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翻译作为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使用调查*

时间:2024-09-03

杜鹃,孙晓朝

(1.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翻译作为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使用调查*

杜鹃1,孙晓朝2

(1.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通过对国内两所大学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运用翻译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阶段翻译作为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肯定了翻译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习者对翻译的需求和运用有所不同,这些都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有效利用翻译策略,更好地发挥EFL教学特点。

翻译;学习策略

一、研究背景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交际外语教学法(CLT)日渐流行,并逐渐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流派。其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多多接触使用外语,而学习者的母语则作为外语学习的对立面而在课堂上遭到摒弃。自然,与母语密切联系的翻译也随之备受指责。人们认为它会造成语言干扰,阻碍学习者用外语进行思考,从而降低外语的流利程度和创造性语言的习得过程。

但在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始终有意或无意地在英语学习的各方面自然地利用翻译方法;教师尽管一再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外语思维,但同时也无法否认母语翻译在外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各国外语教育研究者更是通过多方面研究不断重新认识翻译的积极作用。因为他们意识到外语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模仿进行的,它更应该是一个人用自己的知识来发现目的语规律的过程。根据O’Malley(1985)的研究,翻译最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和学习策略,在英语初级和中级学习者中的使用率为11.3%,仅仅次于重复法、笔记法和形象法。

多数研究普遍认为只有初学者或程度较低的学习者才需要在外语学习中使用翻译,而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对母语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低,程度较好的学习者便可以直接使用外语思考。照此逻辑,到了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大学生是否普遍放弃了翻译策略的使用呢?他们对翻译学习策略的认可和使用程度如何?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运用翻译策略的程度是否相同?如何才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翻译促进外语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语言学习策略

Oxford(1990)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为:学习者为使语言学习更简单,迅速,有趣,有效,更能自我指导和适应新环境而采取的独特行为。他把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包括记忆、认知、补偿策略;间接策略与学习的基本管理有关,包括元认知、情感、社会策略。多数研究发现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总能有效运用各种不同的策略,而即便能力有所欠缺的学习者,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恰当的训练,正确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的话,外语学习也能明显进步。这使教育者深刻意识到了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

翻译通常被看作是认知策略,主要功能帮助学习者通过语言间的转换来掌握学习材料。但通过近几十年来各国学者对外语学习中的翻译策略所做的研究显示,翻译同时也是记忆策略,可以辅助学习者记忆单词等材料;是补偿策略,学习者利用母语翻译来解决语言障碍,获得帮助;是情感策略,通常在减少学习者紧张焦虑方面起积极作用;是社会策略,学习者通过合作翻译等活动加强交流,促进学习。这些方面共同作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多元地学习外语。这些先行研究可以参看 Lay(1982)、Tudor(1987)、Kern(1994)、陆效用(2002)等文献资料。

Oxford(1989)另外还提出了影响学习者选择学习策略的诸多因素,如: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要求、学习态度、语言教学方法、学习者个性特点、年龄、性别等。本论文就将着重研究国内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们如何利用翻译策略学习外语。

三、研究调查

(一)研究问题

a.大学生使用翻译策略的情况如何?

b.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在翻译策略使用上有无差异?

c.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在翻译策略使用上有何差异?

(二)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了辽宁省两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均以在校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一所是理工科大学,一所是专业外语院校,问卷调查人数为250人。鉴于16名受试者未完成问卷或回答方式不合要求,最后的有效取样人数为234人(英语专业:124人,理工科:110人)。

受试学生平均年龄22岁,在进入大学前,都在初、高中阶段接受同样程度的英语教育,A组学生大学考入理工院校,从事土木、化工或数学等专业学习,同时英语始终作为每学年的必修课程,他们在二年级结束时都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B组学生进入专业外语院校,在大学一、二年级曾重点训练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并且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三年级开始进行翻译、教育、文化等专项外语学习,毕业时期望从事与英语使用密切相关的工作。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使用台湾师范大学廖柏森博士设计的“翻译作为学习策略调查表”(ITLS)。此表的目的是确定学生使用翻译学习英语的频率。每个陈述下面有五个选项:(1)从来没有(2)偶尔(3)有时候(4)经常(5)总是。每个选项的数字代表相应的分数,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越频繁地使用翻译学习英语。总得分除以选项数就是受试者使用翻译进行学习的平均得分。对分数的解释依照Oxford提出的语言学习策略评定方法:低策略使用率为1.0到2.4之间,中等使用率为2.5 到 3.4之间,高使用率为3.5 到 5.0 之间(Po-Sen Liao,2002)。

(四)结果与分析

下面针对研究问题,运用统计数据,逐一进行分析。

表1 受试者翻译策略使用的描述性统计

a.大学生使用翻译策略的情况如何?

