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孙金娟
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工具,对高等教育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各高校对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估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建构,被纳入评估指标的要素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大多数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中都包含有文献资源保障等图书馆相关指标。教育评估中的图书馆指标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挥棒,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落实和举证,不仅关系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定位、发展和质量提升,还关系到外界对图书馆的价值认同,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当前我国已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教育评估制度架构,即“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其中院校评估是由政府组织的院校层次的分类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是由专门机构和行业组织开展的专业层次的认证及评估,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医学类专业认证等[2]。不同评估项目在评估目的、主要功能、参照标准、评估方式方法和评估结论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基于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和高校参与度,本研究以教育部发布的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医学类专业认证5种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认证标准(下文统称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与图书馆相关的指标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国外图书馆对教育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评估中的图书馆指标研究;二是图书馆有效参与教育评估的方法研究;三是影响图书馆评估水平的因素研究。
以ACRL为代表的学术图书馆行业组织一直对高等教育问责制和评估保持高度关注,ACRL董事会在1994年夏季会议上批准成立评估标准研究工作组,负责研究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如何看待图书馆,尤其是如何将ACRL的图书馆评估标准纳入高等教育的认证标准中。这个工作组在1996年提交的报告中得出了以下结论[3]:(1)现行的高等教育认证标准中,与图书馆相关的问题处于较低的优先级别;(2)ACRL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侧重于投入,与区域和专业认证机构的理念和标准格格不入;(3)几乎没有认证机构关注高校图书馆发展环境的改善。除行业机构外,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也对教育评估中的图书馆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图书馆服务已大量扩展至非传统领域,如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科研支持、知识产权服务等,而且这些增值服务已经发展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但外部机构在考虑图书馆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贡献时,仍继续以馆藏、空间和支出来衡量[4]。例如,韩国的专业认证标准中只提到图书馆是一项教育设施,而对图书馆如何运行,如何为教学过程做出贡献,以及如何衡量和反映由此产生的成效没有要求[5]。
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育评估实践的发展,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如何对图书馆有效开展评估的探讨。ACRL不断寻求扩展学术图书馆影响力的途径,并于2010年发布报告《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全面的研究回顾和报告》[6],对2010年之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价值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总结了图书馆对高等教育机构使命和目标达成的影响,主要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定义图书馆对机构的影响,如何证明这种影响,如何与机构合作以增加图书馆的影响力。该报告发布的目的是指导图书馆通过评估,向非图书馆专业人士证明自身的价值。2017年9月ACRL发布报告《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改进实践和研究的重要领域》[7],聚焦应如何衡量和提升图书馆对学生学习和成功的贡献,如何有效地将其价值传达给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并建议图书馆在高等教育的重点关注领域(如认证、学生满意度和学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影响图书馆评估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馆员、沟通与协作、评估文化。2016年ACRL发布的《评估馆员与协调员能力标准(草案)》[8]强调图书馆馆员应在评估中居于主体地位,并提出了衡量高校图书馆馆员评估能力的11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其中11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评估知识、评估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交流与汇报、宣传与推广、协作、领导、管理、指导培训与辅导。沟通与协作是提高学术图书馆评估水平的实用策略,例如各个学科认证标准中描述信息素养的语言与图书馆行业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有着显著差异[9],图书馆员应该熟悉各个学科的认证标准,对这种差异有所认识,加强图书馆员与教职工、学生以及其他教学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对话,形成更加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采取一定的行动来促进信息素养教学。高校图书馆在新时代的角色被定位为“重点支持学术研究过程,激发学术成果产出,通过强化与专业的融合发展,科学制定服务评估计划和策略,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新发展”[10],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适应高等教育评估文化,并建立图书馆自身的评估文化。评估文化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在机构中的话语权,迎来其发展的新机遇。
总的来说,国外对教育评估中的图书馆指标研究以行业学会为主体,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把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与学生学习成果和机构使命紧密连结在一起,在如何有效开展评估、提高评估水平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国内图书馆对教育评估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水平评估阶段。2008年前后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而形成了一个发文高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学界认为这对图书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1],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促使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图书馆建设的各项投入,在制定校内资源配置计划时向图书馆倾斜,提高了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使高校系统图书馆进入全方位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开创了一个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的全国文献保障系统新模式”[12]。