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推广*

时间:2024-09-03

张涛

(南华大学体育部,湖南衡阳421001)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推广*

张涛

(南华大学体育部,湖南衡阳421001)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式及精神大规模传入的大背景下,国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减弱。文章旨在结合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提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体育

由于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一贯追求,体育运动已伴随人类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尤其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及精神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各民族地区间的体育交流不断加强,在运动形态和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共性。然而,体育运动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它还是在具体历史演进中抽象出来的历史过程,其发展过程总是无可避免地受到各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存在方式,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具备文化的各种功能与特征。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所创造出的体育形态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不体现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没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无根基的。正如篮球是美国的体育文化产物,武术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伟大产物。在普通高校学生中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一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发展了举世闻名的中华灿烂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譬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跳秧歌、武术等。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儒家“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无为而治”等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华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萌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氛围中,潜涵着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哲理和伦理价值观念。

1.身心并重,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

体育文化是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相对稳定、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浓厚的修身养性的特征。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区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2.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体育特色

中华文明与道德风尚是举世推崇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制约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痕迹,即使是以技击为特点的中华武术竞技,也以身体、武功、德行全面发展为重点,其守内、崇实、尚礼的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反映。

3.高度吻合传统文化的体育形态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系统结构中,人体生命观、贵生观、养生观的体育价值取向尤为显著。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从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乃至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特征。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为民族体育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那种通过人的意念、呼吸及身体运动,来调解机体内部阴阳平衡,活动气血,祛除疾病,增进健康,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的顺利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空间,反应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亚文化形态。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体育文化与政治、伦理、科技、艺术、社团文化等共同构成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校园体育文化是有关学校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的本体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体育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在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是诸多相关联的体育文化要素。包括体育的历史文化、竞技文化、场管器材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和健康文化等。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地位

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占的比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的中国特色。因此,把民族传统体育带入高校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目的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能极大地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内容,有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开展现状

1961年,武术被正式列为中小学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步入改革的轨道。40余年过去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所占比重仍旧严重失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体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我国学生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系,据有关专家在对全国16个省(市)的93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中显示,其中有7所学校未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24所学校仅开太极拳或初级长拳1项,29所学校仅开2项,开设3项的学校有17所,开设4项的9所,开设5项以上的学校有7所。接近一半的学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到总课时的百分之十。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武术类的太极拳、长拳、器械、散打和传统健身功法。这充分说明了引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过于狭窄单调,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仍旧停留在表面,对其在个性、道德、智力等方面的内涵难以领会,制约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推广

我们认为要在高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高校校园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生存、生活和与疾病做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的哲学思维和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的推广能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可约束、遏止各种不文明行为,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良好意志品质;其次,加大高校校园传统体育物质文化投入。校园里的民族传统体育设施、场地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体育文化现象,它们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等多种文化特质,它们同事还承载着广大师生体育锻炼的实践。因而努力创造条件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建设是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必须。第三,扩充高校校园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都是以武术为主设置教学内容,通常以初级长拳和太极拳、剑等为教学项目,绝大多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养身、健身娱乐的体育项目未重视。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难以拓展。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不断深入和开展。

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编制教学大纲、创编特色教材,注重理论传授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特点各异,因此,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适合本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前应该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们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通过教师的学科知识、模范的行为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最终使校园体育文化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校园媒体宣传力度

通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展览和专题讲座、组织欣赏和观看体育比赛等手段,充分发挥媒体、板报宣传作用,通过校园网络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活跃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传统体育和终身体育意识。

(四)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能完成体育锻炼任务,又能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锻炼意志和积极性。通过开展课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其中,使传统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在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作风和个人修养。

五、结语

21世纪的中国文化将是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在我国的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中,传统体育活动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当前,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还不普遍,许多重要问题尚有待于论证,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的同时还面临着如何更新与扬弃的问题。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如果我们把民族传统体育从潜意识文化形态中剥离出来,溶入到日臻完善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去,使其具有生生不息的恒久生命力,那将更能得到改进、提高和充分的发展。

[1]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2]胡小明,等.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4]马万凤.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7).

[5]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

2011-07-19

张涛(1974-),男,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