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务虚到务实——基于上海市高校音乐类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现状研究

时间:2024-09-03

滕文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促进毕业生就业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体验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和趋势。据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工部统计的2019 年、2020 年数据显示,音乐类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够理想:劳务派遣约占总人数的44.8%;灵活就业、慢就业约占32.4%;国内外继续深造学习约占19.8%;未登记约占3%。可见,就业质量仍有提升的空间。

截至2020 年10 月,中国知网上关于音乐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论文共计128 篇,分别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当前音乐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此外,关于音乐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论文共计7 篇,大多关注音乐教育专业或者针对某一专业(如钢琴专业等)提出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建议,而关注以职业生涯理论为切入点的音乐类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论文则尚属空白。

“职业生涯”这一概念是伴随着美国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而被提出来的。目前,西方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职业生涯定义来自舒伯 (Donald E.Super) 的观点:“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因此,可以说职业生涯具有终身性、独特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介于“生命”和“职业”之间的概念,其内容比较宽泛,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性。①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并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进而从中获得合理回报作为物质生活的来源,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活动。与职业相关的概念是“工作”。②舒伯认为:“工作是一个人对于他自己或他人认为有价值的目标,有系统地进行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目标导向性的、连续性的、需要花费精力的。”③实际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原意不仅仅为了找工作,而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集中在“职业规划”层面,甚至有的还会包括“就业指导”“就业指南”等内容,这使得“找工作”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使得务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务实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从上海市音乐类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现状为例,一探究竟。

一、上海市音乐类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现状

由于大学生就业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了在高校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外,还会有各个层面的职业规划大赛。笔者在积极准备本课题研究的这一年中,参与了“2020 年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大赛”并获得决赛三等奖。参与这类比赛均需要提交一份《职业规划书》—主要由自我认知、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路径设计及计划、评估调整五个部分组成。其中,以自我认知部分为例,它是由自我分析和成长经历、职业规划和职业价值观、性格分析及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匹配、职业能力、优劣势等小方向论述组成,且每个部分都有这样规定性的若干小方向。根据这份规划书,笔者设计了本次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并于2021 年3 月使用问卷星投放一周,在收到近300 份反馈后,主动关闭答题窗口(为了追求数据的真实性,本次问卷调查没有采取有奖问答和请同学、朋友、家人广泛转发等方式)。从收到的问卷反馈中,可以观察上海市音乐类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的大致现状。

(一)职业规划的参与度与年级有关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在校生中,女生约占84.98%,男生约占15.02%,基本符合音乐类院校学生性别比例;本科生约占59.69%,研究生约占40.31%。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毕业班即2017 级本科班和2018 级研究生班的学生分别约占7.91%、5.14%,其占比甚至低于2020 级本科生的10.67%。参与人数比较多的年级为2018 级本科生,约占27.67%,2020 级研究生约占23.32%。毕业班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与实习或找工作无暇顾及有关,但结合历年就业数据来看,就业质量和择业中遇到的困难应该也是影响参与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2018 级本科生处于大学三年级,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对学生和家庭而言都是一个重大选择;2020 级研究生则处于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完成学历提升的阶段性目标后,有对职业 (工作) 新的憧憬和规划也是在情理之中。可见,职业规划的务虚和“找工作”的务实之间的矛盾在本课题研究初始阶段就凸显出来了。

(二)对职业规划的理论有认识上的缺失

1.对职业规划概念初步了解

在“您是否有职业规划?”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有的约占68.38%,选择无的约占31.62%;在“何时接触职业规划?”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大学的约占54.55%,选择高中的约占32.02%;在“通过哪种途径知道职业规划?”的多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为学校课程或选修课(约占78.66%)、家长和亲戚(约占68.38%)、专业教师(约占56.13%)。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职业规划的开展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由于家长和专业教师大多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职业规划理论,因此比较多的做法是经验式传授或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此外,选择来自网络、电视这一选项的约占33.99%,排在辅导员(约占47.43%)、同学或学长(约占38.74%)、成功校友讲座暨分享会(约占37.94%)之后,位列第七。在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音乐类在读学生的职业、就业信息和“互联网+”产生的勾连如此之低,是否和音乐类教学至今还是以口传心授、单一作品为切入点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有关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对职业规划理论认识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置了一些关于职业规划中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环节的理论问题。许多学生虽然在高中阶段都做过一些含有这些理论的图表性的测试,但是到大学阶段后却很少进行相关的学习与跟进。

例如自我兴趣探索环节,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测验工具是霍兰德的自我探索量表(SDS)。测试者完成测试后,可根据自己在不同类型中的得分高低取其前三位,以构成自己兴趣型的霍兰德代码,从而在职业索引中查询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④在“您是否了解霍兰德自我探索量表(SDS)?”的单项选择题中,约87.17%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在性格和职业匹配上,目前主要采用MBTI 性格测试,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于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⑤在“您是否了解将MBTI 四个维度的两极结合,组成16 种人格类型?”的单项选择题中,约73.5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又如,在能力与职业匹配环节,一般会参考使用《职业能力倾向自我评定量表》。该表通过对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等能力倾向进行自我评定,⑥表示所必须达到的职业能力倾向水平。在“您是否做过《职业能力倾向自我评定量表》?”的单项选择题中,约55.34%的学生选择没有做过。在“您是否做过《职业与其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倾向的基本标准》?”的单项选择题中,约70.36%的学生选择没有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指向自我探索、获取信息、一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不仅需要在“找工作”前进行了解,还关乎“找到工作”后包括终身学习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在理论认识缺失前提下进行实践和探索