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估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图书馆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的历史欠账过多,而学校为了通过评估短时间内的集中、大量投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13]。第二个集中讨论的主题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图书馆评估指标的合理性。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关于图书馆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提出质疑,如关于图书馆的评估指标项目不全,缺少关键性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图书馆的情况[14];评估指标中关于藏书指标的计量方法与标准不够合理[15],图书馆藏书量指标、生均藏书量指标过高,而生均年进新书量指标过低,建议科学制定图书馆的藏书指标[16]。图书馆也根据评估指标要求,分析自身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7],提出在文献资源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学科建设的层次性和学科专业的规模等要素[18]。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本科教学评估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19]。
第二个阶段是“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阶段。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学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教育评估制度体系。目前图书馆针对该制度框架下的教育评估研究还不多见,少量研究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如何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评估要求上。如申雅琪等基于工作实践构建了上海交通大学支撑ABET工程专业认证的框架体系[20],搭建学科服务数据平台[21],从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保障、服务保障、平台保障和现场考察5个方面梳理了图书馆对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支持的服务方式与内容[22]。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学习共享空间再造[23]、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模式[24]、知识密集型服务模式[25]、文献资源建设[26]等视角就该主题进行了讨论,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进行定义[27]。但“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下,尚未见专门针对图书馆评估指标的讨论。
经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研究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基于单个案例的经验总结与梳理,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缺少对新时代教育评估中图书馆指标的系统梳理,理论研究滞后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高等教育评估的政策环境。同时,评估实践中图书馆对教育评估的贡献体现不足,导致各级管理者对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全面,成为了制约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国普遍开展的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医学类专业认证5类教育评估项目的现行标准中都包含有图书馆相关指标①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置有通用标准外,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医学类专业认证的标准都是按专业设置,但是不同专业的认证标准中关于图书馆的指标描述没有变化,因此,本文任意选取其中一种专业的最新认证标准进行分析。(见表1)。通过对指标内容、指标数量和指标位置等进行分析,发现图书馆指标呈现三个特征。
表1 高等教育评估项目中的图书馆指标描述
续表
除第二类审核评估和医学类专业认证的教学基础设施指标中提到了图书馆外,大多数评估项目并没有直接针对图书馆的指标要求,而是代以图书资料、资源建设、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等指标要求,整体上呈现去图书馆化的趋势。在信息资源欠发达情况下,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垄断地位。但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开放存取蓬勃发展,各种信息/知识服务平台更加友好、人性化、智能化,用户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多元,信息获取方式也更加便捷,足不出户就可以低成本地获取资源。而且信息的数字化形态也解决了长期保存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图书馆在资源保障方面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在评估指标中被逐渐弱化。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之外,其他评估/认证几乎不关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环境与运行情况。2004年5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有关图书馆的指标描述为“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中未再发现类似的描述,教育评估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合格评估对藏书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审核评估、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医学类专业认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藏书数量的评估要求,但是这些评估都是在学校合格评估基础上进行的,藏书数量达标是基本要求,评估专家通过审核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此指标进行考核。《教育部关于公布2004年限制招生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的通知》中被确定为限制招生(黄牌)的26所学校中,有12所学校是因为图书不达标而被限制招生。而且指标中对资源建设或资源保障情况也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其本质上也是对馆藏文献资源数量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纸质馆藏作为优质资源虽然仍占据重要比例,但数字馆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17年发布了《关于“数字资源量”统计的回函》[28],针对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数字资源量”的函询进行了答复,对《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图书馆指标生均图书统计方法进行了明确,基本办学指标要求的生均藏书的40%可由电子图书替代。
除图书资源总量要求以外,教育评估中对馆藏文献数量的要求呈现以“专业”为单位细粒度评价的新要求。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虽然是以学校为评估对象,但都提出了“图书资料要满足教学需要/要求”的指标要求,而教学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实则是要求图书资料满足专业的教学需要。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医学类认证都是直接面向专业的评估,考察专业拥有什么、每个学生拥有什么、资源和服务能否满足专业教学科研需求,其隐含的馆藏要求也是对专业图书和期刊的要求,例如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出了“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的要求。换言之,资源总量必须达标,但是资源总量达标并不代表被评估专业所拥有的专业资源量达标。图书馆必须有效举证评估专业拥有充足的专业馆藏文献资源。
