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评价意义与语篇连贯

时间:2024-09-03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主要是由语气、情态系统等语法资源实现。马丁等学者在语言的人际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评价理论。该理论对评价意义进行了系统化分类并详尽阐述表达评价意义的语言资源,凸显评价在人际意义系统中的地位和语篇的互动本质。评价理论突破语法范畴,聚焦评价意义实现的词汇层,拓展和丰富了人际功能实现的语言资源,构建词汇到语法体现评价意义的连续体。而且他们根据人际意义的特征指出语篇中评价意义的分布同样呈现一定的韵律模式。虽然评价理论以语篇作为分析单位,并用于分析语篇中的评价手段,以此来揭示语篇中的评价基调和作者的评价风格,但未探讨评价意义及其韵律模式对展开、构建和组织整个语篇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评价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评价的本质属性、语篇中的评价手段。在应用方面主要是运用评价理论进行语篇分析,涉及新闻、文学、法律、书评等语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评价与语篇连贯的关系。程微[1]借用马丁的态度韵律结构,揭示具体语篇中态度韵的运作方式即波浪韵、发散韵和梯度韵,这些韵律结构共同流动于语篇之中,使语篇成为连贯的整体。张大群[2]阐述了评价组篇功能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评价作为语篇的特定部分参与组篇,即评价在语篇宏观结构上所发挥的作用,二是评价渗透于整个语篇参与组篇,而后者有待深入和全面地研究。

一、评价概念的界定

评价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从哲学角度看,评价是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是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观念中建构价值世界[3]。人们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揭示价值关系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语言学家认为评价是用以协商语篇中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的来源和联盟读者的方式。语言评价的研究凸显语篇协商关系的互动本质。评价理论将评价看作是有关作者对语篇材料和读者所采取的姿态,以表明作者主体的存在;有关作者或说话者同意和不同意、喜欢和讨厌、赞同和批评、以及如何定位读者的阅读立场;有关通过语篇构建群体共享的情感和价值观;有关分享情感、品味和评价标准的语言机制;有关作者或说话者如何识解自己特定的身份,如何联盟和疏远实际或潜在受众的方式,以及有关如何为语篇构建理想的受众[4]。由此可见,评价是一种语篇修辞策略,是语篇作者选择语言资源来表达对人、事物和事件的评判,表明自己的价值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建立与读者的关系。

二、评价意义的特点

(一)韵律性

评价资源的选择在语篇中呈现一定的韵律性特征,如音乐的旋律一样,或加强,或减弱。评价选择之间相互共鸣,其韵律模式构建了评价者的姿态或声音,这种姿态或声音界定了围绕共享价值观所建立的群体。评价理论从小句层面提出评价意义的三种韵律结构,即支配型、加强型和渗透型。然而评价是位于语篇语义层,不局限于小句内部。评价出现在整个小句、段落甚至遍及整个语篇之中,由语法、词汇、语音等多种语言资源累积而实现。评价的韵律性具有着色的功能(colouring),即评价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致的评价基调和价值取向。

(二)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人的情感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资源以情感为核心,判断和鉴赏是制度化的情感。情感评价以情感反应为尺度,鉴赏和判断以审美和道德标准为评价尺度。语篇中情感表达的作用是从情感的角度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从情感上建立与读者的关系。例如积极的情感往往包含肯定的评价。鉴赏和判断的评价标准有主观和客观,理性和非理性因素。鉴赏范畴的三个变量,反应、构成和价值分别对应心理过程的情感、感知和认知,因而事物鉴赏涉及从主观印象到客观价值认识的过程。在评价活动中,情感犹若一部振荡器,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动力的功能[3]。具体来说,情感影响评价的取向和程度。价值判断既包括不依赖于判断者的客观内容,同时也包括评价主体的需要和信念,受到主体情感、意志、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而评价具有主观性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客观性。

