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泽华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1],而“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律,促进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2],则应是“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中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枢构成部分,在深化文旅融合的内涵与拓展其外延上,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据统计,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3196个,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通总人次达到9.01亿,共计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9.57万次,参加公共图书馆文化活动人次达11786万[3],同时“中国公共图书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与中国当代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增长、中国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推进的‘全域服务’与旅游行业正在努力践行的‘全域旅游’形成了历史性交汇”[4],这表明在文旅融合的时代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与文化旅游的深度勾连越发紧密,并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宏观指引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关系。鉴于此,本文拟对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价值定位进行揭示,探究公共图书馆旅游开发的主要类型,剖析开发中的问题所在,提出开发的多维创新路径,力图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四五”时期的文旅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中,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不仅仅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发挥保护与开发地方文化的职能,还应为游客的旅游需求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同时,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也可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扩展提供契机。
公共图书馆是储藏人类优秀文化的神圣殿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衡量刻度。然而公共图书馆并非独立于经济体之外,随着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高品质追求、前沿科技的应用与普适,以及文化经济的发酵与助推,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教育扩延、资源服务、书画展览、艺术鉴赏等功能逐渐成为其融入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本,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与造就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力。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就达30.8亿,出境旅游人次为8129万,同比增长分别为8.8%和14%,而在这些游客受访者中,超八成参加了文化体验活动,25%以上的游客体验过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51.78%的受访者认同“文化消费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而38.74%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属于生活必须品,跟衣食住行同等重要”[5]。这也折射出游客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更为迫切,而文化体验亦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推力器。深入挖掘公共图书馆的旅游潜能,能让文化旅游释放出更强活力。
公共图书馆对文化旅游的内在品质起着积极的滋养作用。实际上,各地公共图书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馆藏资源,如文献古籍、地方文集、典藏图集等,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使图书馆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文性情、开启人生智慧、形成民族文化共同体等层面具有其他旅游景点无可复制的优势,而且更易使游客与图书馆之间建立一种密切黏合的关系。在国内外诸多地区,图书馆已然成为引人瞩目的“网红”打卡之地,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北京怀柔“篱苑书屋”、瑞士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法国塞纳海滨图书馆等,这类图书馆早已超越了其固有的存储、教育、借阅及传播等价值特性,不断朝着休闲娱乐与身心体验等方向延伸拓展。同时,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特殊人群、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图书馆影响力达至了一个新高度,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旅游产品的持续追逐,图书馆促进文旅发展的势态亦会进一步显现。
公共图书馆正逐步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向心力中心,发挥着文化旅游地标的作用。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诸多城市或地区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建设,注重其艺术美感,并将公共图书馆建筑视为城市或地区的文化标志。如被列入最佳建筑设计案例的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图书馆、跻身北京新十大建筑行列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上海十大文化新建筑之一的上海图书馆,以及被誉为广州七大新地标之一的广州市图书馆等[6],这些作为文化旅游新地标的图书馆在提高城市旅游品味、城市文明水平与文化竞争力的同时,还带动着饮食、旅馆、酒店、购物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联动发展,为城市的兴盛注入活力剂。