从表1中可看出受试者总体对翻译策略的使用频度为:M=3.50,正好符合高频度标准。这可以看出无论何种专业背景的大学英语学习者都较普遍地使用翻译策略来学习词汇、词组和各种语法知识,借助翻译实现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过程,检查阅读和听力的理解程度,并利用双语词典帮助学习。这些结果正好验证了外语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即外语学习并不是单纯模仿外语语言的习惯性行为,而是学习者利用现有的母语认知结构来创造性地学习外语的过程,因此翻译是学习外语过程中的难以逾越的认知活动,外语学习者自然会运用翻译这种外语学习策略。

b.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在翻译策略使用上有无差异?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结果

通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外语专业和理工专业学生在翻译策略使用上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t=4.06,p<0.05)。

比较而言,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策略使用频度(M=3.13)要明显低于理工专业学生(M=3.86),前者属于中等使用率,而后者则属于高使用率。这显示出随着学习者对外语熟悉程度的加深和外语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母语翻译的依赖反而会有所降低。根据McLaughlin(1978)的观点,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使用第一语言是很普遍的心理认知过程,当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中因英语知识不足而产生困难或能力不足产生紧张情绪时,很自然就会依赖于母语语言知识来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缓解压力;而对于已接受过两年全面英语技能训练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文更代表着他们的未来事业,意义更加重大,因而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练习直接使用英语,而非直接借助中文。这也正好符合文秋芳(2001)提到的“深层动机强的学生普遍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对英美文化感兴趣,对外国的科学技术感兴趣。深层动机愈强,使用目标语言的欲望愈强,因此依赖母语的可能性就越小。”

c.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在翻译策略使用上有何差异?

理工学生明显大于英语专业学生的选项有涉及依靠翻译帮助理解、检查英语阅读内容的第1、2、3项;第6项:作文时,用中文写提纲;第7项:听英文时,把英文先在心里翻译成中文;第11项:说英语时,先用中文想好要说什么;第14、15项:通过中文翻译学习英语语法;第24项:英文课上,用中文做笔记等等。

我们看到理工学生会比外语专业学生更多使用策略来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在英语知识、技能不足以及使用英语遭遇困难或紧张焦虑的情况下,会依赖母语翻译给予帮助。尤其受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影响(如非英语使用环境、语法测试为主的教学要求、师资设备不足等),母语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辅助,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而英语专业学生明显大于理工专业的选项有:第17、18项:使用英汉、汉英词典;第23项:随时会在心里练习把所想的中文翻译成英文;第26项:用翻译来厘清中英文的不同;第27、28项:阅读和说英文时都尽量用英文思考等等。

与理工学生的选项相比,专业学生在运用翻译策略时似乎更审慎,不是停留在表面字字对译,而是用它作为手段,寻求两种文字的异同;他们希望直接用英文读书、写作,只是在现阶段有使用翻译的必要。英语专业学生一方面选择在英文作文时使用中文做头脑风暴的策略,但又坚持在阅读、说话时用英文思考,这看似矛盾的选择,实际体现出他们意识到了过分依赖翻译有可能造成的“中式”英语、错误理解等干扰影响。

四、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看到翻译作为一套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大学生外语学习中普遍使用,我们希望广大教师能更好地认识到翻译在语言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帮助英语学习者把平时无意识的翻译行为提高到有意识的层次,能更有效地利用翻译为外语教学服务。当然,教师在鼓励学生有效运用翻译策略的同时,也要告诫大家审慎使用,不能过分依赖翻译,否则会适得其反,导致错误。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地用外语进行交际,适时适度的运用翻译策略必须要为此目的服务。

[1]Kern R.The role of ment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16):441-461.

[2]Lay N.Composing processes ofadult ESL learners:A case study[J].TESOL Quarterly,1982,(16):406.

[3]Mc Laughl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hood[M].New York:Lawrence Erlbaum,1978.

[4]O’Malley J M,et al.Learning strategy applications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TESOL Quarterly,1985,(19):557-584.

[5]Oxford R L.Use of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training[J].System,1989,17(2):235-247.

[6]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7]Po - Sen Liao.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beliefs about translation and their use oftranslation as a strategy to learn English[D].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2002.

[8]Tudor I.Using translation in ESP[J].ELT Journal,1987,41(4):268-273.

[9]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4):11-15.

[10]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05-106.

2010-12-11

2009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2009A184)

杜鹃(1971-),女,北京人,副教授,硕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