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洲同心唱未来—记“第七届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

时间:2024-09-03

赖菁菁

21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合唱艺术表演、合唱文化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使得这一区域合唱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了相互影响、彼此联动的态势,整体水平呈领跑全国之势。在这其中,由“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协办的“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在拓宽合唱事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与国际合唱前沿、专业水准接轨,让中国的合唱从业者不出国门就能领略世界名团的风采与五大洲的合唱文化;积极吸纳不同地域的合唱文化,让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融入国际合唱艺术中。

“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与日俱增的好口碑得益于主办方多元的组织架构与广博的艺术传播理念。该合唱节由唐少伟先生担任主席,下设代表五大洲的副主席,分别为亚洲代表孟大鹏、欧洲代表米兰·科伦(Milan Kolena)、北美洲代表布莱迪·奥尔雷德(Brady Allred)、南美洲代表克里斯蒂安·格拉斯(Cristian Grases)、非洲代表马丁·伯杰(Martin Berger)。这一架构脉络,打通了各地合唱节、合唱组织之间的交流渠道,让不同国籍、语言和肤色的合唱参与者在中国相遇、相交。2019 年7 月,“第七届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依期举行,照例为我们献上“取材五大洲”、精心“调制烹饪”的合唱盛宴。

一、合唱艺术“国际化”与“地域性”发展的双向拓展

(一)提升合唱赛事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合唱比赛是“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精心打造和运营的重头戏,两年一届,其影响力辐射整个亚太地区,吸引了海内外许多团队来到香港。其中,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合唱团体一直是参与该赛事的主力军,且近两届有越来越多来自内地东北、西南地区的合唱团队于香港共襄盛事,足见该赛事在业界口碑的辐射之广。

此外,“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的海外影响力也呈阶梯式上升,本届合唱节就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的数支团队。

最终,39 支合唱团共1600 余人参加了合唱比赛,一同角逐金奖、银奖、铜奖、白金奖及十个荣誉大奖。其中,最为亮眼的团队为:获得了“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世界合唱团大奖、美乐牵观众大奖I的印度尼西亚“PSM 蛙之声合唱团”;捧得评审团大奖、最佳演绎大奖与最佳无伴奏合唱大奖的中国香港的“Signo 合唱团”;获得最佳民歌大奖、最佳舞台效果奖、美乐牵观众大奖II 的“大连市童声合唱团”。

(二)培养扎根地域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合唱从业者

邀请国内外知名合唱指挥专家开设的大师班与工作坊,一直是“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的重要板块,与合唱比赛同步进行,其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与合唱从业者的继续教育。主办方充分考虑观摩者专业能力的差异及专业诉求,准备了不同层级的课程供大家选择。其中,有关合唱作品介绍、指挥大师班与驻节艺术团的工作坊共计16 场。

1.拓展合唱曲目,提升指挥技巧

来自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合唱专业教务主任林菁教授为观摩者带来了国际合唱艺术界正流行的、具有艺术表演价值的作品评介,她与大家一同讨论不同作品的风格与适用合唱团的类型,并示范了这些作品的正确发声、音色状态与排练技巧,让观摩的合唱指挥们迅速扩充了自己的曲目储备。此外,参加合唱评审工作的海内外专家还受邀介绍了自己国家的合唱文化发展状况,并推荐了一批合唱作品。其中,中国香港作曲家伍卓贤畅谈了自己合唱创作的方式,如怎样将爵士乐元素与色彩性和声融入粤语合唱曲的创作等。

2019 年,组委会首次按照不同的专业级别将指挥大师班分为两个板块。国内从事一线合唱教学的指挥大都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专业和器乐专业,并未受过系统、专业的合唱指挥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提供初阶和中阶的合唱指挥基础内容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这类课程从指挥的基本功出发,详细地介绍合唱指挥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排练技巧。而中高阶合唱指挥讲座,则倾向于介绍如何以准确合适的指挥姿态诠释音乐作品的细节与内涵。

2.世界优秀团体,分享合唱“秘技”

