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口风琴入门教学之“走在前面”

时间:2024-09-03

杨 波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乐器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口风琴因其音色好、表现力丰富、演奏形式多样,同时又便于携带等特点,深受小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尽管如此,由于口风琴同时兼顾了键盘乐器与吹奏乐器的演奏特点,因此学好它并不简单。若想不顾此失彼,就得从严抓好“入门教学”这一关键环节,适当地“走在前面”,如此,口风琴学习之路才有可能走得顺畅、长远。

一、气息“走”在指法前

口风琴是一种组合乐器,“吹”与“弹”需要双管齐下、齐抓共管。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弹奏”以其与生俱来的可视性、有声性及趣味性等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所重视。很多学生,尤其是有钢琴基础的学生,在正式学习口风琴之前,就已经兴趣盎然地在键盘上摸索,对学习口风琴有十足的信心,然而气息却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学生通常认为,吹奏仅仅是把气息送进吹管,保证弹奏能发出声音就可以了,似乎“吹”只从属于“弹”,吹得好不好并无大碍,弹得好不好才是关键。而实际上,用科学、合理的气息来吹奏,不仅是保养口风琴的关键,更是保证乐曲结构及情感表达完整的关键。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口风琴教师都会发现,如果不循序渐进地进行气息训练,那么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就会出现气息短促、断句随意、强弱不均等各种问题。同时,气息的不稳定也会使得整个乐曲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且毫无美感。在这种情况下,口风琴学习之路根本“走”不远。

在“弹奏意识”已普遍占领上风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强调“气息意识”走在前面,唯有如此,“吹奏”与“弹奏”才不会失去平衡,口风琴的演奏才不至于“跛脚”。

那么如何来训练气息?如何让“气息意识”走在前面呢?首先,我们可以进行无键盘训练—用吹纸条的方式感受绵长气息的“深”和“柔”,以及短促气息的“顿”与“收”。这样,在感受气息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呼气”与“吐气”的方法,掌握“吸—憋—呼”的核心要领,并以“气息先于手指且重于手指”来强化其重要性。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带演奏的气息训练,因为“实战”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积累经验,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可以从长音入手,让学生感受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的不同,演奏由四分音符到二分音符、全音符,由两小节到四小节、八小节慢慢推进,在起步阶段以“简化”曲谱、“丰富”吹法的方式强化“吸—憋—呼”的气息规律训练。最后,随着气息训练经验的不断积累,每次在练习一首新曲子时,可以让学生先来分析乐曲断句与换气的设计,使“气息先行”贯穿于整个口风琴学习的始终。在教学中,“气息先行”不能只在学习口风琴初期提一下,而应真正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让“气息极度重要”的理念牢牢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气息习惯,那么无论日后接触到的乐曲旋律是欢快的还是抒情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舒展的,他们都能应付自如、从容演奏。

二、连奏“走”在断奏前

断奏和连奏是一切键盘乐器的两种基本弹奏方法。顾名思义,断奏即演奏时音和音之间有间隙,是断开的;连奏则正好相反,演奏时音与音之间连贯流畅,没有间隙。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先选择哪种演奏法,中外教师各执一词。很多国内的钢琴教师推崇从断奏入门,认为断奏比较容易控制手型,并能让从来没有学过琴的学生找到触键时手指的力量感;一些国外的教师则更倾向从连奏入手,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展示钢琴的音色及音乐的流畅性,且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根据个人的经验,笔者在口风琴教学中更倾向连奏在前。其一,普通学校的口风琴教学是大众型教学而非专业型教学,并不以掌握非常丰富的、复杂的、高难度的技巧为目标,而是以学生的情感接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为本,通过训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经验,进而获得情感满足和审美享受。因此直接进入连奏练习,让学生获得愉悦感、成就感才是首要的。其二,口风琴课一般是以校本课的形式开设的,每周通常只有一节课,有的学校甚至并不单独设课,而是将其穿插在常规音乐课中,所以学生学习口风琴的时间并不充裕。而一节课40分钟,采用的又是“一对多”的大课方式,因此教师辅导的时间极为有限,若以断奏奏法开始教授,那么即使教师在一节课中一言不发,能留给每个学生单独指导的时间也只有几十秒。一学期下来,学生或许能学会几首简单的曲子,但是他们的兴趣可能早已被严苛的手指要求消磨殆尽。而从连奏开始入门则不同,我们可以先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简单的曲子,如《两只老虎》《小星星》《欢乐颂》《生日快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友谊地久天长》等,同样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用连奏的方法可以学到更多乐曲。同时,这样也避免了学生从已巩固的断奏奏法再“扭掰”回连奏奏法的困难和痛苦。其三,口风琴虽然兼具了键盘乐器与吹管乐器的特点,但它的发音效果更偏向吹管乐器的“线性”,而非钢琴的“颗粒性”,所以连奏更能契合或者彰显口风琴的特点。不止如此,先学断奏还易导致学生的气息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甚至会把一个完整的乐曲吹成一口气一个音,吹得七零八落。

