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议题。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从20 世纪50 年代兴起至今,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指导理论的发展变化,对二语习得中的迁移显示研究也经历了以对比分析假说为主导和以中介语假设为主导的两个研究阶段。
Fries和 Lado是对比分析假设说理论的代表人物。Fries的研究观点是重点分析学习者的目的语,并对其进行科学性的描述,在对学习者所使用的母语进行对比研究。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客观上发展了语言学习中的对比研究方法。Lado认为第二语言在习得的过程之中,其学习难易程度由其与学习者母语的相似度影响——即学习语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多就易学,与母语相似度小就难学[1]。根据这一理念,Lado奠定了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基础。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对比分析假说暴露出很多问题,很多学者对此理论进行批判。很多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学习者最容易犯错的地方,正是体现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中相似程度最高的内容。随着Chomsky普遍语法理论的出现,很多研究者抛弃了行为主义关于语言学习的观点。UG理论研究学者进一步阐述,在学习第二语言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广泛地存在于母语和目的语中,两者具有共性的联系,这也是很多儿童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Corder在研究中受到母语习得理论的启发,以此为基础提出“错误分析”理论[2]。他的研究理论更具备代表性,并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将母语和目的语的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比分析取代被错误分析也是中介语假设理论模式在二语习得领域确立的标志。
语言迁移分析体现在语言分析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譬如包括音韵、语法、词义以及形态等层面。不同的说话者使用的中介语差异很大,在母语中的交流会出现非常普遍的语音迁移现象。这也是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观点。听话人可以判断说话者的语言强调,这样能够有效判定其为中介语交流者。很多中介语说话人的外国口音很重,这是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出某些外国音。语言中语法迁移内容涉及到母语语言语法特征,并需要将其融入到第二语言的交流进程中。所以,现在语言迁移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分析和处理迁移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进行有效的可迁移性探索。对此,Faerch 和Kasper提出三个规范原则,分别是语言准则、心理语言准则以及社会心理准则等[3]。
可以借助于语言类型以及语言共性理论分析语言迁移现象,标记类型语言可以产生迁移效应。事实上有结构标记性的语言特征具有明显的语义清晰度,可以提升学习者对语言迁移的敏感度。如果上述两个理论出现冲突,则会产生语言迁移问题。
不同的语言具有内容的本质区别,但却能够体现出形式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将母语成分过渡到外语中。譬如荷兰语可以成为德语中介语,而荷兰语不能成为英语中介语。瑞典语可以成为英语的中介语,芬兰语具备着语言使用的独立性。心理语言准则成为说话者的语言固定特征,并表现出语言中性特点。以此分析将会存在两种情况,首先是不易产生偏移问题,其次是容易产生偏移现象。这也就表明语言迁移的规范因素难以确立。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重要形式,也体现出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除了说话者的身份这一因素外,“言语附合”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所进行趋同(convergence)或者趋异(divergence)的选择,也可能对说话者是否求助或回避第一语言特点产生影响。同时,说话者的年龄、学习风格、第二语言水平和其他第二语言知识对迁移也起作用。社会心理准则有4个理论假设:① 相对于儿童学习者,成年人学习者更依赖先前的语言学习经验。因此,成年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比儿童更经常地出现迁移。② 由于中介语说话者有更多的时间对话语内容进行加工,而且又可能“借用”第一语言形式,因此,加工过的话语比“即兴话语”更具迁移性。③ 由于中介语说话者所得到的第二语言知识不能完全用来构建第一语言规则,所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更可能出现迁移。④ 单项学习,如词汇项目等,比全面学习更容易出现迁移现象。Faserch和Kasper认为这些要素可以对语言偏移现象产生促进或者阻滞的作用[3]。
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迁移交流方式促进沟通的进行。对此学者 Tarone 通过社会语言理论对其进行研究,Faserch 和Kasper 通过心理语言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在探讨第二语言交际时,说话人和听话者都会产生语言偏移现象,尤其是体现在不同语言的迁移策略选择中,譬如丹麦语和挪威语、斯洛伐克语和波兰语等。交流者需要借助于学习语言的基本功对语言交流进行判断。
输出语言迁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① 母语直译现象。如在说 They toasted each other时可以用 He invited other person to drink进行替代。② 语言转换现象。如在说balloon时用 balon替换。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借助于母语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迁移现象具备着高度自动化的特点,这也就是表明说话人往往察觉不到。学者Faserch和Kasper提供很多相关的实际例证[3]。譬如丹麦人会用英语这样表述家居环境,I think I better like to maybe( laughs) I really do not know men maybe I better like to live here.由于在丹麦语中but用英语的men表达,因此在这个例子中men其实等同于丹麦语中的but。这种由于母语和目标语在形式上的一致引发的自动迁移(往往是负迁移)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进行中介语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探讨学习者将母语使用策略向第二语言学习方面进行过渡分析。学者Kasper对语用迁移进行概括:这就是学习者自身所具备的母语语言素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的重要影响。Kasper从宏观语用研究角度把语用迁移划分为语言语用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两大类。
语言语用迁移意指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映射作用。表现为学习者所说的目标语不符合以该目标语为母语者的语言习惯,误用了二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知道目标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按照母语的表达习惯套入到第二语言中。例如,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会出现如下错误:
例1.But do that can make many money easily.( 按汉语的语序直译,堆砌起来)
社会语用迁移指二语习得者凭借他们母语社会的文化规约和社会准则来实现目的语的言语行为,它又称为社交语用迁移或文化语用迁移,是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隔膜。表现为学习者不了解目标语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往往凭借母语社会的文化规约、社会准则来实现目标语的言语行为。输出的语料或话语形式看起来完全符合目标语的语法,但绝非是标准、地道的目标语会话含义。
在探讨语言迁移中跨语言研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首先是语言学习的进程,其次是语言所在的社会语境环境。学者将后者因素称之为语言亚迁移现象。它是指在群体环境氛围中需要了解不同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这也是有着跨文化因素的影响。Sridhar认为,随着英语的全球化,英语和本土语言相互影响催生了英语的本土化趋势[4]。例如,非洲英语、印度英语、巴基斯坦英语等不同的变体,因此语言亚迁移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的深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视角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基于加工理论的迁移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热点,语言迁移的研究领域被大大地拓宽了。但是在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时,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解决,如:加强对学习者非语言行为中迁移行为的研究,关注反向迁移的可变性,区别学习迁移和交际迁移等。
首先,外语教学应正确认识母语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语际差异。语言迁移的核心问题是学习者母语对二语习得过程产生的影响。由于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母语干扰。作为外语教师应当提高在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减少母语迁移的负迁移。其次,开展“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教学,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输出。传统的课堂以输入为中心、语言输出的缺乏导致学生语言能力欠缺,习得过程无法得到强化,同时也无法进行有效反馈。“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强调学习过程中输出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更大,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简而言之,研究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需注意到二语习得理论毕竟是在二语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理论。而在中国,英语学习其实是在一个外语环境中进行,环境方面的因素差异会导致二语习得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和指导外语环境下的中国英语教学,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习得研究时还需进一步考虑环境因素的差别并就此做出相应的修改,不能全盘照搬。
[1]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2]Corder S P.Language-learner language[C]// Un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ssues and Approaches.Mass:Newbury House,1978.
[3]Faerch C, Kasper G..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transfer[J].Applied Linguistics,1987(8/2):111-136.
[4]Sridhar K K,Sridhar S N.Bridging the paradigm gap: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indigenized varieties of English[C]// B.B.Kachru.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onois Press,1992:91-107.
[5]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