本届合唱节邀请的驻节艺术团分别是享誉世界的英皇合唱团(The King’s Singers),来自欧洲的乌托邦与现实室内合唱团(Utopia & Reality Chamber Choir),以及来自加拿大的汉密尔顿童声合唱团(Hamilton Children’s Choir)。除了奉献精彩的音乐会外,驻节合唱团举行的工作坊也受到追捧。

比如汉密尔顿童声合唱团的辛菲拉·普洛兹教授热情地分享了关于童声合唱指挥与声音训练的经验:运用各种儿童玩具来模拟声音位置、共鸣空间和气息的发声机制,以诙谐幽默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做节奏训练,将抽象的发声要求以趣味化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立竿见影地领会指挥意图。

英皇合唱团在工作坊中“揭秘”了歌唱者获得成功的关键—良好的演唱素养和聆听能力。合唱团的每一代歌手都经过了严格的唱诗班训练,从传承千年的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到20 世纪的多声部合唱……长年累月的合唱熏陶造就了他们过硬、扎实的演唱素养。不过,几位歌手也坦言自己的歌唱排练技巧并不高深,关键在于彼此聆听,大家在演唱时的站位通常比较靠近,这为彼此聆听创造了条件。即便对于顶级音乐家,聆听也是通往最佳艺术表现的终极手段。因此,彼此聆听的平等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男中音克里斯托弗·布鲁顿提到,团队中每位歌手的地位都很平等,每个人都是指挥,大到曲目的选择,小到音乐细节的处理,都是由成员协商决定。因此,尽管近十年来,英皇合唱团的更新换代较为频繁,比如去年就更换了一位假声男高音和一位男中音,但并没有影响合唱团的整体水准。活动现场,他们还回答了在场观众提出的关于如何选拔新成员的问题。新成员主要以行业内推荐的方式进入选拔,之后不仅要经过各种作品的考核,还要经历最具挑战性的关卡,即与现役团员共同演唱时长约为一小时的作品。这个环节最为关键,是对新成员综合演唱技能、作品风格把握、审美追求,甚至合作互动的综合考量。

此外,来自国内的优秀合唱指挥也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比如深圳中学金钟少年合唱团的刘梅老师通过现场示范,揭开合唱音乐的“魔法”。她指定任意合唱团中的学生单独演唱,其中音色平庸的不在少数,但当他们作为整体出现时,其声音得到充分融合与平衡,构成了充满张力和美感的合唱音色。有些学生在合唱团里唱不准音,但通过队形的改变或者位置的调换,就能立刻解决音准问题。通过刘梅老师与金钟合唱团的现场示范,足见优秀的合唱指挥必须对每个团员的能力、特点了然于心,才能如此立竿见影地将合唱这件“乐器”调整到最优状态。

以合唱节为契机举行的大师班与工作坊,尽管无法像合唱活动那样,纯粹以教育、教学为目的进行体系完整的展示,但同样能够帮助参与者汲取合唱演唱风格、审美理念、指挥技巧、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表演动作编排等方面的最新潮流与先进经验。依托“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的豪华专家阵容,每届合唱比赛都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行业专家,在挖掘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国内外当代合唱佳作方面,“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的教育板块无疑具有强大的优势和吸引力。

(三)委约“中国元素”合唱作品,推广中国作曲家新作

连续参加“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的合唱从业者们普遍反映,在合唱节上听到的新作品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委约国内外作曲家创作新作品、举行作曲家专场音乐会是“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的优良传统,这有助于将优秀的中外作品带上世界舞台,同时鼓励作曲家在合唱作品创作中挖掘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特征,在文化认同与碰撞之间表达合唱艺术的真善美。这其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当代作曲家们在合唱音乐创作方面的多元化尝试:一方面,不断探索国际化的合唱音乐传统和20 世纪的音乐语汇;另一方面,以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讲述华夏儿女的情怀、信仰与诗意的故事,让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被听懂、被传颂,让地域性音乐文化焕发新生并获得国际认可。