新时代教育评估呈现明确的分类评估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提出了不同的评估要求,除藏书数量是其共同的基本指标要求以外,对藏书质量、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情况也提出了要求,并且办学层次越高,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程度要求越高。例如参与第一类审核评估的是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的一流高校,要求审核“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的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转化应用于本科教育教学的情况”。参加第二类审核评估的三种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在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审核重点也各有侧重。
通过比较图书馆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数量和位置可以发现,所有评估项目中与图书馆相关的指标都仅占1个指标点或观测点,并且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处于最低级别,一般作为教学保障条件之一进行考察。图书馆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是“大学的心脏”,其所占的指标数量和所处的指标位置显然与其重要性不相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课程建设”[29]。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就把信息素质教育认定为培养终身学习者的重要因素,开始采用信息素质能力作为衡量学习成功的指标。在我国,信息素质教育任务主要由图书馆承担,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此外,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还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以外,服务领域已大规模扩展至阅读推广、学科知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非传统领域,但教育评估中图书馆对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和学生成功成长的贡献度还主要局限在资源保障与利用方面,图书馆自身价值判断和第三方对图书馆的价值认知之间存较大偏差。
教育评估项目中的图书馆指标特征表明了高校图书馆价值的隐蔽性和模糊性。高校图书馆跟学校其他二级部门一样,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设立的,必须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并且这种贡献必须是显性和可测量的。《规程》明确规定“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积极参与教育评估是图书馆融入教学核心工作的有效手段,是高校图书馆确保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高校图书馆对高等教育评估的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评估理念的指导、未掌握先进的评估方法等,导致其在教育评估项目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以“不拖后腿”为目标、以提供统计表格为手段的消极工作思路,造成其无法融入学校中心工作、发展不受重视、经费逐渐萎缩、缺少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等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研究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30]。国内有的高校已经把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合并,合并后的机构虽然还保留了图书馆的大部分职能,但图书馆作为独立的组织机构已不再存在。大幅压缩图书馆的经费和人员编制(或者把图书馆变成一个学生自习的场所和转岗人员安置的部门)更已成为常态,如果不加干预,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响应高校管理者和其他社会第三方对高校图书馆价值的期待和质疑,最大化地体现其在教育评估中的支撑作用,彰显图书馆的价值,使高校图书馆明确其所承担的责任并认同自身价值。
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除了有限的资源保障与利用要求之外,对于评估什么和怎么评估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图书馆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需要在内部形成评估文化。当评估并不是由于外部压力的被动行为,而是图书馆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提升管理与服务质量的主动作为,也就是说当评估被看作是一项常规工作,而不是一项额外的任务时,评估就变成了图书馆文化的一部分,即建立了评估文化。创建评估文化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爱评估、懂评估的高水平评估馆员队伍。图书馆评估馆员的关键任务主要包括:(1)收集有意义、有目的、可比较的数据;(2)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技术;(3)管理评估数据;(4)解读与传递数据,提高图书馆及其服务的可见性。评估文化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图书馆在外力驱动下执行评估,还代表着喜欢评估、愿意评估。评估文化的创建,不仅使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教育评估有了正当性逻辑的基础,更是高校图书馆价值保持的长效机制[3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时代,以专业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评价导向逐渐形成。教育评估中对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要求以定性描述为主,如第一类审核评估重视考察资源转化应用于本科教育教学的情况,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认证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资源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虽然教育评估中的资源利用情况大都不预设评估标准,由图书馆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专业所属的学科类别,以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等自主设置评估标准,但仅使用“数量充足、种类齐全、更新较快、利用率高”等文字描述显然不够精准。
在此背景下,仅对馆藏总量简单地测量、描述和判断已经不能满足评估要求,需要科学定义并精准统计专业文献数量。目前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一般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5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270个类目进行分类,各大数据库资源也是按照自己定义的学科类目进行资源分类,而高校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来设置专业的,即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参与教育评估的专业三者之间的分类标准不一致,无法准确统计专业所拥有的资源量,笼统的生均图书达标并不能代表学校所有专业的专业资源量都达标。
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对专业馆藏的定义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生均拥有教育类图书不少于30册,但教育类图书的范围很广,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多个学科;而且不同层次的学校,为了支撑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不一样,对资源的需求也不一样,笼统地按中图法分类号统计教育类图书并不能真正揭示对评估专业的支撑力度。孙金娟和郑建明曾提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馆藏揭示理念和“专业文献”“通识文献”的概念,对以专业为单位评价馆藏进行了探索[32]。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服务时,也是基于自定义的专业图书目录进行的馆藏与利用情况统计[33]。以专业为单位精准统计馆藏资源,不仅能够在教育评估中有效举证馆藏资源满足专业教育教学需要,对图书馆科学规划馆藏、提高馆藏建设质量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评估中,图书馆证明资源利用情况的数据主要包括图书借阅量、数字资源点击量和下载量、参考咨询量等。这些数据虽然对评估图书馆的绩效水平、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很重要,但却无法与图书馆影响和支持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结果方面的成效直接联系起来。
