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媒消费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探究

时间:2024-09-03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当前传媒消费开始成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消费形态。概括地讲,传媒消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们在电子媒介得到普及之后逐渐成为传媒产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在消费传媒产品时,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传媒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影响,这就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带有消费主义倾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1]。对于新鲜事物,青年大学生是非常乐意尝试的,而且也很容易接受它们。所以,在面对传媒消费时,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游戏、影视剧等消费传媒产品通常会负载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意义,大学生在消费这些产品时势必会受这些文化价值的影响,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其主导价值体系的偏差,这就给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传媒消费对高校学生教育的影响

(一)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个性诉求,他们在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能够彰显其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渴望能够借助于某一特定标签使“我”的存在得到证明。在大学校园这个年轻人的聚集地,大学生希望能够在同类群体里以个性化的方式存在,所以他们不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在寻求个性标签方面,传媒消费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借助于其所特有的信息传播技术,传媒能够将成功、激情、喜悦、浪漫等大学生所渴望的理想化的情境营造出来,在这些情境下进行产品的宣传与介绍,就会很容易的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就会调动起大学生消费的欲望。大学生在消费这些产品时,更关心的是他们在情境里能被赋予的身份意义。所以,在他们看来拥有了产品就如同获得了情境所赋予产品的个性身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要求通过传媒消费活动可以得到暂时的满足。

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大众传媒逐渐成为厂家推销产品的阵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宣传社会主导价值的功能。为充分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众传媒将注意力放在了产品包装方面。因此,大学生个性方面的诉求也体现于大众传媒产品的包装上,在通过产品的消费来获取其所负载的个性身份时,他们所追求的个性也就成了“类”的标签个性,即“伪”个性[2]。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因其对伪个性的追随而逐渐丧失,其创造能力也会慢慢减退。逐渐的,消费奢侈品与消费品牌就成了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在评判自我和个人的价值时他们会将是否具备消费能够彰显个性身份意义的商品的能力作标准,而忽视对人生价值与个性的追求。

(二)学生集体观念的匮乏

第一,满足个体的自我需要是传媒消费所追求的目标,大学生因长期受传媒消费的影响,其集体观念逐渐被消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与大众传媒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了充分调动人们消费的热情,为了掀起社会消费的浪潮,它不断的向人们传播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文化关注的是个体的需要与利益的满足,特别突出对个体感官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因此,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这些消费活动中,将国家、集体观念抛在一边,转而追求的是个性的彰显和娱乐轻松的感官享受。

第二,传媒消费冲破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让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交织在一起,这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市场中开始出现不同国家的商品,这些商品受传媒消费的推动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商品是产生于文化价值的特定体系之中的,且商品负载着非常浓厚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不同国家、民族的商品在文化价值方面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消费时,不单单只是消费其使用价值,还消费着商品中所蕴含的特定国家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会在这样的消费过程中慢慢的混同、淡化。

二、传媒消费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困惑

(一)闲暇时间的支配困惑

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会因传媒消费的影响而面临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能够频繁地接触传媒消费,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不断增多的闲暇时间与滞后的闲暇支配能力间矛盾突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一年会在学校度过九个月的时光,在这九个月中有三分之一为双休日或法定节假日,共计三个月,这就是说大学生一年会有大概六个月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用来干什么呢?为此,很多人做过专门的调查,得出:在不同的动机的支配下,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会有不同的闲暇行为。据统计,有 68%的学生会为了放松心情可能选择上网下载音乐或看影视剧,有 73%的大学生可能会选择上街购物[3]。在他们看来闲暇仅仅是学习的润滑剂,是为了缓解身体上的疲劳的,因此,他们认为在闲暇时间里需要做的就是停止思考、进行富有激情的活动。可见大众传媒与消费也就成了大学生闲暇活动的首选。此外,在大学教育中未给予学生闲暇教育以足够的重视,这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闲暇技能,使他们过分依赖大众传媒与消费。要想合理支配闲暇时间,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应当具备较高的闲暇技能,且通过这一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现阶段,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忽视了闲暇教育,这就使大学生将购物、电视与网络作为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主要活动。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的缺失

高校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在于,指引大学生自觉地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与人生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从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的实际出发,重视其主体需求。尽管,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处在不断的完善发展过程之中,然而很多教育者根本没有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无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化诉求。长期的理想化的应然引导状态,使得学生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更不用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了。

三、传媒消费影响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策略

(一)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

这里所说的个性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能够和他人相区分的且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行为特征的总和,其不仅涉及到性格、气质、爱好与兴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人的意志、情感、信念、理想等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思维、智能等综合性的内容也涵盖其中。根据心理学与现代教育学的相关研究可知,充分发展的个性能够促进人的创新性、自主性与灵活性的发展与发挥。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的人,往往会有较高的创新性。此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创造性、主体性与能动性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我们应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应摆脱来自外界力量的影响与干扰;应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局限于现状,努力超越自己、他人甚至历史的成就,只有这样真正的个性才会形成。大学生在传媒消费所制造的伪个性的误导下只能和真正的个性越来越远,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应给予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以足够的重视,应指导他们建立起科学的个性认知,帮助他们甄别个性和潮流时尚,让他们准确把握社会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掌握个性的正确表达方式。

(二)提高大学生闲暇时间支配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闲暇时间势必会越来越多。在人类远古时期,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技术,使人们根本没有闲暇;在农耕时代来临之后,人类开始有了10%的闲暇时间;20世纪90年代,人们可以有41%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据预测,到2020 年前后,在飞速发展的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类闲暇时间所占的比重将提高至50%[4]。所以,高校在开展学生教育活动时,应重视对大学生支配闲暇能力的培养。

第一,指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闲暇概念的含义。大学生认为在刻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所得的闲暇应用于防松身心,因此,逛街、上网、看电影就成了他们消磨闲暇时间的首选,未主动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身,忽视了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思考。从本质上讲,在闲暇中能够通过潜在的转变来完善自我。从事学生教育活动的人需要指导大学生改变旧观念,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闲暇时间,准确把握闲暇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闲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在我国,开设闲暇课程或闲暇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院校在这一领域处于空白,但实际上不断增多的闲暇时间与大学生消极闲暇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校应将培养学生的闲暇能力纳入到自己的教育体系中来,引导大学生从个人、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恰当的闲暇行为,且通过闲暇条件的创造来开展闲暇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闲暇技能,努力提高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不断的提升其生活层次,摆脱来自于传媒消费的控制,以期能够对传媒消费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四、结语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借助于快乐、自由的闲暇时间能够拓展想象的空间,当人们处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创造力。而较之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的创造欲望要强得多,在宽松的情境中大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个性化的行为、语言、观念与着装都属于大学生创造欲望的表现。我们应当充分的尊重大学生的这些创造欲望,应鼓励大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情境式的学生教育能够营造出宽松的氛围,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创造欲望,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生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宽松并非放任自流,宽松氛围营造同样离不开学生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指导。

[1]卓健,李红勇,余琳.浅议高校学生教育课现状及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1993,3(3):14-16.

[2]章剑锋,倪建伟.论高校学生教育理想模式的重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7-9.

[3]陈龙彪,黎齐英.试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教育[J].南方论刊,2006,8(16):27-28.

[4]卢庆伟.传媒消费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4(4):16-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