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时间:2024-09-03

鲍时好,刘 艺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鲍时好,刘 艺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性、人本性、职业性和特色性原则,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着手加强。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大学是通过什么培养人的呢?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化。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引导人、武装人、鼓舞人、塑造人,亦即培育人。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1]。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能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普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此,笔者拟就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作以下几点分析。

一、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不少高职院校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在于学生技能的高低,而认为文化建设只是一种务虚工作,很少系统研究文化建设问题,在办学理念、校园建设、制度设计、师生行为引导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第二,在高职院校文化的定位上出现偏差,缺乏高职特色。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职业教育的特征不明显,教师的教学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很像本科院校的压缩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未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个性特征,存在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职业特点缺乏融通等问题。

第三,对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把握不准确,偏重于物质文化建设。部分学校领导往往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大,例如比较重视盖大楼、建实训基地、建体育馆、设置景点等,而对校园精神、师生的理想信念、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关心得不够。

第四,高职院校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舆论氛围与学术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熏陶与浸润,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大学育人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校园的地理位置、楼堂馆所、园林绿化等自然人文环境;“软环境”指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报、校刊等学术和舆论氛围。由于高职院校大都建校历史较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不仅育人硬环境相对薄弱,更主要的是育人软环境不足。

二、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视大学文化本身为一个复杂的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多个要素结合而成的整体系统,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性原则要求从总体上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形成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关键,以行为文化为动力,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保障的多位一体的文化建设体系。

第二,人本性原则。人是大学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大学文化的归宿点。大学文化首先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尊严、自由、幸福,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贯彻人本性原则要求大学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努力构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化氛围。

第三,职业性原则。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需要充分彰显的特点。高职院校应该经常组织有职业性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职业道德等文化价值观融进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对高职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情操,也使他们得到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岗位。

第四,特色性原则。由于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学科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每所大学文化都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等无不展示出了自身的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区域和行业特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准确定位好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般来说,大学文化是指大学人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学校环境、规章制度、师生行为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要素的统一体。所以笔者从大学文化的四要素出发,就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精神文化路径

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属于最高层面的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师生价值观、生活信念等,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的信仰、意志、情感及行为。

1.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彰显精神文化的高职教育特色。应当借鉴和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服务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核心理念中去,进一步提炼出富含哲理、意蕴深远、与职业相关的励志铭,把学校办学理念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企业所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2.积极开展体现学校精神风貌的文体活动。精心组织庆典日、节假日等常规性活动;重点办好科技节、文化节、体育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知识讲座;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助学金颁发、表彰大会等活动变成学校的传统经典文化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3.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美国学者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能够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机会多开设一些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选修课。

(二)物质文化路径

物质文化在学校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处于最浅层的文化,主要指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等,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

1.塑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国古代先贤们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要从实用、审美、个性的角度出发,坚持整体性、特色性、效益性、时代性原则,以大方、宁静、整洁、典雅作为切入点,搞好校园建设和园林绿化,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2.建设完备的教学文化设施。要完善、维护好多媒体教学和实训设备,充实图书馆电子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建设好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食堂等基本设施,保证师生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好各种田径场、篮球场、体育馆、大会堂等文体设施,为师生及各类社团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建设好学校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橱窗、阅报栏等舆论载体,强化大学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3.营造校园环境的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强化校内实习基地、实训场所的企业氛围,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要融进企业文化元素,如在教学楼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和名言,实训场所张贴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宣传栏中展示杰出校友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未来职业的理解,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和提高职业技能。

(三)制度文化路径

在学校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制度文化属于中间层次的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大学制度,能保证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师生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1.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都要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鼓励他们建言献策;进一步健全党委书记信箱、院长信箱、院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建立起畅通无阻的民主监督渠道。

2.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环境管理、生活管理等各项制度,让每一个规章制度成为学校文化模式和理念的载体。制度建设是包括制定制度文本、运行实践、反馈修订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制度体系的统一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取消或修改一些不合时宜的或相互冲突的陈旧制度,形成“宏观控制,微观调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制度机制。

3.注重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强化守纪、守时、敬业、合作等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并实施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实训管理,学生进了实训场所就如同进了企业一般,以企业化的方式严格考核学生,坚决杜绝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否则实训课程不得让其通过。让高职学生提前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方式,为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高强度管理作好充分准备。

(四)行为文化路径

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属于表层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

1.选拔出优秀的高职院校校长。高职院校校长的个人魅力和工作作风对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该校的校长。”[2]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职院校的竞争,也就是校长素质、能力和办学理念的竞争。一个具有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的校长,就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引导着大学文化的良性发展,是推动大学实现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2.重视师德建设,开展教师礼仪教育活动。教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是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身心趋于成熟的青年学生。教师的师德行为、社交行为和语言行为等,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决不可有率性不雅的陋习,如教室吸烟、随地吐痰、讲粗话、抠鼻挖耳等行为,这会使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大受损害,教育效果也大大降低。

3.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活动。坚持集体上早操,对学生上课、晚自习、宿舍卫生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并给予奖励;广泛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活动,把职业礼仪、接人待物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日常教育体系中;深入开展校园之星、自强之星、道德模范的评比;举办寝室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4.

2012-03-12

2011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立项项目

鲍时好(1968-),男,安徽无为人,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