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态教学展示课,大家准备好了吗?——对常态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4-09-03

蓝 霞、李 峰

音乐课堂作为传递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有效性愈发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类优秀音乐课例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经过精心打磨的优质课,如何走向真正的常态化,我们平时的常态课又该如何更好地搭建?“第八届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与培训活动”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此次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启动的背景下举办的一次规模空前的音乐教育盛会,与往届有所不同的是,本届活动在名称、奖项、规则及目的等方面均有改变,不仅将以往的比赛制改为展示活动,取消了奖项、等次设置,还要求参与展示活动的授课教师提前一周抽取课题与展示顺序,真正意义上实现优质课常态化、常态课优质化这一目的。

随着这种具有展示意义的常态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广大一线音乐教师开始对此切实关注。因为,现如今我们的音乐教学,既不缺乏新课程理念下的优质课,也不缺乏极具实践价值的观摩课,更不缺乏具有新思维引领的示范课,缺乏的是能将新理念贯穿始终的优质化常态课。本次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活动的“华丽转身”,让更多一线教师看到,只有在常规课堂上开展精彩、有效、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教学,才能达到逐步趋于优质化并最终走向常态化这一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价值取向开始发生转变,从过度追求课堂教学的表演转向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重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从培养教师精英转向让教师获得职业的认同感与幸福感。总体而言,时代的发展呼唤反映真实课堂教学水平的常态课,因此教师只有用心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知识、感知文化、孕育思想,才能打造出高效、优质的音乐课堂。

一、常态课堂的主要表现特征

(一)在坚持“生本”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①因此,以学生为根本的常态教学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因人施教。这是常态教学的立足点,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我们经常看到,不同学校、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学生,其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安排与推进教学计划。

在“第八届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与培训活动”呈现的众多教学案例中,大多数教师能按照学段、年龄等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但个别教师由于临时抽取课题、准备时间较短,以及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等原因,而设计了与学生能力不相符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欣赏课例《野蜂飞舞》中,授课教师忽略了学生对乐曲的熟悉程度,多次让学生站起来模仿野蜂飞舞时的不同场景。从学生的状态可以发现,刚开始他们还积极配合,但在不断简单重复的过程中,其表情明显变得无奈,动作也变得有气无力。因此,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即使面对没有接触过的新生,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接受能力为基础来安排和调整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体验为主。这是常态教学的支撑点,即设计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普遍参与到教学中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②。音乐的特殊性意味着对于它的学习只能依靠听觉并借助社会经验向其他感官进行转换,以获得认知或情感上的共鸣,其本质是依赖人的体验、感悟而存在。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所有表现形式的音乐体验尽可能广泛地达到所有的人,并且对每一个人都尽可能丰富地培养这种体验。”③如此一来,把握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音乐体验的过程,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求知欲和表达欲,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便成为我们常态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

以高中组展示课《非洲鼓乐》为例,由于高中生心智趋于成熟,对待事物的兴趣和参与度更趋于理性化,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只见授课教师一改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多层次的情景创设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让学生在一节课中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如视听、演唱、身势、创造、讨论等,感受非洲鼓乐,共同探讨非洲鼓乐的节奏、音色及用途等特点。这激发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能力,成功地实现了由接受者向参与者、合作者、创造者的角色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体验教学中“触摸”旋律、节奏和力度等音乐要素,不仅能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还能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并最终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第三,重视生态。这是常态教学的落脚点,即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教育目标,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使命与根本。音乐教学应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接纳每一位学生的困惑与喜悦,把握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将音乐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在本次展示课活动现场,我们经常会听到“同学们听得好认真哦!为你们点赞!只有用心感受才能领略音乐的魅力。”“谢谢同学们爱的掌声和爱的鼓励,接下来看你们的了!”“哇!咱们的同学真棒!不仅耳朵聪明,表达还很到位!”等真诚肯定的话语。这是教师在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评价的同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观察世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努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常态课堂成为一种温暖、健康、和谐、有爱的课堂。

(二)在提倡“扎实”中追求高效课堂教学

扎实是音乐常态课堂教学之脉。所谓“扎实”,是指教师应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知教材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灵活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和扎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课堂充盈且高效。扎实的音乐课堂教学还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理念。在各类优质课评比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具备创新理念的好课,大都是经过长期思考、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并通过多种场合的“磨课”等方式完成的。这样的一节课,在课件、手势、语言等方面都是按照“预设程序”进行精细化“表演”,非但关注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课堂的生成,更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与能力,有违比赛的初衷。因此,常态课堂教学需要更扎实、朴实、有效的,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好课。

在展示课活动现场,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常态课堂下的精品课,其摒弃了教学的“花架子”,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只是看着好看而不能走进真实课堂的观赏课。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歌唱课《游击队歌》,授课伊始教师就直接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作品体裁、演唱形式等特征,并通过对作曲家的了解及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音乐的力度与情绪,接着通过歌词朗读与发声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弱起小节这一教学难点,然后分段进行分析、教唱。就教学过程而言,这是一堂扎实、不以华丽取胜的音乐课,简单的教学目标、简明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思路、实用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美的基础上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知识、习得了科学的歌唱方法,又反映了教师扎实的教学技能、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充分的课前准备及灵活的教学智慧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曹安玉教授对其点评道:“教师的音乐素养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音乐要素、歌唱教学,以及歌唱技能的培养,每发现一个问题,都能及时帮学生纠正。同时,能用音叉进行音准训练,包括结合生活中的技能培养学生歌唱的技能这一方法,深入浅出,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堂常态课都能这样“教”与“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必定会有质的提升。因此,教学一定要回归真实、朴实、扎实的音乐课堂,才能全面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常态课堂带来的教学思考

(一)提高教师素质,引领常态课堂

随着课例评比中常态化教学的出现,其目的绝非是仅仅改变个别课堂教学现状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一线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迅速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从过去注重表演或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课堂中解放出来,真正走向“真实”与“常态”。同时,坚持用新的课程理念与思想引领课堂教学,通过自身的教学智慧,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提高常态课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避免简单、盲目与无效的教学,不断反思与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其最终目的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体系,依靠扎实的课堂实践,帮助学生构建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让音乐教学在理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以此推动音乐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

(二)构建评价标准,提升常态课堂

构建新的评价标准对于提升常态课堂的效果来说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综合素养等几个方面),其评价重点更倾向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由此,一些拟参赛的音乐教师便会围绕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再三斟酌、反复演练,直到自己的课堂设计与量化标准无限接近方才罢休。这势必会磨灭教师原有的个性,失去课堂所需要的真实性与灵活性。而常态教学所服务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变化中的学生,是建立在“变”的基础上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关注大多数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情况,并以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多少来衡量整个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依托动态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让常态课堂真正服务于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为教学理念,提倡真实、朴实、扎实为主流的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艺术,已成为新的音乐课程改革的常态。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每位教师将展示课变成现实中的每一节常态课,虽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但只有探索出基于常态的有效教学之路,“教”与“学”才能互相支撑,共同进入良好的生态模式。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②同注①,第4页。

③〔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