了排演的广泛性参与和思政的协同性浸染的功效问题。

以笔者的排演实践来看,加强浸润式体验是解决教育的广泛性和发展的协同性问题的有效形式之一。传统的歌剧排演可能注重对艺术性和专业性问题的解决,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来说,就需要更加注重课程思政与歌剧排演之间的呼应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歌剧排演的受众面是思政教育首先要注意的问题,而充分发挥红色歌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则是排演的协同性发展所应注意的要素,这将使声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而非各自为政。

二、红色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探索

(一)在红色歌剧排演中浸润课程思政教育

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考虑,笔者主要从红色歌剧鉴赏、经典红色歌剧排演、红色歌剧创作与排演等三条路径入手,在深度挖掘、提炼红色歌剧中声乐表演技巧的基础上,探索浸润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和精神内涵挖掘程度。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①。这也是我们排演经典红色歌剧和原创红色歌剧的实践出发点,且符合当下时代特征所需的专业思政化发展路径。

1.红色歌剧鉴赏

歌剧鉴赏以欣赏歌剧的经典排演版本为基础,利用其成本低、受众面广等优势灵活开展,帮助红色歌剧发挥其特有的思想感染功效。笔者的做法是按照中国歌剧的发展脉络②,选择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如下所示。

第一阶段:萌芽期(20 世纪20——40 年代初),主要赏析了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黄源洛的《秋子》等,以展现剧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思想。

第二阶段:转型期(20 世纪40——50 年代初),主要赏析《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以及《白毛女》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民族歌剧,以弘扬革命精神为宗旨。

第三阶段:成熟期(20 世纪50——70 年代),主要赏析《红珊瑚》《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这一阶段除了要解读剧中的戏曲和民间音乐素材外,还要认识剧中以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法而展现的中国革命意志与高尚情操。

第四阶段:发展期(20 世纪80——90 年代末),主要赏析改革开放以后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背景下创排的中国歌剧,如《伤逝》《原野》《苍原》等,以展现剧中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视角。

第五阶段:繁荣期(2000 年至今),主要赏析《野火春风斗古城》《长征》《青春之歌》《沂蒙山》等歌剧,领略新时代文艺思想在革命题材歌剧中的显现,其中,发掘剧中新型的艺术思想成为这一阶段的鉴赏主题。

经过这样的歌剧鉴赏课教学,笔者得以将大量的红色歌剧介绍给学生,其中部分剧目甚至还成为高校学生会、社团活动内容的素材。鉴赏课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讲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通过讲、赏、演三种形式的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歌剧鉴赏。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准备主讲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整部歌剧从创作到排演、从剧本内容到歌剧人物,以及经典唱段的梳理和学习。除了讲和赏以外,还可以将红色歌剧的经典片段搬上鉴赏讲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歌剧的魅力,传播红色歌剧本身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真善美等正能量;对于表演者而言,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歌剧表演舞台实践。另外,歌剧鉴赏活动还可以走进非艺术类院校、中小学和社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经典红色歌剧,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2.经典红色歌剧排演

红色歌剧排演是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终极课程”来设计的,它可以进行声乐演唱、歌唱语言、舞台表演等多项综合技能的训练,具有实践性强的特色,以及其他同类技能课程所不可替代的思政教育功能。因此,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课程中,可以通过提高经典红色歌剧及其唱段的教学比重来加强此类教育形式的深入发展。

在经典红色歌剧的排演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挖掘传统歌剧及其选段原有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还会将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融入其中。不仅选用了舞美、道具、服装等制作成本较低的歌剧片段来展开排演,更注重剧中思想因素的凸显,以利于彰显歌剧排演的新时代价值。比如,2019 年浙江音乐学院师生首次排演了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继承、借鉴、吸收、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力求打造民族风格浓郁、现代特色鲜明的民族歌剧精品,以充分体现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并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浸润其中。

3.红色歌剧创作与排演

原创红色歌剧是此类课程的“高端”实践,是全面展现学校创作、表演整体实力的综合发展形式,参与者可在创作或排演的过程中受到创造性的、生动的思政教育,在展现剧中的革命岁月、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角色情感的创作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感受精神的洗礼。

例如,原创歌剧《红船》以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为原型,注重在红色歌剧中注入更多现代表演形式。师生在演绎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与不易,也坚定了红船精神和信念。小剧场红色歌剧《国之歌》是浙江音乐学院排演的一部新剧,以聂耳与《国歌》的创作背景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家国情怀,师生在排演的过程中再一次经受了新时代语境下红色歌剧的思想洗礼。

此外,规模较小、时长较短的室内歌剧的排演,因其制作成本较低、牵涉人员较少等特点,也是高校创排歌剧的可行性方式之一,且可以为大型歌剧的创排奠定基础。同时,举办室内歌剧比赛与专场音乐会,也可以为大型红色歌剧的创排提供可能。因此,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于经典红色歌剧、原创歌剧及室内歌剧的排练和演出中,可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有效手段和生动教材。

