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雷琬瑢,曾金平
(1.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102;2.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湖北天门431700)
英汉数字词语的语用对比*
雷琬瑢1,曾金平2
(1.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102;2.天门市竟陵高级中学,湖北天门431700)
数字是英汉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数字文化。由于宗教文化、生活经历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英汉语中相同的数字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或相同所指却借助于不同的数字来体现。文章对数字在英汉固定结构上的语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宗教、语言文字的差别、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探讨英汉语中数字语用关系的非对等性的原因。
数字;文化;语用对比
数字是人类用于规定数量的符号,具有普遍的意义。数字词语以其独特的内涵和功能,在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虚数”、“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学者们普遍认为,数词在固定词组中所表达的概念一般来说是虚指而非实指,而且数词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大多具有比喻、夸张、委婉等修辞含义。相同数词的语用含义在不同语言中往往是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英汉数字词语并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涵义或现象,本文将对英汉数字词语在固定结构中的语用意义进行对比并探讨引起英、汉语数词语用意义差异的原因。
由于思维观念的不同,人们对不同数字的感知取向也不同,因而英汉数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指示意义必然出现非对等语用关系。
相同数词的语用含义在不同语言中往往是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例如:“七”在汉语中是人们常常忌讳的数字。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决不能是七盘。这原因之一是因为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
农历的七月七日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是禁止嫁娶的。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传说一年之中,牛郎与织女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是情理之中。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也大多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seve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个十分神圣的数字。这是因为它与神有关。如: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十次之多。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
英语带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Seven hours’sleep will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睡七小时的觉,小丑把花样都忘掉。)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
在中国人眼里,数字“九”很富有神奇色彩。一至十的数字里,九是最大的阳数,由此演化出神圣之意,享有独特的尊贵位置。汉语中带“九”的习语,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一言九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都反映出九字所包含的尊贵与极高的程度。
英语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但同样也可表示“多”、“深”等程度。如:a nine days’wonder(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等等。
在英汉语言的使用中,数字并不只限于计数,而是承载着许多的文化信息,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数字文化现象。数量的虚拟,使数字失去了原有的计数意义,而转化为表现时间、空间、物状和心态的形容词。有时用数量来形容,比起一般的程度定语和状语,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用“三分钟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比喻一时的热情。
相同数词的指示含义在英汉语言中往往是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如汉语中的“三”是个多义词:“三言两语”中的“三”表示“少”,而“三令五申”中的“三”则表示“多”;“三寸金莲”中“三”意为“短”,但“三长两短”中“三”又延伸为“万一”的意思。
英语中three也有许多延伸含义,three sheets in the wind指酒后醉态;而three handkerchief则指真实得引人挥泪不止的伤感剧,所以英语中three兼有“混乱”和“真实”的含义。three一词“真实”的喻义来自three-dimension(三维)这一概念,由于立体电影给人逼真的视觉感受,three也就自然地获得了“真实”的喻义。另外,因为基督教有”三位一体”(the Trinity)说,也许正是这“三合一”的学说使three延伸为“混乱不清”的喻意。
当然,英汉语中不同的数字也可以表示类似或相同的语用含义。如汉语数词成语“百里挑一”表示某人或某物很特别、出众。同样,英语数词成语one in a thousand也有与众不同的含义。汉语在表达“非常感谢”这一概念时用“十分感谢”或“万分感谢”,而英语却说A thousand thanks(千分感谢)或Thanks a million(百万分感谢),可见,同样是夸张,英语比汉语夸张的度要大得多。这实际上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凡事避免走极端,而讲英语的民族追求标新立异,表现在语言中,也喜欢选数目较大的数词进行夸张。
英、汉语同一数词表示的指示意义也可能是部分对应的。如汉语成语“四面八方”中“四”指各处,英语数词习语the four cornersof the earth中“four”也指各处。同样,汉语的“四只眼”与英语“four eyes”在形式、内容上均对等,两者都指戴眼镜者,而且都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表达法。
宗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宗教文化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我国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而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教和佛教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三生有幸”则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三生”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
而基督教文化是英语社会中的主流。以《圣经》为标志的基督文明,深入人心,这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数字“13”之所以成为西方世界不吉之兆,相传与基督(Jesus Christ)蒙难这个不幸事件有关。
英、汉语数词语用意义的差异也可能是语言间的差别造成的,汉语文字的表意特点赋予汉语数词习语“八字没一撇”特定的含义,即事情尚未确定。同时,汉语“八”与“发”谐音,于是数词“8”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吉利数。近年来,由于广东话把“六”谐音为“路”,“八”谐音为“发”,因而“一六八”被念成“一路发”;“二八”被念成“易发”,成为地道的现代祝顺语。酒楼茶馆,预订席报价,服装报价等出现了“288”元、“688”元、“2800”元的吉利价单,许多住宅大厦,旅馆的设计者都安排168个单元间,取“一路发”的谐音;“518”因与“我要发”谐音而成了众多商家竞相争夺的电话号码。可见中国人对“六”和“八”真是偏爱有加,成为汉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但“8”在英语中却无此殊荣。相反,英语seven与heaven从拼写到读音皆很接近,因此数字成语be in seventh heaven表示非常幸福、快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反映。汉语数词习语“三下五除二”表示做事迅速、利落。该习语与中国算盘有关。算盘是中国古代一种有效的计算工具,其功能相当与现代社会的计算器。“三下五除二”是珠算中最基本的加法口诀之一,由于古时借助于简单、易记的口诀,人们可在算盘上进行一系列运算,因而“三下五除二”这条基本口诀便产生了“迅速、快捷”的意思。同样,英语中许多数词习语也反应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生活。英语民族喜爱运动,体育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许多英语数词习语都与体育有关,如one- two指拳击中迅速连击两次,three-quarter指橄榄球中卫,four-some指高尔夫球中的双打,the Eights指剑桥和牛津大学的划船比赛,nine-pins和ten-pins分别指类似于保龄球的“九柱戏”和“十柱戏”,go over like nine-pins比喻东倒西歪地倒下来。
数字词语是英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英汉语中的数字更多的是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信息。对于英汉两民族而言,数字词语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而,对比研究英汉数字词语并了解其语用关系的非对等性,对于正确理解与运用英汉语言及其所蕴涵的文化现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李健林.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柳州师专学报,2002,(2).
[2]刘法公.汉语成语中数目词的汉英翻译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
[3]刘宇红.英汉数目词语用意义对比[J].湘潭大学学报,1995,(3).
[4]王红旗.数字——神奇的含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殷莉,韩晓玲.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6]殷莉.英汉数字习语的语用差异[J].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
[7]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009-12-22
雷琬瑢(1987-),女,湖南浏阳人,硕士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