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4-09-03

张 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081)

高校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

张 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081)

师生互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师生互动凸显出的问题主要有:方式简单化、地位失衡化、权利垄断化,偏离了师生互动行为的本质。构建有效而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通过优化师生互动关系、明确师生互动目标、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及改进师生互动的方法、手段等方面来实现。

高校师生;互动;策略;教育

美国未来学专家尼克森在思考厘定师生教学关系时,曾鲜明地指出:“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应不仅能够努力回答问题,而且要能够提出问题。这并不是说教学统统是非指导的、无结构的和无目标的,但课程的实施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寻求满足其特殊兴趣的方法,不断地参与调查、研究和发展等活动;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对话机会,设置多种情境,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犹如探究过程的合作者;学习环境应允许并促进学生对各种假设做出验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新的时代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成为学习的帮助者、学习的设计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权威不再由教师与知识的关系来决定,而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决定,效果好的教育本质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探讨高校师生互动模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对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与分类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作为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发生,一个个体谈不上相互作用。但仅仅有两个以上的个体客观存在,个体之间只是简单的施加与接受、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不能认为彼此之间存在互动。只有当这些共存的个体之间行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互动的存在和发生。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那么,师生互动的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解其内涵?对此,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解释。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主要从师生互动中的师生间关系和师生互动是否具有教育性这两方面来理解和解释师生互动。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是十分可贵的。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在这里,课堂被看作一个微观的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及地位的差异,师生之间行为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教师指向学生的行为其宗旨在于“课堂控制”,控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侧重从师生互动的内容来探讨其内涵。在这一方面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如,Pianta(1992,1995)认为亲密(closeness)、矛盾(conflict)和依赖(dependency)是师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主要方面;Howes等人(1992)则以依恋为基础,强调在师生相互作用中教师敏感性和参与性的重要意义,并从情感安全性、依赖程度和社会性指导这三个方面分析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Maccoby和Martin(1983)在自己多年对亲子交往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所有的成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包括师生交往都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参与性(engagement/involvement)和积极或消极的情感(positive/negative affect)。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将参与程度和交往的情感质量作为理解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如,Lynch和Cicchetti(1992)将情感质量(emotional quality)和心理接近渴求程度(psychological proximityseeking)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内容。

结合对已有研究、理论观点和我们自身对师生互动的分析,我们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在对师生互动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师生互动是存在于师生间,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次,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时,师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再次,师生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因此,师生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于师生互动类型的划分,国内外的教育学家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例如:利比特与怀特把课堂互动行为模式分为三种: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我国学者傅维利、张恬恬则认为,在师生互动中,因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互动经常表现出权威的特征。按照权威的主导地位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将师生互动类型划分为师权型师生互动、生权型师生互动和平等型师生互动三种基本类型。笔者认为,从高校师生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教师权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教师权威型的师生互动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在放任型的师生互动类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有距离的较为疏远的关系。显而易见,教师权威型和放任型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极端的互动行为,是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的,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其互动行为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而民主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有效而和谐的师生互动行为,这种师生互动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师生互动的结构与特征

首先是关于师生互动的结构。尽管师生互动的概念常常被提及,但有关师生互动结构的研究比较缺乏。现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师生交往的结构。一些研究者认为,任何交往都是交往双方基于一定的目的、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往结果的过程。因此,交往对象、目的、手段以及结果是交往的基本结构。师生交往则包括教师、学生、一定的交往目的、交往手段和交往结果等基本结构。另一些研究者则强调师生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应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信息内容、信息交流的手段(言语或非言语)和信息交流的有效性(结果)等。也有研究者认为,从师生双方彼此的心理成份来看,师生交往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份等。心理学家陈枚则结合自己对师生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三侧面三层面的三棱柱体”式的师生交往模型。其中,三个侧面分别指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认识和信息交流,三个层面分别指师生双方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一定的社会角色和一定群体的成员,其交往主要也是在个性(低层)、角色(中层)和群体(顶层)三个层面上展开的。这些不同的侧面和层面相互交织,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师生交往的结构。结合已有的研究和思考,研究者认为师生互动的结构宜包括以下四大方面:(1)师生互动的主体;(2)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即师生互动存在和发生的背景;(3)师生互动过程即师生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4)师生互动的结果,包括师生双方对互动结果的认识、情感体验、满意程度及互动中问题解决的效果,对师生双方和他人各方面直接或间接、显在与潜在的影响等。

