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论断与新方法—“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综述

时间:2024-09-03

王正君

2019 年10 月9 日,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中国乐器协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为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秘书长杨银付、副秘书长张东燕,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国,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江红,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孙瑞勇,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尹爱青、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莫蕴慧,以及受邀参加本届音乐教育大会的众多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500 余名参会人员。他们当中既有国内各高师院校音乐学院的院长、学科带头人、在校学生,又有各省、市级音乐教研员,基础音乐教育一线的教师,还有其他音乐教育领域的从业者。大家齐聚一堂,为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续航。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届音乐教育大会是中国音乐教育人为新中国70 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它也承载着众多中国音乐教育人的音乐教育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表述不仅概括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也明确了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因此,秉持“创新·均衡·优质”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正是我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最好践行;也是对标***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要求,为众多对音乐教育有责任、有热情、有想法的学者、教师、学生、社会机构搭建的一个平等、开放、创新的展示交流平台。

一、多板块、多维度、多视角开启音乐教育学术盛宴

为满足各级、各类参会人员的学习与交流需求,本届音乐教育大会设立了主题演讲、大师班、圆桌会议、工作坊、论文宣读、展示课、教育成果现场展、教育成果视频展、海报展等十余个板块,汇集近220场次演讲展示,并有20 多个演出团队参加现场展演,令每一位参会人员应接不暇。

(一)主题演讲、大师班—引领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新动向

主题演讲板块是本次音乐教育大会的重头戏,王安国、陈福美、梁宝华、周海宏、田晓宝、郭声健、谢嘉幸、蔡梦、余丹红、尹爱青、席恒、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Wolfgang Mastnak)、纳芮尔·珍妮蕾特(Neryl Jeanneret)、沃尔夫冈·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兰德尔·埃弗雷特·奥尔索普(Randall Everett Allsup)、卡塔琳·基什(Katalin Kiss)等国内外音乐教育领域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悉数登场,大家各抒己见,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中与西、宏观与微观的思想交融,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其涉及的音乐教育政策、课程改革路线的解读,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音乐教育专题的实证研究与探索等诸多论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动向,指引着国内外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湖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在题为“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新动向”的主题演讲中,解读了国家最新的美育政策文件精神,总结提炼了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政策举措与实施路径,通过分析新时代学校美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基于“面向人人、以美育人”宗旨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走向。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在题为“为人生而音乐—学校美育的操作实践”的主题演讲中,同样将美育作为关注点,探讨学校音乐美育既包含音乐知识与技能,又立足美育根本原则和方法的操作实践之路。香港教育大学梁宝华教授的主题演讲“参与音乐比赛的意义:兼论比赛评审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检视中国香港和国际音乐比赛的评核内容,探讨其评分方法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让大家重新考虑音乐比赛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音乐学院沃尔夫冈·哈特曼教授的主题演讲“符合我们时代的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则强调音乐教育应适应技术的发展,要回归音乐本位,考虑传统与创新的必要性,并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其愉悦地接受、享受高质量的音乐。

中国新艺术音乐创立者、歌唱家龚琳娜,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吴灵芬教授,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音乐听力专家赵易山教授,三位不同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为与会人员呈献了三场颇受追捧的大师课。龚琳娜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探索中国声乐表达的无限可能、传承唱响中国音乐之路上的体验与理解,从民间音乐到文人音乐,从民歌、戏曲到琴歌、古诗词吟唱,她带着大家一起从中国音乐之美中汲取养分与灵感。吴灵芬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新颖有趣的指挥方法、灵动的教学肢体语言、活泼的现场示范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绝伦的合唱指挥大师课。她引导与会者体验合唱中层次、和声等作品处理的技巧,并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现场带领大家解读乐谱隐藏的密码。赵易山教授则介绍了“用音乐教音乐”的视唱练耳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分解与组合、拆分与还原、归类与对比、感知与应用等教学方法,以及聆听与感受、歌唱与表达等学习方式了解音乐,让学生形成完美地转化音乐知识的能力。

(二)圆桌会议、工作坊、论文宣读—呈现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新论断与新举措

圆桌会议是各师范院校关注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的舞台。本届音乐教育大会下设“高等院校‘音乐学理论’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术论坛”“‘音乐人才培养’面对面:高等院校与基础教育一线”“高等院校‘中西器乐表演’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及“钢琴专场”“合唱专场”等六个分论坛,来自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院长、从事音乐学与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潜心研究中西器乐表演实践的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此外,组委会还邀请众多基础音乐教育一线的教师参与其中,力求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研讨。