(三)主体间性

评价不只是作者纯粹表达个人的观点、态度和价值立场。而是协商与读者的关系,即联盟读者并与读者对话,构建共有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主体间性体现在语篇的对话性,即语篇的多声。语言使用并不是个人行为的和自我表达,而是一种互动行为,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选择评价资源表明自己的价值立场,影响读者并争取与其联盟,建立某种一致关系。但这种联盟和一致关系并不一定是观点一致,作者通过承认多样化的价值观,容忍不同的观点或潜在的意见,联盟读者承认不同观点的存在是完全正常合理的。这样作者将自己的声音置于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同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进行协商,围绕价值观建立、维持、加强或改变关系。实际上,对话协商就是求同存异的的过程。马丁和怀特[4]提出评价的实例化渐进体,揭示语言使用的稳定与变化的关系。评价系统是协商主体间关系的意义潜势,位于渐进体的一端,然后依次为基调、姿态和评价实例,读者反应则位于渐进体的另一端。语篇提供几种可能潜在的意义,而语篇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解读。读者反应是根据读者主体的阅读立场,具有主体和文化的差异性。读者可接受语篇中作者自然化的态度和立场,也可采取抵制和策略式的阅读方式,因而同一语篇和话语具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四)层次性

评价的对象涉及客观世界和话语内容,因而涉及不同的层面和评价范围。亨特森和汤普森[5]把语篇中的评价分为对实体的评价和对命题的评价。对实体的评价是自动层,命题评价是互动层。态度系统主要是针对实体的评价,通过词汇来实现。命题评价涉及命题的认识和肯定程度,通过语法来实现,如情态。海兰[6]提出元话语,以区分基本话语。元话语不增加命题内容,但帮助和引导读者组织、解释和评价命题信息。评价词汇和态度元话语都表达态度,但态度元话语为整个命题提供评价框架,因而属于互动层。评价还可分为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例如情态附加语中,语气附加语如usually,always,never等常与限定动词相邻,而评论附加语如 fortunately,clearly,surprisingly等表达对整个命题的态度,因而常出现在句首。不同层次的评价无主次之分,相互结合构建语篇和评价意义。

三、评价意义与概念意义、谋篇意义的关系

语篇的概念意义表征现实世界,由及物性系统实现,体现为各种过程类别,其中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过程的小句都可直接或间接表达评价意义。词汇语义具有多维性。有的词汇的概念意义本身表达评价意义,如肯定评价:delighted,confident,healthy,gifted,honest,否定评价:gloomy,anxious,tedious,nasty,timid。有些词汇的评价意义与内涵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和搭配意义有关,如statesman具有忠诚的内涵意义,而politician含有欺骗的意义。语篇中词汇评价意义的形成与解读具有语境动态性,涉及语用、文化、认知语境。

语篇的谋篇意义由主位结构体现。在功能语法中,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当说话者将评价作为信息的出发点时,主位就具有了评价功能。马丁[7]拓展小句主位,提出超主位、超新信息和宏观主位。超主位和宏观主位往往都涉及评价。超主位对整个段落起着统领的评价作用,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段落主题句,能预测语篇的下文。超新信息则位于句末,也是评价的处所。评价在超主位中呈现,在段落中得到解释,在超新信息中得到浓缩,并将语篇带到一个新的起点,这样就形成三明治式的语篇结构。宏观主位在语篇中预测超主位,统领若干段落甚至整个语篇,如语篇的标题。主位形成突显的信息峰,信息峰相连将文本组成有规律有层级的信息流,这样语篇有节奏地向前推进,从而形成语篇格律。

四、评价与语境

评价意义有显性的和隐性之分,因而我们不仅要关注显性的评价标识,如评价性词汇,而且更要识别隐性评价手段和结构,推导和解读其隐性评价意义。语篇评价意义的形成具有动态性和主观性,是词汇和语法、语言因素和语言外语境因素互动的结果。价值判断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可能对同一话语或语篇产生不同的评价。评价意义的构建是语用、文化和认知语境的共同作用促成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语境包括语域和语类。语域包括三个变量: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评价是对人的活动、行为以及对事物的态度,不同的话语范围有不同的评价选择。话语基调是指语篇参与者的地位与角色关系,涉及两个变量,权势和团结。权势对评价的影响是谁可以表达情感、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表达情感的强度以及表达的直接或间接方式。团结,即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对评价的影响是人们之间关系越熟悉,相互之间越能分享更多的情感。话语方式是指交流的渠道。评价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分布不同,同时评价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方式实现,如音乐、动作、图片。马丁[8]指出在多模态语篇中,图片置于主位位置,等同于人际主位,激发评价意义,并主导随后出现的文本的价值取向,因而图片具有与文字共同产生态度意义的功能。在语域之上还有语类。语类是分阶段实现的有目标取向的社会过程[7]。语类的社会性在于人们按照语类参与不同情景中的交际活动,目标取向是因为人们使用语类完成活动,分阶段是指人们通常有步骤地实现交际目的。因此,语类体现为一致的意义模式和结构潜势,这种意义模式可以预测和识别交际活动的展开和发展。不同的语类选择不同的评价资源实现目的。如故事语类,其社交目的是通过讲述事件向听者做出解释,并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而法律语篇,很少运用评价语言,构建无情客观的姿态,形成单一而清晰的声音,这与树立法律权威性的目标相一致。

