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普光气田模式

时间:2024-09-03

□ 文/李晓倩 周雷 杜树林 鲁利民 李艳莉 李伟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普光气田模式

□ 文/李晓倩 周雷 杜树林 鲁利民 李艳莉 李伟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是我国已投产的规模最大、丰产最高的特大型海相整装气田,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气源地,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普光气田由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于2006年开始开发勘探,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确定了“群众得实惠、地方得发展、社会得稳定、工程得保障”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把拆迁安置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企业与地方区域经济融合科学发展的目标。

本文以普光气田开发建设为例,从9个方面探索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其重点在于重大工程建设要依靠群众、依靠政府,保障好当地群众的利益,多造福于人民群众,要结合好当地政府的规划,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当地、造福当地,最终也会为工程建设和企业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形成企地互促、协调并进、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企业、为国家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利用拆迁安置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普光气田积极配合政府利用征地补偿款做好拆迁群众的“安居工程”,配合当地政府制定安置方案,依据地形地貌科学规划,实现拆迁安置多元化,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一是集中安置整体搬迁。对于相对集中的大片征地,人员集中的区域实行集中安置整体搬迁,开展安置住宅小区建设。安置区按照城市小区的标准设计模式进行规划,完善道路、绿化、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所有的一楼均建成门面房对外出租,每套安置房配一间门面房,租金收入用于群众长期受益,并组建了物业公司,对小区进行有效管理,又可安置部分劳动力就业。水、电、气、通讯、有线电视、排污、物业等实行市场化运作,按时收费。实现了安置区美化、亮化、绿化,推进了当地城镇化建设。三期安置工程共计安置群众近2万人,由于人员集中拉动了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安置区现已成为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林夕/图

二是尊重群众意愿自行选择安置。对于山区内零星拆迁户本着自主自愿、方便农业生产的原则,根据拆迁住房面积按照拆迁

政策标准及时给予赔付,就近就地予以安置自建。拆迁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建造符合自己习惯的房屋。为每一位零星安置户投入专款建造一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沼气池,使安置农民告别了烧柴禾烟熏火燎的历史,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这样既减少安置环节又最大限度满足拆迁群众对故土的眷恋,减少了远距离不便耕种土地便于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符合他们的传统生活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具人文化。

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多元化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普光气田树立“办好一个项目,造福一方人民”的富民观念,和当地政府密切配合,调动一切合理因素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失地农民进行“输血”、“造血”扶持,帮助他们应对新生活新环境,使失地农民“上岗就业”。

“输血”工程一:援助建厂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不断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失地和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普光气田在充分考察市场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特色和自身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科学论证后,选择一些见效快,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项目投资建设,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普光气田根据建设初期对建材的大量需求及周边地区土质适于制砖的实际,投资兴建了一座设计年产量2000万块的页岩空心砖厂,原材料页岩土用弃土场的弃土,按相关科研成果将气田钻井生产遗留的风化泥浆作为辅助添加物,既能解决当地建筑材料需求问题,减少钻井污染物排放施工弃土,同时,又安置了部分失地农民就业,科学、经济、合理;针对气田周围石料易于加工的特性,投资建设了中型石材加工厂,主要用于普光气田和安置区建设使用,并不断开拓周边市场;普光气田净化厂根据年产硫磺90%散装的实际,投资建设年产1500万条规模的编织袋厂。这3个厂点建设投资规模小,建厂周期短见效快,易于失地农民掌握操作。这些作为普光气田的辅助性工厂,在企业建成后都实行“交钥匙”工程,全部安置失地劳动力,安置就业500余人。对于净化厂周围的临时土地一时难以退耕的,投资部分资金由政府建设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实行集约经济,推广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和花卉技术,重点安置中、老年等长期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

“输血”工程二:将劳动密集型辅助性工程交由失地农民施工。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将资源型企业工程中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工作量,按市场运行规则主动交由当地失地农民完成。帮助失地农民组建人事劳动组织,参与部分技术含量低的工程建设,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增进与农民的关系,缓解因失地造成的工农矛盾,使失地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同时,协调地方政府出面建立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构,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造血”工程一:加强培训引导,拓宽就业渠道。普光气田在符合国家政策的范围内,投入部分培训资金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协调当地政府出面组织,举办如电脑维修、电气焊、汽车摩托车修理、缝纫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并直接提供部分培训资金,联系专业的培训机构,采用委培方式培训农民生存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和生存技能。共办理四期技能培训班,800多人通过实施就业培训工程,并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就业信息开展劳务输出。经多方联系300多名失地农民异地就业走上工作岗位。

“造血”工程二:支持政府加快最低保障制度落实。积极鼓励支持政府尽快完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保障模式。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提示政府建立起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既相互衔接又有区别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普光气田协调宣汉县政府对所涉乡镇逐一摸清了3000多名失地无业农民情况,并分户建立台账,将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三、支援地方建设,配合政府规范完善市场管理体系