其次是师生互动的特征。作为人际互动系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一种互动,师生互动既具有人际互动的一些共性,也具有有别于一般人际互动的特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师生互动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其本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1)教育性。这是师生互动的首要特征。在师生互动中,无论是师生的身份还是互动的目的、内容和互动发生的途径、情景等,均体现出明显的教育性特征。这一点与其他人际互动有着显著的不同。师生间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师生互动的内容、形式多围绕这一目的及其相应的教育内容即知识、能力、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等的培养而展开。(2)交互性和连续性。互动是一种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反应的。师生间的这种双向、交互影响不是一时的、间断的,而是连续的、循环的,不但在互动当时对师生双方产生较大影响,还会对其以后的互动产生影响,从而表现为一个既交互又链状的循环过程。(3)网络性。师生互动不仅仅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对教育中的其他人及其互动产生影响。从横向来看,师生间的互动会影响其他学生和教师与该学生间的互动,影响教师与其他学生、该学生与其他学生及其他教师的交往;从纵向来看,则会影响到以后师生双方本身的互动及该教师和该学生与其他学生、其他教师间的互动,乃至影响其他学生和教师以后与该学生和该教师的交往。(4)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就表现形态而言,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内容与预期目标,是为完成特定教育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的。组织化的互动虽较有利于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师生间还存在着大量非正式化的互动,如师生在集体活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接触、对话交流等。这些非正式的师生互动,为师生间更充分和更有效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影响、行为培养与人格熏陶等提供了宝贵的时机和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对教师而言,则需要巧妙地利用组织化和非正式化交往相结合,以取得更佳的师生互动效果。(5)非一一对应性。师生互动在更多的时候不是一对一的,而是一个教师与多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师生互动中,非一一对应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明显。这既可使师生充分利用同伴学习资源,使师生间的影响具有辐射性和弥散性,提高教育的效果等,但也有可能出现教师与每位学生间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个别学生得到的关注相对不足。(6)系统性和综合性。师生互动决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而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包含多种成份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师生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相互间的认识、对交往和双方关系的期待、互动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甚至外界的评价、对互动双方行为的反应等,都会影响到师生互动,并进而影响互动效果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而是包含了师生在日常生活、各种活动中的多种形式、内容和情景的互动系统。

三、当前高校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师生互动明显缺失,为数不多的师生互动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第二、师生互动的地位失衡化。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师生互动大多表现为不平等的、被动的听从式的互动。高校教师由于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较深,具有相对较多的知识,学生往往将教师视为中心人物,这使教师处于互动的中心地位。因为教师是“权威人物”,从而导致了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较少表达和对教师进行反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样的互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互动,只是单向的互动。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对称的关系,而这种不平衡又往往向教师一方倾斜,即只有教师在互动中有选择权,有决定权,有自主发表意见的机会。当然形成这种地位失衡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使学生对教师的权威角色具有普遍的认同。同时,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权威形象。然而,这不意味着这种地位失衡的师生互动是有效的,长期的地位失衡使学生丧失与教师探讨学术问题的兴趣和动力。

第三、师生互动的权利垄断化。垄断化的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仅被少数人所独享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产生了垄断性: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往往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教师的这种行为直接制约着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越来越不情愿参与互动活动,从而导致垄断化互动现象的日趋严重。

四、高校师生互动的改进策略

高校师生互动的改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高校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具体改进策略如下:

第一、确立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对师生关系的审视和构建是实现师生互动行为有效与和谐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的前提就是要建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互动关系。在高校的师生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第二、明确师生互动目标:共同发展。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之所以不同于训练,就因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而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契合。他认为人与人的对话是思想本身的实现和真理的敞亮,任何中断这种“你与我”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教育过程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教师将通过教育过程,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渐认识并体悟到什么是教师,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教师,从而最终胜任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师生互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的发展。在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是片面追求一方的发展而忽视另一方的发展,或者一方积极主动而另一方消极接受都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真正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参与的过程。

第三、营造师生互动氛围:民主、协商。所谓民主协商是指所有成员聚集在一起,带着各自的观点、需要和设想,为了大家都满意的结果而共同努力。民主、协商的师生互动氛围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进一步以强大的外部作用力的形式影响和强化师生互动的一种教育氛围。而师生互动氛围对师生互动的强化之所以得以实现,与师生双方对互动的感知、体验和由此产生的暗示、感染等在场效应有极大的关系。在高校构建民主、协商的师生氛围对于形成和谐而有效的师生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民主、协商的师生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享有学习的权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协商、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并且说出自己对学习内容、手段等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对所学知识能够畅所欲言,不断地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将活跃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产生思想的共鸣。

第四、选择师生互动方法和手段:结合实际、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对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做出取舍与搭配,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或结构的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师生互动机制的教学效果来说非常重要。教育社会学认为,教学是师生进行的交往沟通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过程。在高校师生互动教学机制中,提倡使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即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板书、口授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环境。情感因素对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作用。

第五、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若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高效师生互动过程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学会倾听。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二)学会诱导。诱导,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指导学习探究的迷津。诱导,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获取知识、去提高能力、去培养情趣。那么,怎样去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学记》中有段话说得十分精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道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诱导启发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或是推着学生走,诱发诱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结论。诱导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特别是创设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境,是一种诱导。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利用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让学生去解决矛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诱导。提示思维的方向,提示运作的条件,这又是一种诱导。

(三)学会鼓励。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学会交往。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往。

(五)学会合作。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的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六)学会沟通。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七)学会创新。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

[1]董娇妍.师生互动的社会学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146.

[2]王芳.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7 -10.

[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3 -46.

[4]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31 -33.

[5]王姣姣.有效与和谐师生互动的行为的本真追求及其构建路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5):139 -141.

[6]叶子,庞丽娟.试论师生互动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J].教育研究,2009,(2):81 -83.

[7]杨守国.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条件与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9):124 -126.

2012-04-04

张虹(1973-),女,湖南长沙人,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