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主要教育方式。教育者对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中的言语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礼,使被教育者内心受到感化、心灵产生认知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学生们入校后需要从亲属和教育者身上获得爱的需求,我们可以直观地将其理解为“情感需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全、积极、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新时期的高校思政工作应从情感出发,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年制学生与五年制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五年制学生进校时为初中毕业,年纪较小,适应性较差,思想和心理对外界的依赖度较高,生活独立性差;三年制学生进校时为高中毕业,符合正常高校大学生就读的年龄,思想较成熟,生活独立性较好,但三年制学生习惯了从小学到高中时沿袭的一班一主任制。进入大学后,三年制学生对辅导员管理1:200的比例存在不适应,渴望老师对自我的关注和认可,由此心理对外界的依赖度也较高。不同点在于三年制学生较五年制学生而言思维发育更成熟,言行举止较稳重,对集体荣誉感的感知度和重视度更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更强。
1.三年制学生对外界的刺激感知度高
三年制学生的定向思维体系已初步形成。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对外界产生的刺激较敏感。与此同时,三年制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心理和身体还尚未发育完成,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内心波动大,情绪起伏变化快,思想产生反复,使价值观产生偏离。
2.三年制学生对外界的情感需求增大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配比为1:200,学生基数大。进入高校后第一年学校实行一班一导师与辅导员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但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多为专业导航,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落在辅导员身上,这使得学生对辅导员的情感需求期望值逐渐增大。以我院学前教育系2010级学生为例,辅导员与学生管理配比为1:216,平均一个班有45名以上的学生。因此,部分学生入校后对生活和校园环境产生一定的不适应,加之人际交往及学业压力增大,学生相互摩擦产生矛盾,使三年制学生心理发生变化。他们迫切渴望获得到父母、朋友及辅导员的认可,相应的情感需求增大,依赖心理增强,希望消除内心的不平衡感,化解各类矛盾,使人生目标得以走上正轨。
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在于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得到的收效也大相径庭。高校情感教育要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内到课外,只要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就需要情感教育[2]。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教育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满足学生心灵的情感需求成为当前思政工作的必要前提。思政工作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经验,从小事着眼,以情感人,利用情感教育,打开学生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方式多样:如一对一面对面谈心、利用网络(飞信、q群、微博、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均为情感教育。
2.情感教育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产生激励作用
三年制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大部分学生受到外界压力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面对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时,三年制度学生的意志力容易动摇。如果思政工作者此时能及时从情感教育着手,帮助学生提高抗压、受挫能力,培养学生不断消除、化解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自我激励机制,肯定学生某方面的表现,放大优点,弱化缺点,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使学生的自信心、抗压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实现自我肯定,激发学习、工作热情及潜能。
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作风严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操守、专业素质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以丰富、充实,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提高自身综合水平。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放低自身姿态,切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独断专权。既能在专业上对其有所指导,又能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益友。二者建立诚信、平等的沟通平台,与学生的真情实感产生共鸣,做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育人于无形的艺术,而艺术的核心在于“动情”,即感染力。如果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跟学生说教,拿出学生手册,把违反的校规校纪告知学生本人,那么结果是思政工作被简单化、学生主观意愿抵触、工作很难收到成效。与其说教,不如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他们的思维方式解读事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权衡利弊,分析因果得失,感化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和谐的交流环境,学生自然而然能顺着教育者的谈话思路,进入到预想的环境中去,主动参与,积极回答,做到心与心的沟通,收效自然与众不同。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笔者将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性格外向急躁型。此类学生性格为人处事较大方,个性张扬,教育者在做思政工作时一定要先褒后贬,先肯定其在班级发挥的作用和个人优势,再直截了当进入正题。对此类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一般配合度高,对教育者的信任度也随着谈话的深入和时间推移逐渐增强;二是性格内向型。此类学生一般较文静,对外界的刺激较敏感,遇到教师容易紧张,教育比较容易陷入僵局。通常谈话有问有答,不问不答。由于教育对象比较被动,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教育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预先铺垫,问题需婉转,不能直接,否则学生容易过分感知刺激,造成内心焦虑,反而很难进入预先设计的教育环境中;三是不温不火慢热型。此类学生日常与熟人相处时放得开,可是与教育者面对面,就显得比较拘束甚至无所适从。但一旦教育的过程中有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往往能使其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故面对此类学生,因事先了解该生学习、生活背景,避开敏感问题,使其先对教育者产生信任,而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进入教育环境。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毕竟是孩子,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有较大的差异,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软硬兼施,就事论事,充分发挥工作的艺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有耐心,注意对其的引导,该批评的要批评,但工作不能硬邦邦,应该“打一棍子给一甜枣”。 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又能感受到教育者的良苦用心,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走出情绪的低谷。
情感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工作的艺术。情感是人格、道德、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构成因素,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心态、人际关系乃至一生的幸福与快乐[3]。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这门学问。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也正是有了前人的脚印,后人才能获得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开辟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1]亚伯拉罕·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6.
[2]洪明.高校情感教育与“人本”教育的理论探究[J].湖湘论坛,2005(6):68-69.
[3]万文芳.浅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技巧[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5-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