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高校“人本集体主义”的建构

时间:2024-09-03

(山东万杰医学院,山东淄博,255213)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价值多元化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对传统的社会伦理文化和道德导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次进行了概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当前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使大学生对传统的集体主义原则开始表现出质疑、困惑甚至批判的状态。因此,高校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重构大学生集体主义素质培养的“价值坐标”[2]。

一、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现状

“文化大革命”使得社会道德文化和信仰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缺失,迫切需要重塑;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综合素质培养表面化现象严重,说教式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忽视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家庭普遍属于独生子女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处于一种唯我独尊的成长和教育环境,难以形成合作意识。因此,受到以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教育环境、教育政策的合力影响,大学生的利益观普遍出现了一种极端性、自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严重影响到高等学校的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和培养。

其价值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价值主体

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认识到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奋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示自我、改变命运、取得成功[3]。但相对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学习工作的主动性,目标和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同时,“先个人后集体、利己主义”在高校中呈现一种普遍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出现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先考虑个体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缺乏集体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相对淡薄。

(二)价值取向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良莠不齐的信息。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双向选择”“多次选择”已司空见惯,从国企、党政机关的“公务员热”到个体创业、个人工作室的发展都受到大学生的拥护。有钱有权者的不公平待遇影响着大学生对价值尤其是集体主义至上的怀疑,拜金主义者众多,自由主义也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诱惑力,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对多元价值的追求。

(三)价值追求面对现实

近年来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报名非常踊跃,很多大学生在服务期满后直接露在了当地,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大学生任村官的报道也见诸报端。大学生就业应聘时直接谈判工资薪酬待遇问题的非常普遍,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在多元价值之中权衡轻重的理性对待。

二、传统集体主义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困境

大部分大学生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个体价值导向和现实状况下,单纯的靠说教式、口号式集体主义教育是无法使大学生信服的,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英雄榜样式”案例教育,在大学生丰富的信息知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追求公平、民主、自由、平等的当代大学生,对于教条式的集体主义约束呈现出反叛的不屑一顾。

三、个人主义、新集体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启示

个人主义并不是单纯片面的“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并不等于极端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来自于西方伦理学说。学术界对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论述,概括起来就是以个体利益为目的,集体利益为手段,包含下列内容:重视个人自由,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崇尚个人竞争,重视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力;国家和政府的本质就是要尊重个人自由、平等权力,保护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6]。

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与个人二者基本上建立了一种双向、自由、平等选择的关系。个体不需要固定服务于某一个集体,可以根据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从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角度重新选择服务对象。集体同样也可以根据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集体的个人。个体与集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下,学术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集体主义观点,即“新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为最终目的,个体利益是实现集体利益的手段。集体应该保障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包含了功利与奉献的统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四、高校人本集体主义

虽然新集体主义相对于传统集体主义来说有所进步,认识到个体利益的重要性,但是仍旧强调集体利益为最终目的,个体利益是实现手段。在国家层面上,这种新集体主义对于形成高度凝聚力、社会向心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公民应该在保证个人利益的同时,关注集体利益,关注国家利益,在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以大局为重,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然而,在高校中,学生相对生活圈较单纯,面对的复杂局面较少,对社会的认识局限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来源上,缺乏对现实的正确分析。如果仍旧单纯的要求学生以学校或者班级集体利益为最终目的,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难以完全解释学生对现实不公平现象的困惑,影响价值观的正确养成。

因此我们提出人本集体主义的概念。即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互为目的和手段,权益对等,并侧重以人为本,首先尊重个体利益。

人本集体主义与新集体主义的区别就在于: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目的和手段。个体维护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做出个人的努力,集体(高校)有了更好的发展和社会良好声誉和地位,个体(学生和教职员工)就可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认可度;同样,集体(高校)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个体(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就业机会大大增强,最大化实现个体(学生)的根本利益,即成人成才。个体(教职员工)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满意的薪酬福利待遇,有良好的个体发展空间,个体利益得到实现。下面就高校人本集体主义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具体阐述高校人本集体主义的内涵,应该从教职员工个体与学生个体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

(一)群体(学校)与个体(教师员工)之间的利益辩证关系

群体首先保证个体正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群体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群体内部成员的“个人价值”及家庭幸福的最大化实现;群体实施人性化管理,尊重人、关爱人、保护人(权益),制度设计体现人性关怀,体现公平、正义;群体尊重人的正当的物质利益及实现,让员工能够伴随学校发展受益,同学校(群体)共同富裕,并坚持以民富为本。

个体则应坚持“以校为家”:明确学校的存在是每一个员工家庭存在的职业依托、利益之源,从而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秉持“群体优先原则”;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矛盾)时,应有大局意识,能够自觉维护群体利益,优先考虑群体利益,让步群体利益,个人应为群体积极工作,艰苦奋斗。

(二)群体(学校、班级)与个体(学生)之间的利益辩证关系

学校(班级集体)首先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大学生对自由、平等、民主、个性张扬的追求,尊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现实。通过实施优教,追求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即学生自我的成人成才;实施人性化管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个人正当权利,学校管理制度及各项大学生活动的实施和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性关怀,体现公平、正义;以优质的服务铺垫教育教学平台,让学生生活满意;群体倡导大学生追求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高境界的道德标准。

学生个体应秉持“以校(班级群体)为家”的思想,常怀校在心中。个人在校所获得知识和技能不仅个人终生受益,而且也是个人和家庭将来幸福的依托。人人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坚持“群体优先”原则。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学校、班级)利益发生矛盾时,学生应有大局意识,能够自觉维护群体利益,让步于群体利益。

[1]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93054.htm?fr=aladdin.

[2]马嘉友.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新集体主义教育[J].职业时空,2008(11):138.

[3]沈丽巍.试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新集体主义”价值观[J].黑龙江史志,2009(9):138-13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5]熊光清.试论我国新集体主义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5(3):13-15.

[6]贺东建.论我国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建构[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9):68-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