比如,来自新加坡的作曲家吴多才博士,为此次新设的合唱指挥比赛创作了委约作品《精神爽》。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歌词摘录自第三十五回中的“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全曲充满了中国文化审美的意蕴,以支声复调为主要织体,演唱者不仅要模仿古琴演奏中最为典型的“吟”“揉”音色,还有即兴发挥的段落,这对参赛的非亚洲选手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在参赛选手中,获得合唱指挥比赛亚军的韩国选手李熹星的诠释最令作曲家满意,文化的亲近感帮助她更准确地诠释出了作品的东方意蕴。

“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还为中国香港作曲家伍卓贤举办了合唱专场音乐会。伍卓贤是一位横跨古典与流行,兼有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乐表演、院团运营者等多重身份的音乐家。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管弦乐、民乐、室内乐、合唱曲、舞蹈音乐、音乐剧、流行乐和宗教歌曲等,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创作了很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歌曲。除此之外,伍卓贤还是“一铺清唱”无伴奏合唱剧团的联合艺术总监、无伴奏合唱组合“姬声雅士”成员之一。专场音乐会中,既有《城市号子》《港铁谜语歌》《听听宝宝说》这类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又有《音有爱》《地球的感受》《我唱出了世界的声音》这类展现艺术普世价值、音乐优美舒展的作品。

作为一名多栖音乐家,伍卓贤还致力于将不同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创新表演尝试。其中,《石坚》这部创新概念戏剧,在相对模糊的故事线索中,以抽象的表演和舞蹈概念来描写音乐,伍卓贤完成了其中的音乐创作。该剧一经演出,便获中国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颁发的2009 金帆音乐奖“最佳正统音乐作品”,本次音乐会中的《声声慢》与《摇篮曲》便出自这部概念戏剧。伍卓贤与“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有广泛、长期的合作,唐少伟先生在合唱节的开幕式音乐会上便指挥了由他作曲、游思行作词的合唱节主题曲《呼吸》:“不知不觉,We come to life,一呼一吸,I feel my soul……天大地大,We are all the same,同呼同吸,We are connected。”歌词至简至易,音乐在舒缓的吐纳之间,展现合唱节“同心唱未来”的主题。

近年来,受组委会邀约的国内表演合唱团,也逐渐承担起了推广中国作曲家优秀合唱作品的使命。比如往届的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演唱了温雨川作曲的《陌上桑》、朱杰作曲的《过程II》等作品。2019 年,深圳中学金钟少年合唱团演唱了由中国香港作曲家何崇志先生创作的《黄河入海流》,受到了国内外合唱专家的极高赞誉。作曲家丰富的创作技巧制造了音乐中一阵阵的高潮,色彩化的音响与水的“模拟声”交织,制造出时而谷水潺潺,时而奔腾汹涌的声势,尽情抒发了诗句中的气魄与胸襟。优秀的合唱团与作曲家之间总是互相成就,金钟少年合唱团对大型作品的驾驭能力,对20 世纪音乐技法的把握,让作曲家得以“大展拳脚”,在音乐中尽情想象和发挥。此外,刘梅老师也深度参与到了该作品的创作完善过程中。无论是乐曲的整体结构,还是中段由“水声”制造出的变化多端的音响高潮,指挥都在演唱效果和受众接受度上进行了反复考量,做了大量修改和优化。何崇志先生在音乐会后感慨道:金钟少年合唱团是这首《黄河入海流》独一无二的诠释者。

二、合唱艺术“专业性”与“美育化”的双向巩固

(一)首设合唱指挥比赛

为了巩固合唱艺术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发挥“走一步,看三步”的规划眼光,本届合唱节率先在亚太地区开设了首个“世界合唱指挥比赛”。在设计比赛方案时,是完全依照合唱指挥的国际专业标准来进行比赛设计,还是根据所在区域的合唱整体水平调整评审标准?最终,主办方选择“对标”国际专业标准,拿出了精心考量和设计的比赛方案。来自29 个国家和地区的合唱指挥从业者和在校生经过录像初审,最终选拔出了12 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设置了三轮选拔,在海量的合唱音乐文献中,选取了各个创作时期、不同风格类型、不同音乐语言和不同织体形态的作品,全方位地考查参赛者的指挥功底,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为进一步保障比赛的专业高度和参赛者的发挥,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欧洲知名的乌托邦与现实室内合唱团作为决赛示范团。同时,委约新加坡作曲家吴多才先生创作了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精神爽》作为决赛的指定曲目。