(二)在歌剧表演课程中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歌剧排演的实施不仅要体现学校特色,还要注重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笔者采用“剧本研读”“经典台词朗诵”“歌剧鉴赏”“歌剧重唱”“片段表演”“音乐会版歌剧表演”“舞台版歌剧表演”等形式,以有效地实践排演模式和目标;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并做到“润物有声”。在这些全员参与的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价值。

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笔者尝试在课程中加强台词正音、歌唱语音、表演、重唱、歌剧表演等系列艺术实践。在歌剧排演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剧本研读是第一步,所以在选拔演员之后,要有一个研读和讨论剧本及其人物性格的环节,通过分析一个个鲜活的革命英雄人物,展开思政教育。表演课在传授表演技巧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再通过剧目台词的朗诵和表演,可以使学生从戏剧冲突中感受剧中人物的性格。例如在排演歌剧《沂蒙山》时,引导学生在感受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上,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在运用歌剧重唱加强排演的实践效能时,红色歌剧的经典唱段也是排演的重要选材。比如,在《白毛女》《党的女儿》《江姐》《长征》等红色歌剧中,重唱段落作为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适合作为歌剧表演课的教学曲目。与整部红色歌剧的排演相比,歌剧重唱和歌剧片段排演有着成本小、见效快,以及排演难度和调度相对较小等特点。同时,在歌剧重唱及片段排演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伴奏形式简单和舞美规模较小的音乐会版的歌剧排演,并最终呈现舞台版的全剧歌剧表演。从剧本研读与台词朗诵,到歌剧重唱和全剧表演,包括演出的舞美、道具与剧务等方面的工作,都能在不同条件下让不同特长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功能。

从歌剧鉴赏主讲人到参演歌剧的师生,再到现场观众的反馈来看,已经有很多人受到了思想的洗礼,择取如下:

我感觉这部歌剧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歌剧鉴赏《白毛女》主讲人)

这个剧组就是一个奇迹,因为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创造奇迹。首演结束以后,我看见导演并没有上台接受大家的鲜花与掌声,而是默默地离开了,一想到这里,我瞬间就被感动,真正的英雄也许就是这样,从不会留下姓名。(歌剧《国之歌》学生演员)

从排练到登台,同学们携手共进、朝夕相处,与诸多国内顶尖演员一起,度过了无数个奋斗的日夜。他们逐渐明白,华丽的舞台背后,就是这样严谨精细、孜孜以求的拼搏与忙碌,伟大的艺术梦想,就是这样夜以继日的坚守、不辞劳苦的奋斗。我欣喜地察觉到,同学们通过排演,都已经逐渐成为青年党史宣讲员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党史中的重要节点和关键人物等都能做到如数家珍,这就是红船精神悠远绵长的涓涓细流。(歌剧《红船》带队教师)

(三)科学落实课程思政和专业并进的保障机制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歌剧排演的专业性和思想性,思政专业教师与声乐专业教师共同合作是紧扣政治方向的形式之一,其有利于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发挥歌剧集体合作的优势,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给予指导,深挖歌剧中的思政元素,切实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同时,再结合时事政治,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歌声中的党史”等专题,效果更加凸显。

在评价阶段,评价指标不能局限于专业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元素,重视参演者各个阶段的情感体验。不论是系列红色歌剧鉴赏、经典红色歌剧排演、红色歌剧创作与排演及小型室内歌剧的实践制作,还是对学生道德情操、政治素养有所要求的品牌赛事,如“双馨奖”等声乐比赛,无不突出了“德为先”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因此,突出“立德树人”“德艺双馨”“事必尽善”等评价机制,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三、小 结

以红色歌剧为题材,发挥歌剧排演过程中的思想教育优势,能够更有效地落实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思政内涵。笔者在大量的实践与多样的调研中开始注意到这一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自己或别人的有效探索中汲取了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内容选材,以现有歌剧史研究成果为基础,引入经典剧目或经典唱段,是有效推行红色歌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二是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探索,欣赏经典排演或新创剧目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有效实践;三是保障机制是这一课程必备一环,并成为课程体系化推进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红色歌剧排演一是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歌剧表演课程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这是形式上的创新实践;二是可以选择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原创或经典红色歌剧,以丰富的形式呈现于人们面前,探索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操作模式,这是内容的创新实践;三是思想教育的生动化、具象化实践,使红色歌剧排演不仅达到声乐技艺训练的目的,还可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贯彻到歌剧排演之中,这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探索。“润物需有声”,排演可以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对于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构筑育人大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仍有大量的中国歌剧创作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与西方成熟的歌剧相比,红色歌剧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也使得红色歌剧排演有其特有的难度,其弊端也将会在当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但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背景下,在注重思想教育的新时代氛围下,高校的红色歌剧排演将会春光无限、大有可为。

注 释

① 详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② 详见赵德山《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第2 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