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海洋金融十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4-09-03

赵 昕 白 雨 李 颖 马 文

1.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青岛266100 2.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 青岛266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由38 439亿元增长至89 415亿元,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6%上升到17.1%,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各海洋产业均处于负增长状态,但下半年主要海洋产业稳步进入恢复生产状态,产值逐步转亏为盈,最终全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80 010亿元,表现了我国海洋发展的韧性。

海洋金融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同时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功能。以金融为纽带整合各类资源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重要环节。回顾过去10年,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在持续助推海洋产业升级、海洋经济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面对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我国海洋金融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这些问题引起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2010-2020年我国海洋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从中得到了一些结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我国海洋金融的发展历程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金融作为金融服务海洋实体经济的重要依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各方力量的积极探索和共同推动,近10年来我国海洋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海洋金融供给规模化阶段、海洋金融产品多元化阶段和海洋金融服务科学化阶段,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1.1 2010-2012年:海洋特色金融供给规模化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明确提出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并将海洋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此后,为完成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沿海各省份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海洋金融供给数量不断增多,支持范围从传统海洋产业扩展到海洋新兴产业,海洋金融呈大发展之势。

为夯实产业发展资金基础,各大银行紧抓产业发展机遇,纷纷为海洋传统产业提供信贷支持。截至2011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向宁波地区100多家涉海企业发放贷款合计达151.98亿元,企业涉及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五大传统海洋产业领域,另向宁波临海、临港开发区发放贷款11.06亿元以支持当地海洋基础设施建设[1]。此外,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了专门的海洋金融服务团队,发放贷款逾100亿元用于支持港航、船舶、海域海岛开发等海洋相关产业发展。温岭农村合作银行为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其他海洋产业发放贷款分别为4.04亿元、500万元、1 067万元、138万元、5.78亿元[2],海洋信贷数量稳步增长。

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推动海洋产业向可持续性和技术性方向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同时政府和企业大量资金的注入为其提供了充分的资本保障。以山东省为例,省市各级政府共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3]。此外宁波海洋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也于2011年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以海洋产业为投资方向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当年募集资金达30亿元,重点投资海洋高科技及新兴产业、海运业、临港工业等涉海领域,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金融助推器”。

1.2 2012-2016年:海洋特色金融产品多元化

2012年,国家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着重推动海洋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围绕此目标,海洋金融产品创新成为海洋金融发展的重点方向,各类海洋特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首先考虑信贷、保险等传统海洋金融产品的丰富和拓展。为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2013年,福建省推出了以沿海岸线资产为抵押的一系列涉海信贷产品,可质押资产包括海域使用权、港口码头、在建船舶等[4]。随后针对涉海抵押品匮乏的现状,山东省首次推出了开展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2016年7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和建设银行合作开展海洋担保贷款,推出了“海洋助保贷”业务,由市财政提供风险补偿资金1 000万元。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提供1亿元的专项贷款[5],主要针对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的中小微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同时海洋保险作为分散海洋灾害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渔业保险为例,2013年8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推出全国首个兼具“渔业保险”和“指数保险”双重功能的风力指数型水产养殖保险,采取了“风险因子-理赔”的新型保险模式,实现了水产养殖保险产品的创新性发展[6]。2016年8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创造性地将水文指数保险引入渔业养殖保险项目中,分别为渔业主体及其银行贷款提供了养殖财产保险和保证保险,探索出了一条“政府+银行+保险”的具体路径[7]。

除了信贷、保险等传统金融渠道为海洋经济发展助力外,基金、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产品也发挥着各自的助力作用。一、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相继成立。2012年由山东海洋、明石投资等多家金融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初始规模达300亿元,重点对具备较大发展潜力、较好收益预期的新兴海洋产业项目进行投资[8],它也是国内首支专注于国家海洋战略产业的投资基金。2015年宁波成立的海洋产业发展1号子基金,以及2016年在香港成立的中国海洋战略产业投资基金等,都是旨在推动海洋经济重点产业发展以及对集聚平台、海洋生态、海洋基建的发展和保护。二、海洋工程融资租赁业务备受关注。在对海洋工程市场的租赁模式和需求开展调研之后,工商银行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开始逐步将租赁业务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延伸。此外,包括民生银行金融租赁在内的多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在筹划拓展海洋工程融资租赁业务,助力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市场。三、股权融资方式受到了涉海企业的青睐。2016年,广东省举办了国内首场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活动[9],参与企业涵盖海水健康养殖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领域。这些活动搭建了海洋中小企业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交流桥梁,加快了涉海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