有为才有位,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认识,主动对标,积极参与到教育评估当中,除了证明图书馆能提供充足的资源之外,还要充分挖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空间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学科知识服务等与其他核心指标之间的关联,寻找证据证明图书馆对学生毕业能力达成的贡献度,彰显图书馆的价值。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图书馆除了满足支持条件中对图书资料的要求以外(见表1),对毕业要求中其他核心指标的达成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见表2)。例如,信息素养对学生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3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评估要求,但其中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要求,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求等都是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考量。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中肩负教育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的双重职责[35],在教育评估中应主动承担起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任务。
表2 图书馆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支撑对应
信息素养能力是难以量化的非技术能力,目前国内把信息素养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多见,而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标准中,信息素养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学习成果进行重点关注,开发了许多信息素养能力的测量方法与工具,如课堂表现形成性评价法、问卷调查法、真实性评价方法、客观测试方法、焦点小组法、量规法、综合评估方法等[36]。其中被广泛推荐和应用的是量规法,以美国高等学校协会AAC&U开发的“信息素养教育价值量表”(Information Literacy Value Rubric)最为著名,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的高校中被广泛应用。该量表把信息素养能力细分为定位信息、获取信息、批评性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以道德和合法的方式访问和使用信息5个方面,每一个能力目标根据达成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评价标准。图书馆可以将开设的信息素养培训和课程的作业、考试结果等作为依据,对照评价标准,对评估专业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行评价。该评估量表是开放式的,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修订后的量表应用于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评估实践中[37]。
每个高校图书馆在馆舍、人员、资源、经费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除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图书馆先进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之外,更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例如作者所在图书馆为了支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表2的指标点3.8),从2015年开始启动大学生经典阅读工程,遴选了30本经典书目并建立了测试题库,要求学生从大一至大三每年完成10本经典图书的阅读,并参加测评。在教育评估中,学生的测评成绩可以作为评估其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重要依据。
教育评估有其特定的评估对象、评估内容和评估目的,虽然我们可以努力推动将图书馆相关指标纳入教育评估核心指标体系,彰显高校图书馆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争取获得高等教育管理者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但教育评估无法代替图书馆专项评估的职能。
图书馆专项评估对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和运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促进解决问题,具有检查、评价、监督、指导的功能,但我国高校图书馆至今尚未建立常态化的专项评估制度。《规程》作为高校图书馆的行动指南,对开展高校图书馆评估做出了明确规定。《规程》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后又经历了4次修订,共形成了1956年版、1981年版、1987年版、2002年版、2015年版5个版本[38]。为了检查《规程》的执行情况,1987年版《规程》发布以后,教育部于1990年至1993年对全国各省市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专项评估。2002年版《规程》发布后,2003年2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出台,2010年发布定稿,但并未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专项评估。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再次修订《规程》,到目前为止尚未见修订版的评估指标发布。区域范围的专项评估也较少,1992至1993年海南省教育厅对海南大学等5所省内高校图书馆进行了专项评估[39]、2012年吉林省教育厅对吉林农业大学等14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专项评估工作[40]。
高校图书馆专项评估未能形成周期性的评估制度,主要原因在于基于结果的评估是质量的静态描述,但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和教育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这种评估的不足和缺陷开始日益明显。(1)基于“结果”的评估只能反映高校图书馆现有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图书馆在提升质量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有效程度。(2)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舍、人员、资金方面有较大差异,基于“结果”的评估往往是以一套或几套考核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图书馆,不仅不能准确反映图书馆的真实情况,还会导致图书馆发展同质化、丧失特色性,从长远来看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一种伤害。(3)基于“结果”的评估具有较强的管理主义色彩,高校图书馆作为质量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彰显和释放。
高校图书馆评估具有自主能动性、情境依赖性和高度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加强研究,构建一种更有包容性的评估范式,既能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多样性,又能通过评估提醒高校图书馆检查、反思和重构质量发展路径。一种新的评估范式的构建,需要创建法律与政策环境、创新评估指标体系、搭建现代化的评估平台,构建新的评估机制。从1994年到2017年,我国共组织了6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目前即将开始第7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评估机制,在构建高校图书馆专项评估范式时可予以借鉴和参考。
教育评估承担了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监督和指导的职能,可以实现对高校图书馆基本职能履行的监督和保障。对教育评估中的图书馆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推动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直接关联,消除图书馆自身价值判断和第三方对图书馆的价值认知之间的偏差,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重点攻克教育评估中与图书馆相关评估的理论与技术难题,比如专业馆藏文献揭示的理论与方法等,并积极开展高校图书馆专项评估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