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 全面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解读

时间:2024-09-03

杜永寿

四、教材特点

(一)思想性

修订后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更加强调教材的思想性,特别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当然这种体现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生拉硬拽,要在尊重教材编写规律、尊重普通高中美育课程基本理念、尊重教书育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如前所述,教材以“不忘初心”为题设置独立的“序篇”作为全书的开篇,选取了《不忘初心》《祖国颂》《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四首歌曲,以此确立音乐鉴赏教材的总基调—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加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第一课就关注音乐与国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人生的联系,理解音乐在表情达意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认识音乐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教材的上篇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依次编排了中国民歌、民间器乐和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音乐等内容。随后呈现的歌曲艺术、影视音乐、舞蹈音乐等单元也都按照先中后外的顺序,以中国音乐作为主轴和参照系,力求强调中国音乐理论话语权的分量。教材的下篇在内容编排的先后顺序上,由修订前的西方音乐在前,调整为先讲授中国音乐。在材料取舍上,采用替换、压缩、合并与改写等方式对原教材加以全面修缮,将不同历史节点分别以“文人情致”“新音乐初放”“光荣与梦想”为题设置单元,通过精心编排,勾勒出一条中国古代、近代①与现当代的音乐历史发展线索。具体来说,第九单元“文人情致”包含 “高山流水志家国”与“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节,分别讲授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器乐和以琴歌为代表的古代歌曲艺术;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也有两节内容:“学堂乐歌”介绍的是20 世纪初以追求富国强兵、崇尚科学民主为诉求的中国近现代校园歌曲;“人民音乐家”一节则专门介绍了聂耳、冼星海两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教材将原先“新中国的歌”“走向新世纪”两个单元压缩为“光荣与梦想”一个单元,设置 “峥嵘岁月”与“共筑中国梦”两节,选取交响套曲《长征》第二乐章《血战湘江》,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你是这样的人》《春天的故事》《光荣与梦想》,以及管弦乐《御风万里》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展现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历经的“长征时期”“延安时期”“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光辉历史画卷,时间上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到当今新时代。本单元的设置及时、准确、精练地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与十九大以来党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有机地化合在音乐教材中。

图1 新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目录

图2 原教材第十七、第十八单元目录

(二)时代性

2018 年1 月教育部正式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提出了许多新理念。例如: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结构上,要求“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在学科内容上,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②这些变化也相应地对教材的修订提出了新要求。

修订后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逐条对标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基本内容,同时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改革新精神、关注音乐理论研究新进展、关注学科发展新变化,力求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反映出新时代的美育方向。

第一,教材在思想内涵上及时反映新时代要求。教材在修订原则、内容选择上都能够以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

第二,教材在教育理念上及时分解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所描述的内涵指向与实施途径。

第三,教材在曲目选择上及时吸纳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作品,增加了新的表现形式。选取了《不忘初心》《光荣与梦想》等时代特征鲜明的歌曲,以及近年来新创作的优秀器乐曲,拓展了教材的曲目范围和时间跨度,使教材面貌焕然一新。

第四,教材补充了新的体裁形式,增加了音乐与诗歌、影视、舞蹈、戏剧等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

第五,教材在学业评价上通过对“拓展与探究”栏目的精简、归并,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注重审美鉴赏与艺术实践的协调统一。

(三)系统性

与普通意义的“听音乐”不同的是,音乐鉴赏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有意识的音乐听觉(也常常拓展为视听一体的)体验活动,音乐鉴赏教材就是将这种活动从内容和方法上加以序列化、逻辑化地编织,从而引领鉴赏者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听赏习惯、积累丰富的鉴赏经验、促进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

修订后的音乐鉴赏教材在充分借鉴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教材内容的关联性与系统性。

第一,原教材注重内容选择的代表性,在有限的篇幅内采取“以点带面”的表述方式。修订后的教材吸收了这一做法,将原教材“以点带面”的特点按上下篇分化为“点面结合+点线结合”两个层面。

第二,为保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修订后的教材适当增加了之前缺失的音乐体裁,适度扩大了曲目选择范围,补充了影视音乐、艺术歌曲与合唱、舞蹈音乐等内容,同时适当增加或替换了部分曲目,力求做到覆盖全面、分类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

修订后的教材兼顾人文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特征,三者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序篇作为全书导入部分,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音乐表现内容的关注;第一单元聚焦音乐本体,旨在引导学生从音乐语言、要素、情感出发,学习聆听方法和理解音乐内涵;上篇其余单元及下篇各单元基本上都是以人文主题作为标题,教学材料覆盖音乐体裁形式、历史发展,以及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等不同层面;每单元之后的拓展与探究栏目以思考题、填空题,以及音乐表演实践练习等综合方式,对所学内容加以考评。

五、教材难度变化

总体上看,修订前后教材曲目总量大体相当。对教师来说,教材中保留的44 首作品经过多年施教应烂熟于心,没有太多的教学负担。在新增加的作品中,多数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中国作品如民歌《一杯美酒》《澧水船夫号子》《姑苏风光》、京剧选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万岁宣包拯》、影视音乐《怀念战友》《大宅门》、舞蹈音乐《阿细跳月》《快乐的女战士》等;外国音乐如《重归苏莲托》《轻骑兵序曲》《流浪者之歌》、舞剧《天鹅湖》音乐及歌剧《阿依达》中的《凯旋进行曲》等,都不会对教师备课带来太多负担。教师只要对少量新近创作的作品加以分析研究,即可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全部的教学内容。

