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湖南现代商务职教集团于2009年4月17日由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主管的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现成员 88家,其中流通企业38家。本职教集团成立目的为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职业教育院校为主体、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我省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学院提质,打造供销行业职业教育品牌,提升我省供销行业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形成了以理事会为主的决策层,进一步提高集团的科学决策能力;完善“现代商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为主的组织协调层,全面提高集团的组织协调能力;组建以“就业创业联合会”“实习实训联合会”“课程开发联合会”“培训与技术开发联合会”4个联合会为主的执行层,多渠道提高集团的执行能力。
第一,依托行业资源,以服务行业为目标,健全集团决策、议事与日常运作机制。制订出台《集团决策制度》、《集团项目合作办法》,定期召开集团理事会和集团成员大会,广泛吸纳新成员,积极推动校企和校际合作,完善集团机构。第二,健全集团人才培养机制与多方合作对话的运行机制。健全“现代商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的职能,成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6个专业建设小组,开展涉农类商务人才需求调研,举办论坛研讨制订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指导集团内院校商务人才培养工作,负责校企合作中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项目的实施。成立“就业创业联合会”,指导集团内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牵头学院每季组织一次商务人才供需见面会,每年举办春冬两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定期在集团网站上发布人才供求信息。成立“培训与技术开发联合会”,联合开展现代商务流通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为集团内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近三年集团牵头单位共培训学员2659人次。第三,加强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在商务领域的策划能力建设,健全集团“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运行机制。以湖南祥龙商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农产品流通研究所与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为平台,开展我省现代流通与服务产业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的研究;开展商务领域内的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活动,重点推广集团内成员取得的商务领域内的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面向社会联合开展商务策划与咨询服务;联合开展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职业、产品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组织相关标准的培训与推广。
探索并成立集团成员参与的股份制公司,参股行业湖南供销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与集团企业联合成立湘茶学院,并积极推进麓谷科技学院的股份制建设,联合办学和办企业实行成本分摊,利用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集团内院校组建基于行业的校内非法人实体的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探索校企共同投入建设基于流动工作站的教师和企业技师空间,实施供销行业企业员工素质培训,扩大集团“依商惠农、农商互惠”的社会影响。
职教集团涉及到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等方面,要调动各方积极性、积聚多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必须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各方积极性。目前教育主管部门注重职教集团的成立、每年数据统计和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但在集团运作和保障体制机制上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出台对学校和企业参与集团责、权、利相一致的政策,缺乏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评估激励机制,集团的运作基本上是校企之间的行为[1]。近几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开展了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各部委强农惠农政策层出不穷,但未能惠及到职教集团,而集团在办学过程中经费紧张,向企业筹措到的经费有限,财政专项拨款不多,牵头院校很难充分利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集团建设工作开展较难。
目前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比较规范、明晰、有力的组建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数职教集团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组织,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约束性不强,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还很有限,院校之间的合作更难于校企之间的合作。院校办学受到学时、学期限制,而且还有很多必修课程及相应固定的考核,集团内学校学分互认难度大;在定岗定编财政拨款的人事管理体制下,集团内教师互聘难落实,集团内人才流动难实现;由于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不足,院校之间实训场所很难共享。
职教集团松散型合作模式,使集团成员在人、财、物等方面很难进行融合,工作多限于联谊会、座谈会,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非常困难。由于缺乏政策引导,企业缺乏动力,不少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有的只是挂个名,不参与集团活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2],也是影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成员深度合作的关键问题。目前职教集团内部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学院主动的层面上,企业的深度参与仅限于订单班学生培养,绝大部分合作项目的开展主要依靠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联系而得以进行,并且大部分合作项目的达成是凭私人关系和感情,或是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创业成功后出于回报母校的原因进行,企业主动寻求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项目少之又少。
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职业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功能,又有为企业输送人力资源的功能,企业从职业院校吸收其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资源的使用者,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寄希望于少数有长远发展目光的企业负责人是不可取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的约束,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己经降低为企业领导人的认识。”[3]因此,必须出台发展职教集团的相关政策,一是要明确职教集团的法律地位,在注册登记、经营管理等方面有法可依,集团成员自主根据自己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发挥最大效益,使集团内成员从无利益关系转为相互依赖、利益一致的关系,并由现在以学校为主体的职教集团逐步转变为以产业、行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二是要明确办集团的目的、性质和运行机制,明确牵头单位职、权、利,促进各成员围绕职教集团办学的责任和义务,有需要成熟了再发展,不片面追求数量,并实现集团办学的评价机制[4]。三是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以政策为推动力促使企业参与职教办学。四是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相配套的倾斜政策,政府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上,比如,集团内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基本工资由政府划拨,参与职教集团的企业成员每年适当减免税收,集团合办教学实体中的生产利润分配和税收上缴要有优惠措施等。
维持职教集团合作凝聚力,是职教集团运营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问题,必须创新共生共赢的动力机制,实现校校合作常态化。一是搭建职业院校的公共平台,政策牵头利用企业资源创办公共的实训平台、实训场所;二是部分课程实现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考试,实现公认课程和学分;三是教学名师实现流通性教学,既实现网上授课,又流通到各学校讲学;四是构建学生成才“立交桥”,包括国内中高职沟通、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升学,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和专题培训等,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动力机制,在校企之间实现三个一体化。一是把学生实习与企业生产融为一体:一方面学校把实训场所建成企业标准生产场所,让实习学生走进生产;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提供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二是实现学院教师与企业员工互聘:把教研室打造成研究场所,实现教师即员工,员工即教师;三是实现学生学业与创业互融:根据农产品流通特点,可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业即创业,在创业中完成学业,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网站,利用寒暑假及周末开展产品营销,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对口联系社区或相应领域从事流通业务。通过校企合作一体化,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瓶颈;满足企业人才和技术服务需求,提高企业效益;促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是维系一个团队的精神纽带。职业教育集团要想避免集而不团,并做大、做强、做优、做久需要重视和加强集团文化建设。集团文化是建立在职教集团所属各类成员单位个性文化基础之上的共性文化,具有战略性、主导性、整合性和包容性。集团文化能为各成员单位的文化建设提供指导,规范和发展的空间,对内能规范职教集团所属成员单位和所有教职员工的行为;对外能展示职教集团的竞争力和整体形象。职教集团的文化建设一般由集团理事长单位组织领导和推进,但不能等同于理事长单位的文化建设,也有别于各独立法人成员单位的文化建设。“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在生产与生产力发展、技术与技术进步过程中不断升华而形成的职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念。”应在人文精神与专业技能教育统筹兼顾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上使学生同时获得“精神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在学生身上实现自身“文化与技能的和谐”,成为职教集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5,6]。
[1]兰小云.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48-52.
[2]周栋良.关于湖南省职教集团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2(33):89-93.
[3]黄俊斌.政校企一体化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179.
[4]赵昕.职教集团发展的制度困境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3(1):12-14.
[5]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于勇.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现状问题对策[D].湖南大学,2010:59-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