旅游业可以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有利于文化的延存与扩展。公共图书馆丰富的特色馆藏及其所开展的文化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学习和体悟一个地区的优秀特色文化,而学习与体悟又是一个对当地文化传播的过程,能让文化始终维持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活力。随着公共图书馆营销观念的不断推行,与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相关的产品逐渐走向营销舞台,成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重要层面。此外,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能够对文化传播、教育、传承与娱乐带来积极影响,它将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内化于心,将文化创意与审美情感外化于形,并通过游客的购买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时,文创产品是表达创意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性产品[7],是实现图书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而这又为丰富图书馆旅游产品提供可能。
旅游业可促进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拓展与其体制机制的创新。从长久看,公共图书馆与旅游相融合,可最大程度实现其自身事业属性的多元发展。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旅游作为提升生活品质和精神内涵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随着旅游与图书馆融合程度的加深,诸多公共图书馆在经营策略与服务内容上进行了适时调整。一方面,文化传播手段更为倚重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其呈现内容也不断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些公共图书馆为聚集人气,提高用户体验度,致力于服务能力的强化与阅读环境的改善,丰富娱乐休闲功能,构建更为恬逸的公共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公共图书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实现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并为此做出重要部署。2017年,国家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8];《“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2020年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9];最新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1]。而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更是从顶层设计上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体制环境,是公共图书馆旅游发展的良好时机,但同时也对公共图书馆旅游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如何守正创新,推进实践,完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是公共图书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公共图书馆旅游开发已然出现了能融尽融之势,不仅呈现出综合全面的多样性旅游发展样态,更对研学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公共图书馆旅游的综合全面性开发多以“图书馆+”模式为主,当下较为常见的模式大致有“公共图书馆+住宿”“公共图书馆+交通”“公共图书馆+景点(景区)”“公共图书馆+文创”,分别对应了旅游中的“住”“行”“游”“购”四要素。
2.1.1 “公共图书馆+住宿”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游客对旅游住宿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优质的硬件设备,更要有良好的身心娱乐体验,所以住宿地不再只是休息睡觉的空间,还应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能够给游客带来温馨与触动的灵魂场所。目前,图书馆与住宿融合的实例多以民宿为主,形成了“图书馆+民宿”的发展范式。浙江青田县图书馆采取“一民宿一特色、一民宿一主题”的方式,打造出了以爱为主题的隐逸民宿图书馆“坐忘阁”。该图书馆外观建筑古朴优柔、典美优雅,屋内装潢古色古香,配上壁橱与古木长桌,外围又被绿水青山与山岚雾气层层环绕,宛如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游客置身其中,更有一种天人合一、心旷神怡之感。坐忘阁开业至今,已成功举办过“文创+非遗”手工制作、青田石雕鉴赏制作体验、品咖啡红酒体验青田侨乡生活等与游客读者交互性强的活动,不仅为阅读推广带来了积极效应,更让青田文化焕发出时代魅力[10]。除民宿外,与酒店的结合亦属于“公共图书馆+住宿”发展的范畴,而图书馆与酒店的融合多以城市地区为主。如我国第一家图书馆主题酒店——书香酒店,在2015年主动与苏州图书馆联合,将苏州图书馆的网上借阅系统整合在自己的官网上,顾客在预订房间时,亦可预借图书,等顾客办理入住时,酒店工作人员可以为顾客提供从苏州图书馆借来的图书,极大方便和满足了顾客的阅读需要。同时,双方还联手打造24小时自助图书馆,提升顾客与会员的忠诚度与黏合度,增加入住量,提高经济效益[11]。
2.1.2 “公共图书馆+交通”模式
公共图书馆与交通工具的融合,让游客在旅途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便能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目前公共图书馆与地铁的融合就是典型范例,如杭州地铁2号线所打造出的“移动图书馆”,6节车厢分别设置为儿童、爱情、武侠、科幻、推理、历史六大主题,车厢内壁上印制的书摘则摘自杭州市民喜爱的经典书目。同时还在7个阅读车站设置“悦读角”,乘客通过扫码便可体验在线免费阅读,实现智能化服务[12]。又如西安、北京相继推出的地铁“有声图书馆”,旅客在地铁上通过扫码随时收听本地资讯、美食、旅行等信息,让旅客在“行”的途中便可拥有独特的文化体验,方便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旅游行程[13]。另外,“公共图书馆+交通”的融合业态也逐渐开始涉足机场。如2021年7月,首都图书馆大兴国际机场分馆的开馆就是很好的实例。该馆的空间设计主题为“龙凤呈祥”,与大兴机场建筑外观“金色凤凰”相照应。馆内除设有丰富的图书供游人阅读外,更主要的是融入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科技,可为游人提供移动借阅、智能推送、智能导引等服务。同时,智能书架可帮助读者自动定位图书的位置,迎宾机器人可与读者问答互动,实现语音检索图书及导航服务[14]。公共图书馆与交通工具的融合,可让代步工具变身为迷你版的文化体验移动空间,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品味与文化内涵,更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和幸福感。