1.3 2017-2020年:海洋特色金融服务科学化

2017年,国家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基于此文件要求,各类金融机构立足于各地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科学发展规划涉海金融布局,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随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主的信贷支持明显跟不上海洋经济发展的步伐。2018年《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以保证海洋金融的有效供给。至此,我国形成了商业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互为补充的海洋特色金融服务体系。首先,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重点进行海洋特色金融产品体系创新。中国银行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推出了以“中银海权通宝”为代表的一系列专门服务于涉海中小企业的特色产品,以缓解涉海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浦发银行创设涉海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体系,开发了“货代通”“海洋补贴贷”“海域使用权融资”等专属产品,以推进海洋科技发展[10]。其次,开发性金融机构着力实现服务对象由国内向国际拓展。为引入成本更低的国际投资资金,进一步拓展我国海洋金融开发业务,国家提出了建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设想,以民营资本为核心,以开发性金融为运作模式,集金融平台、海洋智库、智能网络于一体。最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主要为海洋经济示范园区提供助力,并重点支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以及现代海洋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伴随海洋经济示范区建立的不断深入,不同地区的海洋产业开始呈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各地也开始积极探索与海洋经济示范区相配套的海洋特色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广州以重点发展航运业为目标,成立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融合了保险、港务、海事、航交所的跨界融合,致力于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航运保险市场,助推航运特色金融发展。青岛市以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为目标,与兴业银行合作成立海洋产业金融中心,借助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品牌优势,探索出一种以“商行+投行”为金融手段、 “蓝绿结合”的全新海洋特色金融服务模式[11],助力涉海企业绿色发展。海南以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科技含量高、海洋金融信息充分、海洋金融资产有效交易的国际海洋金融中心,激发海洋经济发展巨大潜力。

1.4 我国海洋金融的发展成就

回首过去的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不断壮大,正迈着高质量发展步伐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进军。而与之相辅相成的海洋金融在历经供给数量增加、产品多元阶段后,也初步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海洋特色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对以上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分析,我国近10年海洋金融的发展成就可概括为以下4点:海洋产业融资总量增加,海洋金融工具种类丰富,海洋金融机构服务专业化,多种涉海金融业态集群发展初步形成。

