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

时间:2024-09-03

余 洁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

余 洁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论述了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措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联动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采取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1]。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出发,所谓“家校联动机制”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和个体独立的基础上,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强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双方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倾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家校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分析原因,找准切入点,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危机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联动机制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需要家长直接参与和密切配合的工作,家长对此项工作的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干预的效果。首先,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是顺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条件。学生的教育最初源于家庭,家长不仅承担着监护人的角色,而且熟悉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背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坚强后盾。其次,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如果学校和家长没有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家长会指责学校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行为选择及时通知家长。再次,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在危机干预的很多环节如转介、愈后陪护等方面,家长必须签署相关意见,以保证危机干预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必须推动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联动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的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较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的研究更是很少见到。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均较难征得家长的密切配合,甚至有个别的案例因家长的不配合导致干预工作难度加大或出现严重后果。因此,探索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的有效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和完善的现实课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的认识偏差

1、高校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老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一种看法是,在校大学生往往都是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跟家长联系多是通过电话等途径,联系不方便,效果不明显。并且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不少家长自身的文化教育素质都比较欠缺,加之学校人力、物力有限,因而放弃了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另一种看法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责任重大,是一项“高危工作”,一旦发现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就应尽快联系家长把学生带走,以减轻学校危机干预的压力。

2、家长方面。多数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对子女的关心主要集中在学业、经济和生活方面,对子女在情感、心理上的关心不够。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也就交给了学校,子女的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因而主动参与、介入对子女心理教育的意识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健全、许多家长对心理疾病讳谟如深,对心理问题疑惑、曲解,有时甚至回避、抗拒,当学校告知其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往往缺乏正确接受和对待的思想意识,也缺乏主动带子女接受治疗或心理调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的贻误了病情。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心理疾病史往往隐瞒不报,即使被学校发现后,也往往会因担心孩子因此而休学甚至退学而坚持说孩子心理上没问题,对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家长不支持、不配合,是导致大学生在校园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1]。

3、学生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性格一般非常敏感,对高校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能理解,也不愿配合。他们认为学校和家长侵犯了其个人自由,这种沟通形式像是在管理中小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现在已是成年人,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处理,家长即使介入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瞎担心,所以家校间的交流并非特别必要[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上的偏差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应该是以学校为主导,家长积极参与的有计划的活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很少有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写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去。即便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有所提及,也是比较片面、内容不详、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搭建充分开展这项工作的有效平台。这种很强的随意性,极易导致考虑不周、准备不足、组织不力的状况”[3]。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上的偏差

在实践中,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发现在很多高校,家庭因素介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往往是在学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心理危机情况后才引起重视或被动参与进来的,如学生突发精神疾病、发生严重人际冲突、沉溺于网吧或传销等,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合作具有较大的被动性、临时性。“我国的家校合作还处在即时的阶段上,属于‘救火’而非‘防火’式”[4]。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合作也是如此,且合作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流于一些简单的书面通知联系、危机干预情况下的短期合作等。一旦问题解决,人们对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又会抛之脑后。目前,高校掌握的信息不能细致、及时地反映出学生家庭的各方面的复杂关系,面对遥远的空间距离,不同背景的家庭,复杂的社会问题,高校缺乏灵活有效的“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技巧。

三、推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联动机制建立的措施

(一)强化合作理念,呼唤家长和学生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

强化合作的理念,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系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在家校联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当承担的参与者和监护人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应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传输基本的理论知识,帮助家长认清利害,消除不必要的担心,促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对出现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干预和引导。高校和家长要联合起来共同耐心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工作,说明保密性原则,让他们理解并配合做好相应工作,从而使学校与家庭进行有效对接和相互促进。

(二)完善合作制度,保证家校联动由“自愿行为”向“自觉行为”转化

我们要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尤其是纳入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扬长避短,形成科学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政策要求,充分有效地贯彻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关于利用各方面力量的要求,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明确将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合作全面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框架中去。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加大物力投入的基础上,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适当的工作津贴、网络工作平台与技术支持、有关培训与教育场地等。此外,学校可以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家校联动作为考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切实推进家校联动的开展。

(三)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和方式,推进家校双方由“应急合作”向“预防合作”转化

1、畅通渠道。由于高校招生范围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使得中小学常用的家长会、家访等沟通形式受到限制。这就需要高校在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等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网络平台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电子联系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进入了E时代。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QQ、MSN这些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交流;建立家长留言板、辅导员博客、班级博客;进行“电子家访”等。虽然网络沟通方式要受到经济条件、家长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以网络作为家校联系方式将会被广泛使用。高校应视具体情况,有效利用各种渠道,以保证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联系畅通。

2、建立家校互动的常规机制。高校在采取定期座谈、定期进行家访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首先,可利用心理普查的形式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将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的评估结果反馈给一线辅导员和学生家长,以便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其次,可通过建立家庭档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有详细完整的了解,并将特殊家庭,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纳入预警范围。第三,辅导员和家庭要保持经常联系,在特殊重要时段如每学期初、考试前、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学期末等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各时段家长的参与。对于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学校应将其家长请到学校,与家长共同分析其病情、探讨其治疗方案以及学习的安排等。如家长愿意将其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则让其休学去治疗;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去治疗,则学校必须与家长签定书面的安全协议书,并由家长陪伴监护。对于情况较为严重,可能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生活的,应当经由专业机构鉴定后,和家长协商对学生办理休学手续。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休学进行治疗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申请返校的,如果条件具备,应当让家长进行陪同监护。在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一推了之,也不能大包大揽。要尽量将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学校整体校园安全稳定相结合,为两者寻求一个平衡点。

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工作中如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会使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特别是在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多发的大背景下,构建行之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加强学校、老师跟家长的沟通联系,可以消除误会,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1]廖深基.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水平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6):100 -103.

[2]粟晏.高校校家互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3]陈昉.试析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教师,2008,(10).

[4]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012-03-04

余洁(1974-),女,湖南益阳人,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