2.1.3 “公共图书馆+景点(景区)”模式
公共图书馆与景点(景区)的融合发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图书馆被嵌入旅游景点(景区)内部,与其同频交融;二是图书馆本身就是旅游景点,靠着自身的底蕴内涵吸引着万千游客。前者如武汉市图书馆深入至“汉口里”和西北湖公园景点、北海市北部湾图书馆联盟将图书馆“搬到”景区、上海嘉定区图书馆把智慧书架融入景区等,皆是很好的范例。公共图书馆嵌入景点(景区),可与景点(景区)的景观特色和文化渊源深度勾连,融合读书创意,让读者游客在欣赏风景之时亦能知晓历史文化的脉络。后者较为典型的实例应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的英国国家图书馆,该馆已有260多年历史,拥有1.5万亿件馆藏,以收藏古版书、珍藏书、名人画作、英国文学、名人手稿等为特色,而英国国家图书馆除了集学术、研究与创新于一体外,更是一个旅游胜地,发挥着旅游价值的能效。又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该馆共26层,其中第5层和第10层外台设计有数百平米的绿化庭院,第16层专门设计有饮食休闲观光区,读者和旅游者可以在此喝咖啡,鸟瞰新加坡全景[15],其本身就是一个旅游观光场所。无论是公共图书馆嵌入景区,抑或公共图书馆自身便是景区,皆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成功的样板和范式。
杨译:“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scholar type, a thousand are written to a single pattern and none escapes bordering on indecency. They are filled with allusions to handsome, talented young men and beautiful, refined girls in history. ”[5]2
2.1.4 “公共图书馆+文创”模式
2017年由原文化部推动并指导的“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正式拉开帷幕,原本艺术表现力较弱的文字藏品通过讲故事、挖深度以及抱团发展等方式,在游客“购”的过程中提供了多样化的特色文化产品[13],逐渐出现了“公共图书馆+文创”的新业态。实际上,公共图书馆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融合,目前主要以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的文字、图片、照片等作为文创产品的开发元素。如台山市图书馆推出的明嘉靖版本《新宁县图经》、莆田市图书馆根据本地方言童谣和莆仙戏脸谱所制作的明信片与书签、南京图书馆依照明代金陵派木刻画《金陵图咏》制作的文件夹等,这些图书馆文创产品皆蕴含了地方文化特色,既新奇别致,又不失传统意韵,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实现了对馆藏资源的活化利用,传播了地方特色文化。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6],其对象多以中小学生为主。换言之,研学旅行是一种将学习、教育、阅读、游览结合在一起,通过图书阅读、生活体验、情感交流、知识分享等活动,让参与者在阅读中学习,在旅行中体验,达到研究与学习目的的生活、学习、旅游方式[17]。实际上,公共图书馆助力研学游,更多的是通过旅行和阅读的无缝结合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普适化教育功能,彰显研学游的教育目的,引导中小学生从读懂文字升华至读懂人生,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研学旅游服务的效果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研学游的广泛开展,一批以图书馆为主导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政府审批。截至2021年12月,成为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成为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柳州市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晋中市图书馆、克拉玛依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以及开封市图书馆等[18]。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在研学旅行中正在且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图书馆行业亦会越发重视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
我国公共图书馆旅游融合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文旅融合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营销推广手段落后等问题,这是“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应破解之题。
近几年我国出台的一些政策中,如《“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明确提出要推动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发展文创产业。但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属于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而多个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广州市市属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草案)》等均规定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不得从事对外经营性活动。由此可知,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在经营与非经营之间产生了较为模糊的定位,外加图书馆旅游与文创产品开发还应制定配套的人员绩效鼓励措施,以及协同与税务、财政、纪检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等。所以在现今形势下,一些公共图书馆即便开展了文创产业,但其积极性并不高。