工作坊是此次大会中参与度最高、互动性最强的活动形式之一。在本届音乐教育大会上,来自国内外基础教育一线、高等院校及其他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师呈现了近50场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工作坊,涉及合唱团训练、三大音乐教学法与教材的深度融合、民歌教学、器乐教学、特色课程建设、音乐素养测评成果与经验分享等诸多内容。除此之外,大会组委会还针对目前越来越受重视的钢琴集体课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键盘工作坊。受参与性、实践性、实用性等因素吸引,“爆满”的工作坊屡见不鲜,体现了这一形式受欢迎的程度。

理论研究是推动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也是指导音乐教育实践的基础,论文宣读板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立的。本届音乐教育大会从众多投稿文章中遴选出代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新趋势、新热点、新论断的优秀论文参与宣读,内容涉及高等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等宏观领域,文化传承、政策解读、教学方法、器乐、合唱等论题也一一涉猎。针对入选论文宣读板块的论文,组委会还专门设立了“电子论文阅读区”,参会人员可通过专门的机器,阅览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全文,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理论研究成果。

(三)展示课、教学成果展—体现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新方法与新成果

本届音乐教育大会还安排了课例展示板块,在往届“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与培训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苟仙冬、王翔云、胡萍及闫菁等四位教师带来了四节别开生面的现场展示课,这些课不仅具有很高的实操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其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值得关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人士研究与借鉴。

为更全面地展示各师范院校及中小学最新的、高质量的音乐教育成果,大会组委会在不同会场、不同时段安排了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如“历届‘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获奖教师中国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教学技能展示音乐会”“‘我那美丽的祖国’—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优秀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等等。同时,还设立了新颖的音乐教育成果视频展,使得更多学校、团体有机会呈现自己丰硕的教学成果,展现各校的办学理念和举措。

此外,为满足更多人员的参会需求,大会组委会针对诸多“人气”较高的主题演讲、大师班、工作坊及开幕式设立了直播分会场,旨在让本届音乐教育大会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让优质的音乐教育成果产生更大的效能。

二、新举措、新方法、新理念助推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

在确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各级、各类参会人员需求,全方位展现中国音乐教育各领域的新生态,展望中国乃至全球音乐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本届音乐教育大会也非常注重形式创新和内容质量建设,覆盖国内音乐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宏观引导与微观探索相结合

丰富的内容是本届音乐教育大会顺利进行的基石,为让与会人员各取所需,获得实用的教学方法、受到深刻的启迪并产生深层的共鸣,大会组委会注重宏观引导与微观探索两种方式的结合,力求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入地呈现既“深入”又“浅出”的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内容。比如,针对2016 年以来全国普遍重视的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艺术监测部主任陈福美作了题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与启示”的主题演讲。她引导与会人员深入认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性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产生的意义,并展望了2019 年开启的第二轮全国监测的情况和发展态势。与这样的宏观分析相对应,工作坊板块则有更为直观的内容,如江苏省的教研团队带来的“初中生音乐素养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工作坊,北京的教研团队带来的“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全国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北京市东城区高中艺术素质(音乐)测评实施方案研究’结题成果发布会”。在此,高站位、宏观性的分析与引导和具体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立体展示了音乐质量检测各层面的研究成果。

(二)多板块互动与集群效应塑造

为发挥各项内容的集群效应,大会组委会特别注重板块间的联动,多个板块的内容在结构层次、难易程度等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打造创新性的知识群落。比如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对合唱教学的普遍重视,组委会在各个板块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下的合唱教学探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晓宝在主题演讲“立足中华母语文化的学校合唱音乐教育实践探索—以Tian Kong合唱教学模式为例”中,分享了“Tian Kong”合唱团从训练导入课堂教学,全方位地探索中国合唱音乐教育的新模式。而在圆桌会议的“合唱专场”中,阎宝林、陈家海等专家深入交流了有关合唱团训练、合唱作品创作的经验。在工作坊、论文宣读板块中,亦有多个专题和多篇文章涉及合唱教学与作品创作中的各种问题。