最终,来自德国的茱莉亚·瑟琳娜·布兰克获得了冠军,她是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客席合唱指挥,挪威音乐学院合唱指挥硕士,伦敦国际合唱指挥比赛的冠军。评委们坦言,在体量和难度都相当大的指挥比赛中,“稳定发挥,避免失误”才是获胜的关键。布兰克正是凭借扎实的专业训练、丰富的合唱指挥经验,以及在比赛中的稳健发挥而捧得桂冠。尽管此次比赛并未有中国内地选手入围,而唯一入围的中国香港选手也有着丰富的海外学习背景,但从长远来看,这样规格和水准的合唱指挥比赛能够在中国落地,对国内合唱指挥专业的发展必有不可小觑的前瞻性价值。

(二)展示各类型合唱的优秀团体

用“群星闪耀,美轮美奂”来形容每届“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的展演部分再恰当不过了,主办方与国际合唱前沿接轨,使合唱节成为了解合唱演出动态、发展水平的绝佳窗口。比如邀请世界范围内顶级合唱团及优秀的成人合唱团、童声合唱团作为大赛的驻节艺术团体,举行专场音乐会和大师课。欣赏英皇合唱团、乌托邦与现实室内合唱团和汉密尔顿童声合唱团举办的音乐会,不仅可以享受合唱之美,更让观众领略到了合唱艺术高度的专业化与美育价值。

乌托邦与现实室内合唱团的成员由活跃于欧洲的声乐演唱家、教育工作者或是学生组成,本就拥有很强的个人演唱能力,而在乐团艺术总监拉马尔·拉斯穆森教授和俄莎·拉教授的带领下,更是爆发出了令人惊异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张力。他们为听众和参赛者带来了很多采用20 世纪音乐技法创作的,国内听众少有机会听到的当代合唱艺术作品。在工作坊中,他们为前来学习的学员们演唱了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的《夜晚和早晨》(Ejszaka,Reggel)、根据挪威萨米族音乐元素和风格创作的《战斗》(The Fight)等作品,合唱团时而爆发出惊人的音响能量,时而又展现出粗犷、原始的生命情调,令人赞不绝口。在开幕式音乐会上,他们还表演了以音色音乐概念创作的合唱作品《水中之石》(Iz Kamna V Vodi)。这是斯洛文尼亚作曲家洛吉兹·莱比希(Lojze Lebi)的作品,作曲家以人声但非演唱的声音作为基本音色,基本以曲名中提炼的音节和石头掉入水中的拟声作为歌词。作曲家以[z][k]等爆破轻辅音来表现复杂的节奏对位,以[m][n]等浊辅音来表现连贯的音高对位。有意思的是,合唱团的动作编排充满戏剧感,各种夸张的肢体动作时而惊诧、时而逗趣,让聆听音乐会的孩子们笑出声来,成年观众也忍俊不禁,而这恰恰是指挥俄莎·拉教授所期待的表演互动。她在进行动作编排的时候,充分考虑了音乐会的属性和观众背景,尽管动作与歌曲内涵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聆听氛围,让观众的注意力时刻跟着音乐作品,有助于当代艺术合唱作品被更多听众接受。

具有世界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在本次合唱节中也大放异彩。由辛菲拉·普洛兹教授带领的汉密尔顿童声合唱团在开幕式上演唱的《月亮风筝》(Wau Bulan),是一首令听众感受到快乐的合唱作品。这是一首根据马来西亚民歌改编的合唱曲,配合孩子们娴熟的马来西亚民间舞蹈动作,展现了生动的民歌风格。这首乐曲的引子非常特别,合唱团的几位小歌手围成圆圈,用“泛音唱法”唱出悠扬的和声时,听众仿佛置身于悠远宁静的乡间。在专场音乐会上,不少作品并不需要指挥,而是由小歌手们自主完成。这样,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与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和展示出来,真正展现了合唱艺术的育人价值。

