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高校公民素质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时间:2024-09-03

康雁冰,何羽

(贺州学院学工处,广西贺州,542899)

党的十七大报告同时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内涵

公民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容在学界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一是认为“公民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公民素质水平为根本宗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智、体、美、劳诸育同时并举,促进全体受教育者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二是认为公民素质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公民崇尚法治,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及相互尊重与宽容,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兼顾。综合以上,笔者认为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旨在通过高等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能正确履行权利和义务、具备理性参与社会生活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品德和能力的社会公民,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日益丰富,简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两个方面。

(一)公民意识

1.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一定社会主体对法治的思想、观点、心态和对由法治所形成的一种良好社会状态所追求的理念的总称[2]。法治意识是社会公民自觉守法、护法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动力,依法行政的意识支撑。法治意识的养成是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

2. 权责意识

权责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和公民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基本保障,社会公民只有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自身权益,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权责意识作为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理性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前提。

3. 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意识。公德意识反映社会公民的道德认知程度和道德素质,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维护公共秩序,提高人们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道义感和责任感,直接体现社会公民的公德行为和社会风气。

(二)公民能力

1. 公共理性

公共理性指各政治主体以公正的理念,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政治社会这样一个持久的合作体系之中,对公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正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的能力[3]。公共理性倡导公民的自律理性和合作理性,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法治和社会规则的框架内进行合理的利益诉求和权力维护,体现社会公民的宽容、合作、自律等素质和公民的理性能力、道德能力。

2.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4]。公民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既是衡量社会民主和政治文明程度的体现,又是公民保障和实现自身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有利于社会朝着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公民有序进行维权参政和参与公共社会事务管理。

3. 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指的是社会公民之间的一种合理、平衡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追求与人们行为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也是公民理性的体现。社会正义不仅关系到法制秩序,也关系到分配正义,涉及到个人道德、集体道德和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府组织行政的正当性等社会秩序,与社会公民素质密切相关。

二、高校公民素质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群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可见,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单位和家庭,也就是社会公民。

(一)加强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

1. 公民素质教育是“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重要基础

公民素质教育目的和“两型社会”建设其本质是一致的。公民素质教育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导向的社会公民。“两型社会”建设则是在世界资源和环境问题和人类行为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方式。两者的内在要求和目标都是立足于社会公民素质,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发展,真正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

公民素质教育目的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自然、社会环境,使工业时代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和市场经济社会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和扭转,从根本上拯救人类自身,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即人在大自然中的道德地位。只有社会公民能够自觉理性地调控自己的社会道德行为,才能友善地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才能走向和谐,从而促进两型社会的真正实现。

2. 公民素质教育是“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重要内容

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对影响自然、社会发展的重大活动进行科学决策,需要社会公民具备与之匹配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需要不断提高社会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行为。这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有二:其一,建设两型社会的一切行为应严格限制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之内,人类活动与社会要求相协调。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而是科学合理利用,理性控制。其二,建设两型社会必须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再生产能力相协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使人类与自然、社会能够和谐相处。

公民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公民理性参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素质和能力,就是要使社会公民的活动与社会要求协调统一,全社会公民能够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对自身不合时宜的思想和不恰当行为自觉进行反省,理性控制自身社会行为,并努力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使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互协调,共同促进。

3. 公民素质教育是“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重要任务

从古至今,人类活动的目标一直是如何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最大化地满足自身的需求。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和生存。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培育良好的公民素质自然而然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重要任务。

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生态体系能否得到真正保护,环境能否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人类自身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公民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只有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共利益,更加发自内心地关注自身权益,遵守社会公德,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兼顾各方之间的利益。

(二)“两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协调发展的关系

1. “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明确了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

“两型社会”重视人口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和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单项发展,而是人类价值、人口道德素质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精神和行为的现代公民,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改掉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存在的盲目攀比和随意污染环境的陋习,使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确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指明了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方向

为了满足和适应“两型社会” 建设的现实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必须具备建构“两型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掌握构建“两型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过硬本领,“要把‘两型社会’的思想贯穿于高校整个学习生活中,使自己真正拥有构建‘两型社会’的知识和才能”[5]。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两型社会”的道德认识、培养大学生“两型社会”建设的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两型社会”建设的道德意志、践行“两型社会”道德行为。“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指明了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原则、方法和教育途径。

3. “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充实了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两型社会”建设思想是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其本质和核心内容就是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发展。大学生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者,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实现者,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无疑成为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在关注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同时,助推两型社会的建设的构想早日成为现实。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两型社会”的公民和公民力图构造的“两型社会”密不可分、共存共生,没有两型社会的公民素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两型社会”,同理,两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促进了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公民素质的养成提供了培育、发展的土壤环境,促进了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和行为调控,以此为基础才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平、正义、仁爱、宽容、和谐之心才能真正植入社会公民的思想,两型社会也才能真正实现。

[1]吴文侃.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吴高庆.论法治意识与法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2):65-67.

[3]冯留建.公共理性在公民教育中得作用论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4):89-90.

[4]王浦劬.政治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刘大方.两型社会建设视野下得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南华大学,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