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任涌梅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这意味着音乐课堂将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处理好形式开放与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音乐课堂中的精彩缘自充满互动、形式开放的教学生成。
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音乐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歌曲《海》
教学目标:正确演唱歌曲《海》,感受并表现其抒情优美的情绪。
第一种教法:
1. 听“海”。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放海浪声)
2. 看“海”与画“海”。教师:把看到的海画在白纸上。(放《海》的伴奏音乐)
3. 演“海”。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大海?下面我们分三大组表现海浪。(放海浪声)。
4. 唱“海”。教师:老师看到了美丽的浪花,能不能让我听见优美的歌声呢?直接用“lu”和歌词演唱全曲。?眼因没有做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及聆听歌曲旋律的梯度铺设,学生怎么也唱不齐、唱不准。?演
第二种教法:
1. 听“海”。教师: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新地方,谁听出来了请举手悄悄告诉老师。(放海浪声)
2. 看“海”。教师:老师请大家看海的方式有些奇怪,不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和心灵去“看”。听完以后要告诉我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放《海》的伴奏音乐) 学生:很美的;平静的;脾气很好的;温柔的……
3. 演“海”。教师:老师想把每位小朋友都变成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把我们的教室变成温柔平静的大海,大家愿意吧?(1)随音乐表演。师:请每朵浪花坐在位置上把手伸开来,随音乐用不同手势掀起姿态各异的美丽的浪花。(继续放《海》的伴奏音乐,在教师的点拨鼓励下,教室真的成了温柔的海洋。)(2)随音乐添加海里的景物。师:温柔平静的海面上什么都没有吗?看!那是什么鸟儿?(海鸥、海燕等)海里还游着各种各样的(鱼)?海面上还有行驶的(船)!(继续放伴奏音乐)师生共同演绎美丽的大海。
4. 唱“海”。师:多美丽的大海啊!音乐家叔叔看小朋友这么喜欢大海,特意为我们写了两段歌词,那就让我们写在浪花上吧!(1)朗读歌词,并用动作解释生词———掀起、广阔。搞懂歌词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大海,是静的还是闹的?(2)把握好情绪后用“m”及歌词正确演唱。?眼在多次有意识聆听的基础上,学生轻松学会了歌曲?演(3)小组合作,表演唱。
案例分析
两种教法均采用了开放而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力图通过听、看、演、唱等不同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第一种教法注重了形式的开放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使教学结果显得不尽如人意;第二种教法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形式开放的教学,使音乐课堂始终处于音、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达成目标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形式开放的音乐教学赞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如果再加上“善于因时、因师、因生、因情地运用各种教法,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这句话,我以为这才是成功的音乐教学之含义所在。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重形式轻目标的错误教学倾向,才能使音乐课堂充满精彩。
案例描述
教学公开课《火车开啦》的第二个环节是处理歌曲的力度变化。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听一遍完整的歌曲,再重点体会火车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学生们很快就感受到了。
学生:“我认为声音应该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地变化。”?眼这可是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演
教师:“你很聪明,能不能想一种具体的方法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
教师让一位男孩用呜呜声模拟火车从远方缓缓驶来又驶向远方的效果。声音由小变大,最后又变小。教师又引导学生:“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这种声音的变化吗?记得要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
学生:“可以用跺脚的方式制造声音;也可击打课桌椅发出声音;可用增减人数的方法获得力度的变化。”
教师:“好的,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表现声音力度变化的有效方法,这比知道标准答案重要得多。”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满足于浅显的目标,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隐性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后按照既定教学内容继续往下走,而本文中的教师却当机立断选择了对这个内容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并灵活地向学生质疑各种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敢想敢试。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对目标达成作了一次极为生动的阐释。试想:要是我们的教师在平日的音乐教学中都能像该教师一样深入浅出地达成目标,并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不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隐性目标的长远体现吗?!这是否也给我们每位音乐教师一个提示:精彩就在于善于把握时机给自己找“麻烦”?!
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形式开放和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呢?
1. 把握好教学方法开放的“度”,确保目标的达成。新的教学改革呼唤开放的教学形式,它为教师教学带来了三个转变,即:变先教为先学;变带路为指路;变提问为质疑。因此,教师应不局限于备课本上的固定方法,要及时根据学情,通过多种引导手段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所要实现的目标、要求相一致,最终达成目标。
2. 提高开放学习方式的有效度,加快目标的达成。开放的学习方式有:个别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及讨论式学习法等。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科学分组,各小组内要有明确分工,每次合作,教师均应给予合理评价,使学生人人都能积极参与,从而也加快了目标的达成。
3. 引入并完善开放的课堂评价,促进目标的达成。学生是有差异的,要使这种差异成为促进目标达成的教育资源,就要引入并完善开放的课堂评价。第一,不仅重视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获得答案过程的评价。要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展现思维火花,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将局限于优秀学生的评价开放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特别是要对后进生的探索结果表示充分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三,教师应抓住学生点滴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目标的达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