在有关政策与评判标准的作用下,一些公共图书馆亦开始了对文创产品的开发。然而由于缺乏市场意识与相关经验,很多文创产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同质化问题凸显,创意附加值较低。在产品形式上,多是互相模仿且形式单一。其产品大多是基于善本古籍开发的复仿品、出版物或衍生周边纪念品,仅是通过提取较为浅层的馆藏信息元素,将图案或文字刻印于笔记本、便签、帆布包等生活用品上,无法给游客留下非常深刻的品牌印象[21]。从物质载体看,目前图书馆文创产品大多以日用品、装饰品和文具类型为主,产品数量不多、种类偏少,以及形式单调是其共性问题[22]。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同质化现象,除了前文提及的体制机制束缚外,更为深层的原因便是创新格局的狭隘、创意理念的困缚、传统工艺美学与先进设计观念的缺失等。图书馆旅游文创产品除了带来经济收益外,更应集艺术、审美与匠心于一体,肩负起美学普及之重任。
由于服务意识与竞争观念的缺位,公共图书馆对于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的重视度较低。笔者在对温州市图书馆的调研中发现,春之声经典诗文朗诵会、英语之星电视大奖赛、相约在温图·共度文化年等是其知名度较高的阅读品牌,举办时会吸引温州及周边地区的大量人群参与,有效地推动了温州市旅游的发展。但同时也看到,此类活动中还存在着活动项目单调、定位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使得图书馆举办的品牌活动缺少特色和影响力,降低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图书馆参与城市旅游宣传十分有限,致使诸多游客在获取图书馆相关信息时受到限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即便已经开始使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服务,但在数字化平台运营与管理层面却较为滞后,如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或微博内容更新速度慢、频率低,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不及时,缺少特色和吸引力等,较难与新媒体阅读的形势相适应。
文化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所在,公共图书馆担负着储存与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提升旅游产业价值和推进文旅融合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深化融合理念、构筑融合平台、开拓融合空间、拓延融合市场、加强融合服务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需要唤起工作人员与游客的文化感知和历史记忆,形成集体身份认同。因此,需要对当地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故事、文化习俗、照片图像等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使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以及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具有地方魅力,在文化感知中完成个人与地方的同频共振,实现对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延续,产生对应的文化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从而创造出集体身份和地域身份。
政府部门出台和颁布的相关文件政策,能够增强公共图书馆与文旅部门工作人员对文旅融合必要性的认识,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此外,图书馆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涵本质,潜移默化地形成推进价值融合的服务理念,产生身份认同感。对地方民众而言,特定场域中的文化意蕴可唤起其文化记忆与民族记忆。而从文化记忆的传播条件看,文化记忆并非文化形式的抽象表达,文化记忆的重塑需要不同的媒介如“文本系统、意向系统、仪式系统”等载体来实现文化经验和文化价值的时空传递[23]。因此,为了唤起民众的文化记忆,应在图书馆内运用多种媒体介质,促进当地历史韵味、文化特色、风俗习性与民众生活形成记忆认同。通过举办传统民俗活动普及文化旅游知识,为民众提供深入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的机会,认可、支持并加入到公共图书馆与文化旅游融合式发展的传播过程中,而民众自身则成为展现和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搭建融合平台可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生源源不断的融合动力。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应积极构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层级性,通过共享文化旅游信息、跨部门横向协作、明确权责分工等方式,搭建起能够提高融合效率和凝合协同意识的融合平台。目前,全国图书馆界在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搭建、关键技术研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信息服务等方面已然取得重要进展[24]。而在公共图书馆的文旅融合中,应充分利用3D打印、人机交互、VR等现代化技术,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趣味性与娱乐性,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文化体验需求,并将数据思维嫁接至文化内容生产中,运用大数据解析用户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文化旅游服务。同时,技术平台的搭建不能局限于图书馆自身的技术探索与应用,还应着眼于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文化单位、数据库运营商等的合作,通过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共创与共享技术成果,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此外,营销平台的搭建是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塑造自身品牌,发挥聚合效应的重要途径。公共图书馆营销的目的并非为了盈利,而是更好地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价值和服务,提高社会效益[25],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只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刺激新的需求与反馈,才能不断激发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营销平台搭建的核心是打造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品牌,而品牌的塑造需以具象化的活动与服务为支撑,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结合游客需求与社会热点深挖活动主题,并通过与外部机构协作来推动品牌项目共建。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将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咖啡店、公园等公共场所称为“第三空间”,认为“第三空间”是促进人们之间形成更为广泛而富有创造力的相互关系的“锚点”[26]。随着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空间价值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第三空间”功能,包括提供全新的阅读空间、文化空间、娱乐休闲场所和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而公共图书馆融合空间的拓展则应囊括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实体空间,通过延伸物理空间,塑造场域空间的文化氛围,优化线上网络空间服务以进一步深化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社会价值。