一是海洋产业融资总量增加。从最近3年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图1),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不断增加,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0 010亿元,比10年前翻了一番。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三产业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在此背景下,金融也扩大了在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服务延伸范围。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仅开发性金融服务用于支持国内涉海项目的贷款金额就有1 000多亿元[12],并且未来涉海信贷规模整体呈现扩大态势。特别地,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下,海洋新兴产业获得投资额不断增加,资金缺口不断减小。例如,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广东省新兴海洋贷款余额达到近140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13],这与深圳市开展的海洋新兴产业资助计划息息相关。海洋产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对重构涉海企业资金供需平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图1 2018-202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环比增长图(数据来源:2018-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二是海洋金融工具种类丰富。当前我国海洋金融工具除了银行信贷这一主要的传统金融工具外,各类新型海洋金融工具的应用和推广也愈发广泛,包括海洋基金、海洋保险、蓝色债券、涉海融资租赁等[14]。海洋基金方面,我国现有或拟成立的海洋产业投资基金达15支,总规模超过3 000亿元,其中包括浙江海洋港口发展基金、山东海洋共同体基金等。最新设立的山东省陆海联动发展基金,募集金额100亿元,致力于发展海洋生物、智慧港航等产业项目[15]。股权融资方面,当前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涉海企业共计54家,总市值超过3 000亿元,累计股权融资约1 500亿元。2021年1月14日,我国实现了首单IPO蓝色创投的股权投资业务,标志着资本市场蓝色通道实现新突破。债券融资方面,已有两家银行在境内外共发行了4支蓝色债券。其中,中国银行和兴业银行在2020年先后共发行两支境外蓝色债券,涉及美元、人民币和港元币种,合计募集资金等值约20亿美元;随后,兴业银行又发行两支境内蓝色债券,分别以3亿元支持海水淡化项目建设,10亿元支持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涉海租赁方面,在自贸试验区的试点优惠政策契机下,广州、舟山、宁波等地积极探索了海洋工程装备、船舶等海洋固定资产的融资租赁业务。其中,船舶融资租赁是航运业除银行贷款外应用最广泛的融资方式,已有78家公司从事国内外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市场渗透力达7.3%[16]。海洋保险方面,在指数型保险产品上的创新尝试颇有成效。如太平洋财产保险分别在山东、福建、广东多地开展了各类海洋天气指数保险,2020年,中国人寿保险在山东威海设立了国内首款政策性浮筏养殖浪高指数保险[17],有效降低了水产养殖户的灾害损失风险。多种涉海金融业态的协同发展、相辅相成,从资源配置和风险承担等方面共同支持了涉海企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海洋金融机构服务专业化。目前,多个城市以银行为主导分别建立了海洋特色金融服务中心,以个性化、专营化为战略支点优势,优化整合海洋领域金融资源,为不同涉海部门、企业和机构提供股、债、贷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如图2所示。例如,浦东发展银行于2015年在青岛设立了国内首家海洋金融专营机构——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中心,已累计为千家涉海企业提供超过200亿元的各种融资服务,制定出台了61个相关任务课题,有效推动了青岛市海洋新旧动能转换[18]。兴业银行于2020年在青岛市建立海洋产业金融中心,依托“政+银+企”平台和海洋供应链融资等特色产品,探索绿色金融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已服务超过200家涉海企业,总计融资余额120亿元,助力完善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机制。海洋特色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实践,打通了海洋金融的服务渠道和合作壁垒,践行了“一带一路”的离在岸跨境联动,为我国海洋经济从低迷到腾飞注入了活力。

图2 我国银行设立的海洋金融服务中心

四是多种涉海金融业态集群发展初步形成。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一大批沿海地区的金融机构开始发挥各自优势,与当地政府、涉海企业和科研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初步建立了具有集聚效应的联动合作平台和互动机制,构建了多层次、高密度、广参与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海洋产业基金呈现集聚化趋势。例如2020年9月2日,前海中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多家机构共同签署并发布了深圳首只海洋产业基金集群基金,目标募集金额达100亿元,助力深圳、青岛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强化海洋发展网络的中枢功能。二是区域内多种涉海金融业态集聚,最直接的发展成果就是海洋金融中心的建立。海洋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集聚扩散、创新服务的核心功能,未来必将成为涉海金融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广东省围绕自贸试验区主战场建设,积极配置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金融生产要素,致力于将深圳市培育成具有国际辐射带动作用的海洋金融中心,扩大海洋金融服务半径。

总之,海洋金融通过总量增加和产品优化打造“金融蓝海”,为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海洋企业提供了一揽子涉海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导向精准、服务多元、机构专业、运营集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振了海洋金融的有效需求和结构供给,为新发展格局下的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2 海洋金融研究现状

当前海洋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9],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海洋金融通过资本导向、产融结合等机制支持海洋经济增长,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进而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国内外海洋金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3类:一是海洋金融产品设计研究;二是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增长间的影响研究;三是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研究。

2.1 海洋金融产品设计研究

在投资数额、投资周期和投资风险等方面,不同的海洋产业,甚至是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均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较为完整的海洋金融产品体系来满足涉海企业细化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精准滴灌海洋实体经济的效率[22-23]。基于此,学者们克服了传统产品无法满足涉海主体需求的弊端,设计了各种海洋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主要涉及海洋信贷产品设计、海洋保险产品设计、海洋基金产品设计、直接融资产品设计等。

