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舌尖上的难言味道

时间:2024-09-03

笔者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首先给我的是一缕缕飘着眷恋乡土的奇妙味道。

在眼下的中国电视的屏幕上,没想到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此这样的火爆,从湖北的莲藕炖排骨,到西藏的松茸;从白里透红的豆腐野山菌,到红中泛黄的咸鱼腊肉,真的是招惹人们垂涎欲滴,跃跃欲吃。很多人甚至在网上说“我好想去舔屏幕啊”!据“淘宝数据”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称,仅节目开播后5天,就有584万多人上淘宝找零食特产,成交729万余件,其中,最“受宠”的是云南诺顿火腿,5天内成交量增长了17倍。

也难怪!人,也是动物;是动物,就有舌尖;有舌尖,就会品尝;有品尝,就有味道。但或许每个人的舌尖器官品尝出来的味道会各有不同。也许是上帝造人的奇妙吧?一个人的舌尖有时甚至比心尖还要尖锐,他(她)能感觉和分辨出人间各式各样的味道,尤其是那个色味俱佳的原始味道。

无疑,那一盘盘美味佳肴不仅有声有色地歌颂了那些用手的温度呵护传统饮食文明的劳动者们,也在歌颂的同时清清白白地调和出了浓得化不开的舌尖乡愁。

笔者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其次给我的是一篇篇文化现象的味道。

舔舔舌尖上的滋味,会自然地让我们勾起对几千年来中国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凝结出的美的饮食文化,让我们重拾中国人在与土地的依存中积淀下的传统家庭观与价值观,更让我们追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里,有这样的文化大餐:宁波的四世同堂之家难得一聚,曾祖母按照古法制作的水磨年糕,那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的便是家庭文化的味道;祖籍山西的职业摄影师一家,定居北京的除夕之夜,必定要品尝家人亲手包制的水饺,因为那里面也隐藏着家乡文化的味道;湘西的苗家人,每当稻田泛黄时,家家制作腌鱼腊肉,其意义已不再是食物,而是唤起被封存在岁月之中的家乡文化的味道。而这些味道,也正是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永恒魅力。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里,其实细究还蕴藉着这样的生活哲学:浙江人老包用市价高于春笋20倍的遂昌冬笋制作家常笋汤“腌笃鲜”,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徽州人方兴玉将制作“毛豆腐”的手艺传给女儿,最重要的秘诀便是对菌丝的把控,过早过晚、过浓过淡都成就不了“毛豆腐”;澳门的阿伦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祖传的“陈皮鸭”,就像陈皮的味道一样,阿伦对40年人生的总结便是“苦尽甘来”。还有蒙古族人餐桌上的奶茶和奶豆腐,云南火腿上散落的诺邓井盐,陕西人热爱的黄馍馍,每天早晨叫醒兰州人的牛肉拉面,呼兰河水滋养的泡菜,一枚山风吹熟的小小的咸鸭蛋……酸、甜、苦、辣、咸呈现出一种“五味”调和的中国文化现象和状态。

笔者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我还顿生一阵阵难言的味道。

不知读者有没有同感,笔者每看完一集《舌尖上的中国》,每每心里空落落一片:这些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现在到哪里去找啊!“给韭菜浇上蓝矾、含泪为白菜喷上甲醛、咸鸭蛋安安静静躺在苏丹红上、收地沟油的板车吱吱扭扭驶出深巷”等网友中广为流传的帖子,一直在我脑海里放大。明知是地沟油,小饭馆生意依旧好;明知是明矾,早上人人都在啃油条;旧皮鞋制作果冻和酸奶的传闻,虽然一直没有被证实,但太多实实在在的传闻令人们每次在商场购买或者在餐馆吃饭时都战战兢兢。舌尖上的难言味道,已经让人们的舌尖麻木或失去味觉。更严重的可能还在后面,据近日媒体报道,现如今我国10%的耕地遭受重金属污染,东北黑土地或将消失。这样下去,我们的舌尖还到哪里去品尝那些地地道道的味道?

笔者纳闷,目前中国的食品市场怎么那么乱?这不由得人们会勾起对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的回忆。自汉代到清朝,统治者一直用严厉的法律惩治食品贩假造假者,《宋刑律》还规定,如果卖肉者卖变质肉,当局会根据危害情况责令及时焚毁、杖打九十、流放一年、处以绞刑等严厉的处罚。而眼下的中国食品市场之乱,依笔者之拙见,实归“管制不全面、监督不到位、处罚不严厉”所致啊!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这些在日渐麻木的以食为天的地球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神经和舌头,又兴奋和躁动起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