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高师培养方向多元化

时间:2024-09-03

娄雪玢

下文根据目前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这一现状,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打破单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探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的培养方案,实施跨专业、跨学科、多学科渗透的选修模式,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音乐人才。

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转型,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呈多元化,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国家按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和自由择业,就业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一系列快速而深刻的变化是我们始料而不及的,高师音乐教育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适应社会需要,跟上时代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断是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地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和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找出其存在的弊端,以动态的、发展的、科学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一、打破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过去,把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中学教师作为我们师范院校一成不变的惟一的培养目标,这在计划经济、国家按计划包分配时期是合时宜的,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才需求呈多元化、分配渠道呈多样化,那种单一的培养目标和由此形成的培养方案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面对变化中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过强的计划性和集权性,使学生知识面狭小,人才培养“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创造性。近些年毕业生流向信息反馈也说明社会需要各种类型高素质的人才,用人单位除大、中、小学外,还有艺术馆、少年宫、幼儿园、电视台、出版社、演出公司等,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音乐教育教学、音乐辅导、演唱、演奏、音乐制作、音乐编辑、演出策划、管理等等,所以,师范院校必须打破过去单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探索和构建新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根据多方向、多规格的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模块化的培养方案

前面谈过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变化,呈多样化、多层次,那么同样,人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尤其艺术类学生入校前的专业基础、文化基础更是参差不齐,这几年高校扩大招生,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志向的不同,导致他们学习的目的和求职方向也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必须探索、设计出多方向、多类型、多层次的模块化的培养方案,要有合理营养配置的不同“套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社会各个方面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设置几个培养方向:音乐教育、乐器演奏、声乐表演、艺术管理策划和音乐治疗。不同方向有不同的课程结构组合、不同的课程标准,在这些课程之内,有部分课程同时是其他培养方向的必修课或是选修课,也可以作为跨学科的选修课。

而像艺术管理这样的培养方向是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它要求学生是音乐方面的通才,学生可以在音乐各个系中都有必修和辅修、选修的课程,另外在管理专业所修课程也要进行合理的计划,使学生成为音乐管理的专门人才。

三、实施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制

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必须推进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出路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必修、主修、辅修和选修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新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多类型、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应该为学生自由地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提供可能性。下面分三个层面来谈:

(一)实行跨专业选修

跨专业选修即是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学习,可是一组课、也可以是一门课,规定所需学分如钢琴专业的学生可选作曲、舞蹈、指挥、电脑音乐等课程,拓宽知识面,有效地保证厚基础、宽口径,扭转过去知识面单一狭窄的状况。

(二)实施跨学科选修

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都隶属于艺术的范畴之内,作为选修教师方向的学生也应该选修6—8学分美术学科的课程,如:美术欣赏、西方现代艺术简史、中国画论、素描、水彩、形态构成学、图案、书法篆刻等,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量有待科学、合理的确定。实行音乐美术的跨学科选修,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能力、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在教育欠发达地区毕业生能够胜任音乐、美术双课程的教学。

(三)实施多学科的渗透、融合

发达国家的大学几乎都有艺术学科,这就为多学科之间,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影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以美国大学为例,艺术院系为非艺术学科学生开出很多选修课,比如钢琴集体课就是面向非艺术学科的学生,而艺术院系又规定学生要选若干学分的自然、社科等学科的课程。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朗斯黛尔女士提出:“在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应注重他们进行多学科的教育,提供跨学科课程,使学科知识互相渗透。”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非艺术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交叉学科和新型专业的创建。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廷指出:“哈佛大学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功就在于建立了交叉学科和教师之间(或学院之间)的合作。”近些年新出现的影视音乐(MTV)、电脑音乐、三维动画、艺术市场经济学等专业就是实施学科渗透、交叉的重要成果。

四、推进真正的学分制,保证选课制的实施

目前多数的院校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对课程、学分限制过死,学生必修课门类较多,学分比例偏高,选修课比例偏少,学生选课的自由有限,所有的教学计划和进程都是不可调整的,所说的学分只是把百分制按学分绩点换算成学分,而要实施前面所讲的三个层面的选课制,必须推进真正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从课程结构上保证选课制的落实,压缩、整合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数量和学分化,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把选修课类分成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种,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重新界定课程的性质,进行科学的配伍,譬如,对于选修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方向的同学来说,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见习不再是必修课,可成为任意选修课,而对选钢琴教育、教学的方向的学生来讲就是限定选修课。

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才能保证多方向、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学生才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特长和将来的求职方向,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竞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取胜;在学生选修课程的同时,必然过渡到学生选择教师,直接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创新。

实施真正的学分制,必然实施与之配套的弹性学制,学生可在3—6年的时间里毕业,优秀的学生可以三年毕业,或是选辅修专业,完成双学位的学分,在六年之内毕业,成绩差的可以延期,有病和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休学。

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必然拉动和推进高等教育产生快速而深刻的改革和变化,以动态的、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