诚然,连奏、断奏哪种学习在先原本是没有对错的,但就课时数量有限的大课教学而言,笔者认为“连奏在先”更为合理。

三、静音“走”在有声前

倾听是器乐学习的关键,大班教学由于时间紧、人数多,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此外,还要训练一套特殊的手势以避免器乐课教师在课上“大呼小叫”。在入门阶段,或许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解决学生毫无征兆地“嘀”一声、“嗒”一声,最好拔掉吹管,调至“静音”状态。

或许有的教师会质疑,学乐器就是要听乐器的声音,“静音”了还听什么呢?!其实,对于入门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多地去听教师的解说、示范,以及学习的要求、标准。同时,要多感受手形、节拍,体验手指触键的感觉,学习连奏的方法,等等。如果采用“有声”练习,初学时缺乏目标感和质量的声音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干扰,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手上功夫及气息的锤炼当中,而这两者正是口风琴教学的重点,在声音被剥离的情况下去解决这两个要点,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静音”走在“有声”前会更有效。从另一个角度看,适当的“静音”在前,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学生在“无声”的环境下积累了足够的技能技巧时,对“有声”的渴求会喷薄而出,那时再从“静音”调到“有声”,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然,“静音”并非是指整节课静音或者某几节课静音,而是指某个时段的静音。此外,在“静音”状态下,也并非只听教师的灌输,而是强调学生的自我感受并体验气息。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些小游戏:

1.“气呼呼”的游戏(使用气息“走”在指法前的方法)

2.看电影找座位(用不同的手指去找键盘上的常用音,熟悉键盘位置)

教师:“今天,我们要去看电影。大家知道,电影院里的座位都是有座位号的,1 指是坐在1(do)座上的,2 指是坐在2(re)座上的,3 指是坐在3(mi)座上的,4 指是坐在4(fa)座上的,5 指是坐在5(sol)座上的……”学生一开始可将指法与音名、唱名一一对应按顺序弹奏,而后打乱音符的次序进行练习。此游戏旨在帮助学生熟悉键盘、熟悉指法。

3.毛毛虫去“散步”(练习手指独立性并感受连奏,把五个手指的手比喻成毛毛虫的脚)

教师:“有一天,一只毛毛虫出去散步,它想学人神气地走路,所以它把脚抬得很高,发出‘蹬蹬蹬’的声音。但是它可比人走路有趣多了,因为它的脚很灵活,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可以是第一指和第三指一起‘走’,也可以是第二指和第四指一起‘走’,还可以是第三指和第五指一起‘走’,等等。接下来,你可以任选两条腿(手指)来走,感受一下怎样的组合是最方便、自然的?”让学生先体验不同组合方法,而后选定第二指和第三指来“走路”,因为这两指连奏最方便、自然。在连奏的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每个手指在演奏时,都要先高抬后再触键,按键后其余手指全部要悬空,不要都“搭”在琴键上。

…………

其实,在每节课的开始几分钟都可以做这样的小练习,以“静音”促“静心”“静气”,让学生感受手形、感受触键、想象声音,这样,等到他们进行“有声”训练时就会事半功倍了。

总之,口风琴教学的入门阶段一定要慢,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慢工才能出细活,慢工才能看清楚到底哪些要“走在前面”,如何“走在前面”。把前因后果搞清了,把要点问题、核心问题解决了,日后才有可能走得快,走得有成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