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杨诚婷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基于顺应论的大学英语测试改革研究*
杨诚婷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顺应论是由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一种较新的语用学理论,以包含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语境为重要因素,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本文简要介绍顺应论的内容,分析了现今大学英语测试的特点,从顺应论的四个维度出发,探讨了其对英语测试的启发和运用。
顺应论;大学英语;测试改革
1987年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题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中提出了“顺应”(Adaptation)理论,并在1999年以专著的形式即《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系统呈现完善了该理论。作为一种较新的语用理论,顺应论在我国的研究比较少,主要与翻译方向相关联,与英语教学联系很少。英语教学是语用学的具体体现,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本文试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其四个分析维度出发研究顺应论对英语测试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从语言的每一个层面上可供选择的项目中高度灵活地作选择及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对于语言顺应来说,维索尔伦认为主要有四个分析维度,即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度。
根据顺应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是交际中的重要因素,指影响话语选择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和语言语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交际者中的话语发出者(utter,略作U)和话语解释者即听话人(interpreter,略作I)是语境中的焦点(维索尔伦认为这里的话语发出者和话语解释者并不限于参与谈话的双方,还包括与谈话内容又关的其他人)。交际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们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中选择相关成分充当语境成分。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交际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社交环境对交际者的语言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即交际双方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平等关系等因素选择语言进行交际;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时间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如问候语及指示语的选择,“Good morning”只用于一天上午第一次见到,“Good evening”用于傍晚和傍晚之后第一次见到。“Good evening”用于见面,“Good night”用于道别;空间指示即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等空间概念对交际有影响。处于不同社会的语言使用和顺应还会受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和语言态度的制约,因此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国家领导人如果舍弃母语而不恰当地使用外语讲话,往往会带来不良的政治影响。
图1 语境相关因素(维索尔伦1999:76)
语言语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是指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作出先后安排。
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就必须有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说话人根据自己和听话人的语言能力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语言符号组成适当的语言结构进行交际。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可能的层面上,如符号系统(可以是母语,也可以是外语,或两者混用)、非符号系统(如表情、手势、笑声等)、语体(正式或非正式)、语篇、交际类型(如敲诈勒索、做广告、议论、劝说等)、句/短语∕词、语音等,任何一个层次都不可避免且都具有重要的交际价值。
顺应的动态过程(dynamics)指的是语境和语言结构选择过程中相互作出顺应,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考虑四个方面:顺应的对象(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状态)、顺应层次(由语言的线性属性决定,有交际信道层次、语义或命题内容层次、句法层次、语音层次等)、顺应程度(指顺应的可及性程度)、顺应功能。
使用语言、选择语言、作出顺应,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某些认知心理因素,这就是顺应的意识程度(salience)问题。意识凸显程度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新术语,维索尔伦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不仅有语境知识,而且还通过社会心理对意识程度的不同反映,选择恰当的语言,作出恰当的顺应。顺应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心理会导致使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并非所有选择都是在相同的意识程度和带有同等的目的情况下做出的,有些选择自然而然地发生,有些则带有明显的动机。凸显度较低的表达方式,听话人处理起来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又常常是说话人传递特殊重要信息的时候,如情报工作部门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这表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思想并进行交流,即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而英语测试作为英语教学一个重要部分,能够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协助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或进度,因此如何正确地使用测试这个手段对教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纵观各类大型的英语测试,不难看出现阶段英语测试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
1.测试的题目和输入材料不具备实用性和太大的真实性,对现实生活、工作、学习等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2.客观性测试为主,即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及完形填空等题型占主导地位;
3.测试形式单一,书面测试占重要地位:基本上就是“一张考卷定乾坤”;
4.已有的口语测试形式对交际能力的培养无显著作用。
语言交际是人根本的活动,根据顺应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选择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因此,英语测试应该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强调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和交际性,强调考查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而并非语言的用法。因此阅读和写作的材料应与平时工作、学习及生活尽量贴近,比如:新闻报道、说明书、会议通知、广告、地图、时刻表等,均可作为阅读理解测试材料;而写作测试可以改变一成不变的模式,尽量设计一些有实际应用空间的题目、改变测试形式(改写短文,缩写短文等),鼓励考生自由发挥,如中文考生可写诗歌、散文等形式,理工科考生可写科技文章等;同样听力测试材料的背景也应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并多用平常交际中可用到的句型或短语等。
语篇层次是语言结构选择中的一个方面。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词汇、语法、内容的完美结合,只关注某个字词、某个语法点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就会把一篇好文章切割成了碎片。因此英语测试应把重点定位在语篇理解上,在设计阅读理解等题型上注意语篇的理解和分析,强调内容和意义而不是形式。现今的各类英语测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多项选择题,因为其方便实用、评分客观。而事实上多项选择题容易诱导考生猜答案,尤其是在阅读理解题项中,考生有一条经验就是答案篇幅最长的很有可能就是正确答案,这样一来考查的便不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是推理和猜测能力了。当然并非完全否定多项选择的价值,取消这个题项,只是降低它的比重,改造它的类型以便更好地测试语言运用能力。如可在不同等级、针对不同对象的英语听力题型中可适当加大听力材料中的长对话和听写填空题型的比重,使考生重视听和理解全篇对话;阅读部分可考虑从文中抽出一些句子打乱顺序,要求考生根据语篇的逻辑思维为句子排序,或概括材料的主旨或缩写、改写某些段落等;在写作测试中,大多数考生都会押题、背记范文模板,因此写作测试可以改变一成不变的模式,如尽量设计一些有实际应用空间的题目、改变测试形式(改写短文,缩写短文等),鼓励考生自由发挥,如中文考生可写诗歌、散文等形式,理工科考生可写科技文章等。
根据顺应论,语言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的交际者和动态的语境等因素中的顺应过程,因此单一形式的测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的形式应多样化,现在一些大型的测试已增加口语测试,如高考、中考等,而考研更是在复试中增加了听力的测试环节。但是实行的范围仍然不广泛,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生需在笔试中达到一定的分数才有资格报名参加口试,由于门槛过高,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只能望而却步,失去了提高口语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口语测试门槛,增加口语测试频率,鼓励学生重视口语,积极练习。在北美等大学里中常见的一些测试形式有:课程论文(coursepaper)、自我反思与评估(self-reflection and self-evaluation)、大作业(project)、口试(oral test)、开放式测试(take-home)、综合测试(comprehensive)、“文件夹”式评估(portfolio)、毕业论文(thesis)、学术论文(scholarly paper or essay)、读书报告(book-report)、小测验(quiz)、评论(critique)、标准考试(standard test),或许会对我们现有的测试形式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这一因素在口语测试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现今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形式大多是考生自我介绍、朗读或复述材料、看图说话和回答问题等。这种形式的交际情景和交际语境的真实性太差,往往不能真实体现捕捉交际对象话语中隐含的或凸显的信息的能力,因此口语测试应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如加大交谈或角色扮演、讨论和发言的比重。交谈可以是考官与考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同组考生之间的交谈或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培养考生处理交际中信息意识凸显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测试是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的反馈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来为教学活动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设计合理的测试形式方能全面、有效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有效程度。顺应论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在我国尚未受到广大的关注,其对教学及反馈教学的测试的启示和指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1999.
[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428-435.
[4]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30-232.
[5]卢利,李端阳.从顺应理论角度看英语测试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96-98.
[6]肖云南,罗晓英.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294-299.
[7]曾梅.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测试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26-127.
2010-01-19
杨诚婷(1986-),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