(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科建设是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的系统性工程,对于提升高校办学实力,提升高校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针对这一论题,在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圆桌论坛板块中涉及的对高等院校“音乐学理论”“音乐教育学”等专业建设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赋予了这些传统论题以新的意义。而在针对“中西器乐表演”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的圆桌论坛中,与会代表就高校器乐教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教材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与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的主题演讲“器乐教育学—发起‘器乐教育学研究会’倡议书”遥相呼应。从这一角度来看,本届教育大会对高校器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针对钢琴教学的专场圆桌论坛围绕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合作、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展望、青少年钢琴教育问题、跨学科研究在钢琴教育领域的实践、师范专业自弹自唱的培养方法与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从更具体的视角呼应“器乐教育学”的倡议,为“中西器乐表演”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这一论题注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才培养同样是高师音乐教学的传统论题。近年来,随着高师院校对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以及学界对基础教育师资问题的持续探讨,我们普遍对高师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息息相关的课程建设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此,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的主题演讲“从认识‘金课’到建设艺术‘金课’”、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蔡梦教授的主题演讲“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改革与创新”,对当代高校音乐师范教育提出理论阐释和建构方案,为音乐师范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开拓了宝贵的思路。而在圆桌论坛“‘音乐人才培养’面对面:高等院校与基础教育一线”中,诸位专家、学者分享的所在院校的办学理念,也深化了大家的共识;基础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的参与,则为这种探讨开拓了更多思路。

(四)立足本土、增强自信—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扎根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对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对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解与探究,都应该依托“中国”的背景与实际,并以此为基础,发扬中国音乐教育的传统,展望中国音乐教育的未来。因此,本届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在内容选择方面,较好地体现了“中国”这一主题,在各个板块和环节都安排了最能体现“中国”主题的内容,以梳理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路线,传播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文化传承意识,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比如,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教授在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教育政策演变”的主题演讲中,立足于音乐学科本身,围绕“素质教育、课改、规范性文件批量颁布”三个关键词,分享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音乐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中,音乐课是如何不断调整自己的结构,并通过“课改”逐渐得到完善的成功经验。上海市教委音乐教研员席恒老师的主题演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之路径与策略构想”,则为目前国内热议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探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法。在工作坊板块中,组委会安排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四川民歌微课工作坊”“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诗乐’表达”“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哨埙(陶笛)的传承推广实践”“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吟诵相结合的实践探索”等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内容。在论文宣读板块也遴选了一组专门的文化传承与基础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成果,比如《海南黎族音乐进校园的实践探究》《羌歌唱起来—羌歌进课堂实践》等。此外,在音乐教育成果展中,同样体现着“中国”主题的深刻影响,各参演团队在作品选择、呈现形式方面尽显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结 语

本届音乐教育大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积极关注中国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均衡与普及、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划与前景、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改革、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音乐和多学科的融合与互促、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学法的革新与拓展,以及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等诸多领域。

大会现场,“爆满”成为全部场地实际情况的代名词,与会者席地而坐、摩肩接踵的场景随处可见。这一方面反映了活动内容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与会人员的参与和学习之热情。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希望。名家云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大会,高效率、立体化地传递了音乐教育最前沿的动态、理念与成果,凸显了音乐教育异彩纷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到现场亲身体验音乐教育领域的这一盛会,大家无不心潮澎湃,收获满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志。正如尹爱青理事长在大会致辞中所指出的:“我们正处于昂扬奋进的时代,积极倡导美育之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文化自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此次‘音乐教育大会’举办的初衷与宗旨,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对话,共同展望中国音乐教育的明天。”当下,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时代音乐教育变革的潮头。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音乐教育,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共同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向着“创新·均衡·优质”不断前行。我们以坚定,以热忱,以理想,以信念,期待中国音乐教育崭新的发展。也正如王安国教授在题为“学科·热点与音乐教育人才成长”的主题演讲中所期望的:“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愿景是探寻—创造适合中国青少年和普通国民接受的有效的音乐教育内容、形式,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称、与社会进步同向、与文化传统对接,全面、充分、科学、优质、开放的音乐教育体系,以特色鲜明的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成果,立于世界音乐教育之林。”

通过本届音乐教育大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音乐教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的中国音乐教育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音乐教育,永不落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