1.对职业规划有较正面的态度

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音乐表演专业约占37.15%,音乐教育专业约占34.78%;在“您认为您的职业规划和您的专业有必然关系吗?”的单项选择题中,认为有关系的学生约占84.19%,没有关系的约占8.7%,不清楚的约占7.11%;在“何时了解职业概念?”的单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为高中(约占33.27%)、初中(约占23.72%)和大学(约占19.76%);在“何时开始职业规划?”的单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大学(约占54.55%)、高中(约占32.02%)和初中(约占10.08%);在“您具体准备在大学毕业前多久进行规划?”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毕业前一年的约占61.25%,选择毕业前两年的约占22.5%;在“您的职业规划有几年?”的单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1—3 年(约占56.25%)、4—6 年(约占29.25%)、10 年以上(约占7.51%);在“完成目前学业的五年内您将会选择何种职业?”的单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学校音乐教育教师(约占48.22%)、社会音乐教育教师(含私教,约占13.83%)、专业音乐教育教师(约占11.07%),此外,选择自主创业约为7.51%。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都与自己的专业有关,且大部分学生是在毕业前两年规划毕业后六年内的职业生涯,虽说有一些短视,但整体态度偏向正面。

2.对职业规划有较积极的探索

除了学校教学计划内的实习与见习外,兼职是在校生接触社会和离职场最近的行为。在“您何时开始第一份工作体验?”的单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大学(约占59.29%)、高中(约占27.67%)和初中(约占8.7%);在“您现在从事的兼职工作种类”的单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音乐教学(约占64.43%)、 未开始兼职 (约占11.86%) 、与音乐无关 (约占11.46%),此外,音乐表演排第四,约占7.11%;在“您认为兼职会对您职业规划产生影响吗?”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会影响的约占56.92%,不会影响的约占35.18%,不清楚的约占7.90%;在“您认为大学期间的兼职和职业发展路径有关系吗?”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有关系的约占81.42%,没有关系的约占10.67%,不清楚的约占7.91%;在“您认为兼职和职业体验等同吗?”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认同的约占37.55%,不认同的约占46.64%,不清楚的约占15.81%;在“您认同以下哪些活动为职业体验?”的多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各类兼职(约占66.01%)、社会实践与社会调研(约占62.02%)、教学计划内的实习与实践(约占60.47%)。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大部分学生从大学阶段开始便从事和自己专业比较接近的兼职;相对于需要学校、社会关系或通过课题申请的形式获得的实习、见习,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机会而言,兼职是学生最容易得到的接触社会的方式。但大多数学生却对兼职的态度停留在职业体验阶段,以及找不到“好”工作的备选。从广义上来说,服务社会音乐教育也是一种职业,学生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积极探索职业规划和体验。

二、务虚的职业规划和务实的就业之间矛盾的思考

从本次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音乐类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总体特征是在务“虚”的理论认识下进行务“实”的探索和实践。这个“实”的最终指向就是就业。我们知道,理论是系统化所串起的相关陈述,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的特定面向,它是可以被验证和精致化的,但理论并非代表真理。⑦理论若没有特定面向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同时理论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

(一)职业规划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1.没有关注理论的特定面向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全程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过早进行。结合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校学生寻求的是生存需求,面对的是就业,比较注重结果。而全程职业规划是满足成长的需求,是终身的、可修正的,注重过程。这一点从“何种情况会促成您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的单项选择题中可以得到印证,其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薪金福利(约占28.85%)、个人理想(约占22.13%)、职业发展没有上升空间(约占19.37%)。因为只运用到理论的一部分就会使理论失去特定面向,所以更需要发展一些适合国情的理论。

图1⑧

图2⑨

2.忽视理论的时代性

20 世纪50 年代,舒伯提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出职业指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合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成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又造福社会。由此开始了盛行至今的西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代替职业指导的概念。⑩但在1976—1979 年间,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概念—生涯彩虹,这个体系更为繁复。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英国启动了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职业资格取得成功”(QIS)计划,提出了六项“核心技能”: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问题解决。⑪这个概念的提出具有进步性且广泛性的影响。2021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分别明确了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范生教师基本能力,旨在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这些文件在教学实践能力大框架下,对师范生提出了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和知识整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如果我们还默守成规于舒伯在六十年前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话,怎么能规划好“互联网+”新时代的生活呢?