英皇合唱团在本次合唱节中共举行了两场音乐会,分别是“情歌篇:国王恋曲”和“金曲篇:金钻年华”,略览了500 年来世界各地作曲家撩弦的爱情表达,以及合唱团成立五十年来演唱的经典作品。由“老队员”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弗·布鲁顿领衔的新一代英皇合唱团青春而稳健,除了惊为天人的演唱技巧外,他们还具备流畅的表演状态和强大的改编能力,《大师之作》(Masterpiece)串烧了帕拉斯特里纳、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勋伯格等20 世纪作曲家的经典作品旋律和音乐风格;一曲《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又瞬间拉近了与中国听众的距离,音乐会令观众久久回味。

三、小 结

短短的一周时间,“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将与合唱相关的比赛、展演、学术交流、教学项目交叉呈现,一如既往的专业评委,顶级驻节合唱团展示,两年一度的合唱赛事,亚太地区首个合唱指挥比赛……合唱节充分把握合唱艺术“国际化”与“地域性”双向发展的潮流,紧扣合唱“专业性”与“美育化”的双重价值,充分展现合唱“艺术化”表达与“寓教于乐”功能的多元审美诉求。这些观念与追求,充分体现在合唱节从策划到运营的各个环节中。

回顾近几届合唱节邀约的评审团与专家团,合唱节始终保持着专业化、多元化的评审阵容,坚守较高的艺术评判标准;负责学术交流和教学项目宣讲的,也是来自海内外的顶级专家和名师。不少参赛队伍和独立观摩者都坦言,非常看重“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一如既往的含金量,这也是合唱节能够吸引众多新老合唱团队和活动观摩者的关键所在。

主办方对国际合唱潮流的捕捉和经费投入,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最吸人眼球的驻节艺术团,邀请世界顶级合唱团至少需要提前一至两年时间,回顾往届的驻节合唱团,如俄罗斯春天儿童合唱团(Ponomaryov Vesna Children’s Choir)、新西兰中学生合唱团(New Zealand Secondary Students’ Choir)……再到今年的英皇合唱团、乌托邦与现实室内合唱团,真是星光熠熠!主办方的“专业眼光”与“大手笔”的投入令合唱节吸引到更广泛的受众。

合唱指挥比赛可以说是合唱比赛中成本最高、难度最大的比赛类别,无国内先例可循。作为在亚太地区举办的首个合唱指挥比赛,无论是赛制标准制订、曲目选择,还是示范团队的邀请,都参照国际最高标准等,这份敢为先的勇气与魄力,正是让合唱节始终处于行业前瞻性地位所不可或缺的。

与此同时,合唱节还肩负起了促进合唱内涵式发展的使命与责任,鼓励合唱新作品的创作。记得两年前在“第六届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的艺术家圆桌会议上,吴多才博士曾指出,合唱艺术节的“教育与推广”板块还应该纳入合唱音乐作品创作与改编的教育内容。的确,相对于合唱风格把握、合唱训练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和积累,合唱作品的积累更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代作曲家持久的倾情投入。那些公认的“合唱强国”,除了具有被世界认可的优秀合唱团、数目可观的一般合唱团外,往往还同时拥有积极创作合唱音乐的作曲家群体。中国在从“合唱大国”通往“合唱强国”的道路上,合唱音乐创作群体的壮大是关键核心因素。主办方充分重视来自业界的专业意见,并做出迅速反应和调整,在“第七届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中,展示了更多中国原创作品,也有了中国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

立足于香港这个多元文化融合之地的“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已经将影响力辐射到了整个亚太地区,两年一届的举办周期,巩固了专业性与前瞻性的定位,也成为培养和教育合唱从业者、合唱艺术受众的重要平台。让我们一同期待再次开启这个合唱“万花筒”,欣赏、学习来自五大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合唱表演、合唱作品与合唱教育理念,期待“五洲同心唱未来”的高光时刻再次到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