五、评价与语篇连贯

张德禄、刘汝山[9]在探讨语篇衔接与连贯时,提出了人际意义衔接,并就人际意义在衔接上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人际意义的衔接功能一直被忽视,但它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们认为,衔接关系不应该局限于概念意义,而应扩展到人际意义,因为谋篇意义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同时组织成连贯的语篇。他们指出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和情态系统都具有衔接功能。汤普森等[10]提出评价连贯,并结合评论附加语探讨这一现象。他们认为评价连贯和概念连贯互为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理解语篇的连贯。从意义角度讲,连贯的语篇是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形成的统一整体。作者和言语交际者通过语言描述现实世界,同时也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事件的态度。连贯的语篇是概念意义和评价意义在语篇机制的作用下共同形成的有机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同时体现这两种意义的连贯。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在实现语篇连贯方面有共性,但人际意义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自身具有的衔接机制。体现评价意义的各种语言成分和结构之间形成一定的衔接机制,这些衔接机制与语境的一致性促成语篇连贯。评价意义语篇连贯性的形成是内部衔接机制和外部语境因素的统一。评价意义的累积性和韵律性特征贯穿在语篇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提供可能。因此,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连贯功能的研究,即微观上从评价词汇衔接入手探讨语篇连贯机制,宏观上从语篇结构探讨评价的组篇作用。

评价系统侧重研究态度性词汇,这些词汇直接表达态度意义,是显性的。然而我们不可忽视间接隐性表达评价意义的策略。语篇中的显性和隐性的评价手段相互作用,在宏观和微观上构建一致的评价意义,共同形成语篇的评价主题,这种一致性使评价手段成为衔接纽带。语篇评价意义是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累积以及互动形成的。同样语篇连贯也是是显性和隐性评价资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应不局限于显性的态度性词汇,应充分挖掘语篇中隐性评价手段,结合两者综合考察和分析评价的语篇连贯功能。概念意义直接表达态度,同时也引发评价意义,如隐喻、非核心词汇、连接词、语法结构等。语篇连贯是一个语义整体。评价意义之间形成评价语义连贯关系,这种关系在语篇表层主要由词汇语法体现,在语篇深层体现相互关联的评价语义网络。

六、结语

评价以态度为核心,表达对人、事物和观点的态度。语篇是概念主题和评价主题相结合的整体,两者如硬币的两面,体现不同的视角。我们在表征经验世界的同时也表达情感态度。语篇意义的建构需要透过语篇语言形式解读蕴含其中的价值判断。评价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作者如何运用评价资源将自己的态度与价值立场融入语篇之中,而且可以看到作者如何与读者协商关系,从而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评价有助于推进语篇发展,构建评价语义连贯。评价语篇连贯功能和组篇机制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语篇连贯理论的的研究。在外语教学方面,学生了解语篇的评价意义和语篇连贯的构建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助于全面掌握词汇、语法的意义和功能。

[1]程微.从态度韵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外语教学,2007(6):24-28.

[2]张大群.评价的组篇功能研究:历史与现状[J].外语教学,2010(2):1-5.

[3]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1-175.

[4]Martin,J.R.& P.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1-164.

[5]Thompson,G.& Hunston,S.Evaluation:An Introduction[A].In Hunston,S &Thompson,G.Evaluation in Text[C].Oxford:OUP,2000:1-27

[6]Hyland,K.Meta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2005.

[7]Martin,J.R.& David,R.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7-186.

[8]Martin,J.R.Discourse Semantics[C].Shanghai: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10:302.

[9]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4.

[10]Thompson,G.& Zhou,J.L.Evalu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Text:The Structuring Role of Evaluative Disjuncts[A].In Hunston,S.&Thompson,G.(eds.) Evaluation in Text[C].Oxford:OUP,2000:121-1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