(二)供给侧的社会责任

1.在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将专业水平与职业技能并举

每一轮高师课程改革总会聚焦专业性和师范性之争。目前大部分音乐类院校课程设置的最大问题是将构成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作为主课而取代音乐教育所需要的能力与素养。虽说近年来音乐教育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得到了重视,但在笔者所就读的学院将这两门课程开在大二,有两个学期的绩点。而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绩点课则成倍贯穿于本科前三年的六个学期中。另外,在大二和大三还有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及心理研究方法、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哲学导论、唱游教学法、综合艺术欣赏与实践、教育学导论、心理学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均以书面考试为结课方式。当高师院校还在强调师范性“创新”时,时代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 年5 月6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介绍,美育课堂要教会学生基本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让学生有欣赏美、体验美的机会。笔者认为,“基本艺术知识、艺术技能”所涉及的是专业水平,最终指向“教什么”,而职业技能最终指向“怎么教”。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关于跨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专业性”还是在“师范性”方面都是欠缺的。音乐类学生除了要学习思政课和大学公共课外,还要学习音乐学、教育学、音乐教育学课程,以及相应的艺术实践。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何来创新和独立思考?!虽说大学不是职业教育,但将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向专业水平发展,将教育学和音乐教育学课程向职业技能归类整合并共举,是供给侧参与顶层设计、满足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就业应该负起的社会责任。

2.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以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需要

21 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改变着教育,教育正在经历一次伟大的创新。这一创新包括教育政策与制度、教育资源、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教育管理与评价等各个方面。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而言,不可能立即培养出符合当下所有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为科研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实现方式。此外,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例如,2021 年6 月2 日,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在“单元视域下技术与资源支持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落地?二是怎样保障“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落地?(见图3、图4)

图3⑫

图4⑬

音乐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文化理解,⑭其内容、方法、途径均指向创新、科研及信息素养。又比如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上海的“空中课堂”+教师辅导的形式比较接近于张金磊等学者根据罗伯特·塔伯特教授的翻转课堂的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并在翻转课堂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和完善的新的教学模式。⑮(见图5)

图5⑯

上海市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的教学,其实也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名师运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录制教学内容,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第二部分则是在名师课结束后由各班任教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疫情后这种方法得以沿用,以使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这些名师在大学期间不一定都学过“互联网+”背景下教与学的课程,但是创新和科研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始终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

在“您如何缩小自我和职业目标的差距?”的单项选择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自我(约占58.89%)、完成最高学历再工作(约占24.51%)、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深造(约占7.11%)。可见,学生们是愿意在不断学习中完善自己的。如果供给侧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的话,那么在疫情之后,学生的就业是否就会相对更容易些呢?!同时,笔者也期待“珠江杯”五项全能新的微课环节中能早日加入现代信息技术要素,以成为一种社会导向。

3.加强有效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结合音乐类学生探索新的就业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规划理论中的路径设计部分环节和“找工作”比较容易产生勾连。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非沪籍学生更难找到工作,这与上海市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是分不开的。音乐类学生若想进入“派遣”,除了完成学校学业外,还需要经历教师资格证、面试、考编等社会性考试。因此,学校对于就业政策、创业政策、求职信息等均需要设立专职就业辅导员进行帮助和指引。从2021 年的情况来看,音乐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帮助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当下,大学生拥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敢于拼搏的勇气,他们既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他们尽早积累一定的职业体验和经验,不但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的需要。⑰

结 语

从2020 年初,笔者跟随指导教师开展关于“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体系探索”大框架下的调研,旨在探究音乐类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创业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关策略。在实际研究中,笔者将该框架拆成两个子课题:“上海市音乐类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现状研究”着重于在校生如何通过有关职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未雨绸缪”,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上海市音乐类毕业生服务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侧重没有进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毕业生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下开设工作室的新型就业策略。其中,“上海市音乐类毕业生服务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有限的文献研究法(以新出台的政策解读为主)对现象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之后,“上海市音乐类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现状研究”随即展开。按照原来的规划采用相同的方式,得出一篇结构相似的报告以结题。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职业规划和职业体验涉及研究方法;二是务虚的规划和务实的需求怎样产生勾连。在表象的困难下更涉及问题的真伪,促使笔者对两次科研进行反思,故形成此文。这不仅是对两年科研的总结,更是成长的记录。

注 释

① 吴剑编著《职业规划与大学生涯》,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17—18 页。

② 张惠典、陈欣主编《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3 页。

③ 同注②,第4 页。

④ 葛卫华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第32—33 页。

⑤ 同注④,第41 页。

⑥ 同注④,第53 页。

⑦ 张绍勋《研究方法》,沧海书局2000 年版,第52 页。

⑧ 贡力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年版,第53 页。

⑨ 同注⑦。

⑩ 同注①,第18 页。

⑪ 谢小庆编著《终身成长:创新教育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3 页。

⑫ 阎天昀、姚梅《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主题教研(徐汇小学专场)活动举行》,“上海教研”微信公众号2021 年6 月9 日刊。

⑬ 同注⑫。

⑭ 王静主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转型》,天津教育出版社2019 年版,第150 —151 页。

⑮ 李葆萍 《智慧教室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年版,第141 页。

⑯ 同注⑮。

⑰ 有关大学生创业内容,详见笔者文章《上海市音乐类毕业生服务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上)(下)》(《中国音乐教育》2020 年第1、第2 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