线上网络空间拓展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创新线上沟通渠道与沟通方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增强与用户间的交流与互动,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新的服务模块,为游客提供线上体验与线上交流互动等个性化服务。而线下实体空间的延展开拓主要指对公共图书馆分馆的打造,打造分馆有利于突破公共图书馆原有的场域限制,促进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升级。首先,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旅游景区设置分馆,通过融入表演、体验活动等内容提升景区人文价值,并丰富公共图书馆的体验价值。此外,还可在公共场所设立流动式的图书馆分馆,强化与车站、酒店、餐馆等旅游载体的联结,延长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广度。其次,优质的空间氛围在文化休闲中已然成为蕴蓄旅游内涵的动能之源,而营造空间文化氛围则主要依托公共图书馆建筑形态与馆内装潢设计。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构建独特的生活美学空间以增强地域人文吸引力,成为城市地标与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同时馆内设计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凸显地域文化,营造舒适氛围。如铜陵滨江码头图书馆结合铜陵文化,外立面采用毛石、防腐竹、旧枕木等原生态材料,与滨江公园的生态环境相呼应。室内设有透明的落地玻璃,伴随天花板上成片竹风铃的点缀,成为激发人们阅读兴致与碰触心灵的公共空间。
市场融合指多产业或者多企业在产业融合中贡献原有市场、创造新市场的过程[27]。市场融合是拓宽公共图书馆与旅游融合范围,形成产品跨界的黏合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二者的融合方式和融合内容起到导向作用,决定其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应以生产与供给主体融合、消费内容与过程融合、市场监管职能融合为立足点,充分释放市场动能,促动融合质量全面提高。首先,市场融合应加强公共图书馆与旅游供给主体的深度融合,公共图书馆通过与旅游机构、旅游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内容载体上的相互交融,在产品开发上汇集双方优势资源,双向赋能,提升传统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形成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独有市场结构。其次,应注重消费内容与消费过程的融合,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空间环境与旅游消费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应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将文化资源与非遗展示、旅游演艺、参与式体验活动等融合,使游客触感到活态文化。从内容到体验过程,实现公共图书馆与旅游消费的一体化,进一步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最后,应加强市场监管职能,高绩效的市场监管是建立统一有序、供给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的保障[28]。结合公共图书馆与文旅部门机构整合、职能融合的特点,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引导、管理和服务,更新监管理念,推进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改革。
“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9]是公共图书馆参与构建文旅融合服务新生态的重要路径。多渠道增强公共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和供给质量,结合自身优势构建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新空间,推动旅游基础设施特色化建设,提升旅游公共设施的文化内涵,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补齐与弱项增强。
从服务视角看,公共图书馆属于向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其与旅游业公共服务存在一定的重合地带和融合空间。公共图书馆本身就兼具为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双重功能,文化旅游作为体验、学习的方式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和文化传播职能具有内在一致性。“任何以文化知识获得感、艺术获得感为旅游目的的旅游体验”[30],都与文化服务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共图书馆需借助多方力量,将科学技术与本地文化习俗、非遗技艺等结合,并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的供给路径,满足游客的旅游信息需求、研学旅行需求与休闲娱乐需求。通过建立本地特色旅游专题数据库,帮助游客及时了解当地文化,为文旅机构提供高品质创意产品素材。同时,还需加强与文旅机构的互动合作,多维度地开展研学游相关服务,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公共空间打造研学旅行基地。其次,在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中应积极结合本地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服务设施,形成宜学宜游的网络服务和主客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新空间。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宣传文化服务,刺激消费,增强公共图书馆与文化旅游的服务效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