对高中学生来说,鉴于增加了中国作品数量和所占比例,在文化背景认同与理解上应当更加便捷、通达。另外,由于教材替换了一些过去看起来理解难度较大的作品,如柴科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等,总体难度有所降低。

六、教材内容的课堂化处理

对教师而言,把握教材的关键在于理解编者的意图,使用教材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转化教学材料,这就是教材内容的课堂化处理。

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常见的课型包括以讲授和聆听为主的单一型欣赏课、以音乐探究与表演实践为主的体验型欣赏课以及融合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综合型欣赏课等。无论从哪种方式入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都要对教材内容加以分析与梳理,找出恰当的课堂化处理方式。在备课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两个问题。

(一)紧扣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与处理教材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课程目标描述为:“着力培育和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方面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③这与之前实验版课程标准所强调的 “三维目标”在内涵、外延、角度、表述及实施上都有较大区别。核心素养作为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更加关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以最大的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学科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④。

从内容的价值体现角度看,音乐鉴赏教材应当更加侧重于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两方面。课程标准从教材性质上做了明确定位:“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音乐鉴赏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⑤

由于音乐是一门实践性、表演性非常鲜明的艺术,核心素养中的艺术表现环节实际上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音乐鉴赏教学也应当“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听赏环节中唱、奏音乐主题或随乐律动,并适当穿插相同题材歌曲演唱或综合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听赏参与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加深音乐理解”⑥。

新修订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全面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处理方式,以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为主,适当加入艺术表现素养作为辅助。下面以教材第一单元为例做简要说明。

图3

本单元从音乐要素与音乐语言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音乐鉴从赏上-19-4本体出发认识音乐,体验音乐鉴赏的方式方法。歌曲《一杯美酒》乐谱下方的“作品介绍”在有限的篇幅内简明扼要地陈述了该曲的音乐特征和内容表达,同时增加了一句欣赏提示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与调式等基本要素。

图4

《轻骑兵序曲》在此基础上,加入节奏型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追踪这首作品不同段落的主题音调,为今后学习音乐曲式结构做好入门阶段的铺垫工作。

图5

第二节讲解“音乐情感及情绪”,在歌曲《母亲教我的歌》的“作品介绍”部分,进一步巩固音程、节奏等要素,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

图6

上述列举的几个例子,都是从审美感知的角度来编排,为加深印象,“拓展与探究”栏目从艺术表现的角度,专门出题让学生哼唱主旋律或节奏模仿,通过学习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图7

同样的处理方式在教材中多次出现,下例是第三单元针对民族器乐组合鉴赏设计的辅助性合奏练习。

图8

(二)关注音乐本体,用音乐语言分析和解读作品

音乐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远较其他艺术更远离概念、更远离具象”。因此,我们在从事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音乐艺术常常显现的非语义性与非具象性特征,在引入相关学科知识或其他艺术门类作为参照时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例如,引入历史传说或借助文学形象解说音乐的时候不能把音乐欣赏变成“故事会”;在关联绘画作品、自然风光等视觉场景时也不能简单地把音乐元素与色彩、光线、形状等机械地一一对应。考虑到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所接触的是全学科教育,常常会涉及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民俗、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教学时应注意把握分寸、点到为止、画龙点睛,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偏离正轨。

要上好音乐鉴赏课,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研读是不能省略的。正如卡巴列夫斯基所说:“精细的(音乐)形式分析乃是专业音乐教育必要的一环。”今天看来,这句话对于广大音乐教师依然是至理名言。

依据新修订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我们在分析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关注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我们常说的音乐表现要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织体、演奏法等,并不是每一部(首)作品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迅速找出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要素的感知与关注也常常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

2.分析作品的结构形式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所选作品类别、范围是很宽泛的,既有专业音乐家创作的声乐、器乐作品,也有影响深远的民族传统音乐。我们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形式,应当根据类别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在分析一些按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时,可以依照曲式学中的方法从动机、乐段到曲式结构逐层分析;遇到中国风格的音乐时,往往应当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认识作品的结构。例如,教材第六单元所选的《大宅门》主题音乐,就可以用散—慢—中—快—散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理论加以分析。

3.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与风格流派

本次修订教材按上下两篇编写,其中上篇按照“以点带面”原则,依次呈现了民歌、民间器乐、戏曲、创作歌曲、影视音乐、舞蹈音乐、外国民间音乐等形式;下篇虽然按音乐史线索编排,以时间先后顺序展现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但依然涉及序曲、交响曲、夜曲、协奏曲、歌剧等常见体裁。应当说,体裁形式与风格流派是音乐鉴赏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知识要点,应当结合具体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以上从六个方面,对修订后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做了概略解读,目的在于帮助教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教材的价值与意义,从宏观上把握编写思路、篇章结构、选材依据、教材特点等,希冀广大教师能结合实际,及时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逐步落实到位。

注 释

① 在《中国音乐教育》2019 年第10 期刊载的《紧扣“立德树人”总要求 全面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上)—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解读》一文中,图1“教材架构”中关于“音乐史线”中国部分的分期 “古代、当代、现当代”应当改为“古代、近代、现当代”,特此更正。—编者注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

③ 同注②,第7 页。

④ 同注②。

⑤ 同注②,第14 页。

⑥ 同注②,第15 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