普光气田积极支持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和区域地方工业园区发展建设。一是在征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下,在一定年限内按照一定优惠价格为工业园区提供天然气能源供给,促进地方尽快建成发展平台做强做大,完成资本积累;二是提供技术输出、技术指导和合理化建议,用现代工业理念促进和提升园区管理水平,优化园区招商项目提高园区经济效益,走生态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做强做大,实现失地农民的全部就业。普光气田开发建设到投产以来,在中国石化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下,向达州市和宣汉县供应大量优质天然气,推动了达州市打造川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到2020年,宣汉县园区产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将发展成为四川最具竞争实力的县级工业园区之一,真正实现油地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区域经济的发展转换为支援气田建设的动力,为普光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普光气田积极向集团公司争取优惠政策,投资扩建翻新了全长16.5公里的清—普公路,投资采用共建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宽了油区道路,在乡镇境内建成200余公里的公路和5座桥梁,既保障了气田生产建设需要,又满足了群众出行方便。投资援建明月江大桥建设项目,有效解决江口区5万多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成为惠及巴人故里的“福祉工程”。投资与地方共建的全长3.1公里的40米大道横贯普光新区,成为巴山深处的标志性工程。这些惠及民生的措施方便了企业生产建设,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赢得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为企业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助力,更为企业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普光气田天然气开发和净化厂建设项目的推进,区域内建筑、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各类服务行业迅猛突起。为使市场健康发展,普光气田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遵循市场规律,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序经营合法竞争,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商业,搞活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扩大原始积累。同时,教育农民守法经营熟悉商业规律,教育农民熟悉市场规则,并向他们提供商业信息。鼓励地方政府着力培育特色农业、建筑材料、劳务输出、休闲娱乐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用各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援助活动,提高新农村教育水平

普光气田由于安全需要在拆迁过程中,部分学校也在拆迁之列。普光气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一是根据拆迁实际投资援建一所标志性综合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学生食堂、体育场地及学校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提高了教学条件,解决了拆迁群众和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采取对口帮扶贫困学生措施,赞助失学儿童约200余人,帮助贫困生约1800人,设立“普光气田助学奖励基金”,并为净化厂搬迁区内300余名师生制作了校服,树立了中国石化良好的形象。

因普光气田高含硫的情况,配备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应急救援设备。普光气田在满足母体企业需要之外,对品种全、功能多、设备先进的抢险救援设备,向社会开放服务于民,在当地抢险救援、防灾灭灾方面、充分发挥专业化队伍的优势,为当地防灾灭灾做出积极贡献。普光气田为了满足当地农民求医就诊的需要,改善当地医疗卫生落后局面,投入资金扩容改造当地医院,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培训医务人员。新型医院对参建职工、当地群众看病就医施行同等待遇,不仅避免了企业重复投资、设备人员闲置,又极大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完善了应急救援体系。

五、开展工农共建活动,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当地人民

普光气田与地方政府共同开发建设有利于双方共同受益的项目,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立油地共建机制,树立起企业良好形象,也赢得群众对企业建设的支持。普光气田对于油地共同使用的道路和其它公用设施,都采取企地共建的办法,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维护、共同受益。在通往井场的1、2、3号公路建设中,利用原有的通村小路路基投资拓宽硬化提高公路等级,既节约了大量资金,又改变了当地交通落后的状况。公路建成后交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路权归地方所有双方共同使用。

普光气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征地、减少失地农民产生,从农民利益考虑,对各项工程设计不断优化,在选址、土地使用、施工中尽可能减少对好地良田的占用,减少失地农民产生。同时,加强项目环境管理,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及应对措施,将环保政策贯穿到整个项目建设计划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控制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实现废物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打造绿色环保、富民工程、福祉工程。

普光气田实践新模式取得的效果

1.加快普光气田提前两年建成投产,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光气田对拆迁安置工作的探索,赢得了地方政府及拆迁群众的理解和信赖,形成了企业支援地方,群众支持气田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普光天然气净化厂拆迁工作原计划用时3至5年,实际用时仅1年,创造了拆迁工作的“普光速度”。普光气田拆迁安置工作的提前完成,为气田早日投产、早日实现产能到效益的转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加速了川气东送项目提前2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年,减少净化厂施工费用近百万元/天,使川气东送项目沿线70多个城市、数千家企业、近2亿人口提前2年受益,大大降低了沿线城市的GDP能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6.6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79.82万吨。

2.为普光气田开发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解决失地农民和拆迁住户的安置和就业问题,保障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光气田征地拆迁涉及群众3767户11967人,拆迁房屋7024间45.7万余平方米,拆迁中没有引发一例上访事件。

3.推进了当地新型农村建设步伐。对失地农民和拆迁住户的统一集中安置,推进了当地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拆迁安置款项,建成了极具现代气息和特色风貌的普光新区,成为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同时,通过投资修路、援建桥梁,不但为企业生产建设提供了便利,也解决了当地5万多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4.推动了企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协同发展。普光气田开发建设到投产以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下,推动了达州市打造川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地方政府成功引进国内外3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从事天然气化工、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生产,已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税利15亿元。达州魏兴工业园区有80余家企业入驻可解决2.5万人就业。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宣汉县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0亿元以上。在气田开发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也大力支持气田生产建设,宣汉县政府成立“普光气田协调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对普光气田各项工作实行“绿色通道”,专职负责油地事务对接、土地征用协调、拆迁安置、工农纠纷处理、安全保卫等工作。成立普光交警中队,维护气田建设交通秩序,清除各类经营摊点、违章建筑,确保了道路通畅和净化厂大件运输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对外关系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