一、海洋信贷产品设计。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等渠道,有助于改善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24]。作为涉海企业最基本的传统融资工具,海洋信贷主要以海洋资产抵质押、再贴现再贷款、银团贷款、助保金贷款等形式,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但由于海洋产业投资存在高风险、长周期等缺陷,银行投资海洋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信贷融资在海洋金融中的占比依旧偏低,仍有大量海洋企业无法通过信贷渠道满足其自身的融资需求[25]。考虑这一现实背景,王春昕等提出探索以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权、海洋知识产权等海洋无形资产为抵押品,旨在更好地为涉海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拓宽信贷渠道,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26]。另外,针对海洋生态保护活动中的资金约束问题,WINNIE考虑将碳信用作为国际海洋保护区潜在的融资工具[27]。二、海洋保险产品设计。不少学者基于渔业保险和航运保险的现状开展研究,他们发现现有保险产品在风险共担方面还存在不足[28-36],仍然面临自然灾害[33-35]和环境污染[36]带来的新挑战。因此,有学者认为应构建政府和市场共担风险的保险合作模式[32,37],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半强制性商业保险运营模式”[38]和“PPP合作模式”[39],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有效参考。同时,王东春还提出天气指数保险、关于水产品的指数期货和价格指数保险等衍生品工具,用于管控海洋渔业风险[40]。另外,海洋保险行业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也亟待构建与完善,以加快海洋工程环责险等环保类创新保险产品的普及应用[41]。三、海洋基金产品设计。生态环保方面,郭永清等考虑创设可持续运营基金来保护长江水生生物[42]。关于海洋新兴产业支持方面,纪建悦等针对海洋创新型药物的研发,阐述了设立“蓝色药库”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43]。

我国海洋经济市场的逐步扩大,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投资者的目光,直接融资在海洋金融中的占比也不断加大[44]。蓝色债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工具,目前其发展模式主要参考了以海洋为主题的绿色债券[45]。赵昕等研究了绿色债券在海洋经济中的应用,为蓝色债券的设计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参考性的建议[46-47]。此外,为综合考量涉海上市企业价值,赵锐等开发编制了我国第一支海洋经济股票综合评价指数“蓝色100”,并为2020年深圳交易所发布的“国证蓝色100指数”提供了重要参考[48]。从资本市场角度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景气度,对海洋指数衍生产品和其他金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2 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增长间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由最初探析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深入到金融对海洋经济增长、海洋经济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影响,并衍生出以海洋金融中心为代表的海洋金融集聚现象的相关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脉络。

首先,金融发展支持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逐渐明晰[49]。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缓慢的早期阶段,学者们通过分析金融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关系,发现信贷工具[50-51]和股票市场[52]对海洋经济的支持作用并不显著。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洋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金融缺口,且呈现逐年增大的态势[53]。在此背景下,赵昕等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入手,构建了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并分析了蓝色金融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54]。王华等通过实证也证实金融能明显驱动海洋经济增长[55]。进一步,SONG等发现金融发展在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中存在门槛效应,两者之间存在“U”形关系,即金融发展只有在超过一定水平后才会促进海洋经济增长[56]。此外,不少学者发现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57-58]。例如SU等从金融供给数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对我国东部海洋经济圈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其他大多数省份还未建立起明确的金融与海洋经济增长的供需联系[59],也有学者分别从金融支持效率[60-61]、海洋经济效率[62-63]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结论。特别地,赵昕等从海洋绿色发展效率的角度出发,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负向影响,但考虑空间特征因素后,能够显著提高海洋绿色经济效率[64]。

其次,这种区域性差异产生的海洋金融集聚现象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赵昕等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发现区域整体金融发展水平会抑制海洋经济增长[65]。但与之相反,修禹竹等[66]、李志伟[67]则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集聚程度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的结论。可以看出金融集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生了转变,不同时期下金融集聚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而作为金融集聚的重要表现和发展产物,海洋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区位选择和发展模式[68-70]也成为当下海洋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结论为更好发挥海洋金融中心集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3 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研究

产业结构升级是金融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不少学者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探索了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

首先是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影响作用。周昌仕基于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资金约束缓解有利于促进海洋产业转型的内部机理[71];徐建军采用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3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证实了这3个指标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长期推动作用,同时也发现金融效率在短期内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72]。在以上“金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单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邢苗等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双向促进作用,实证检验发现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具有稳健性,即二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进而相互推动[73]。此外,也有学者发现金融能有效引导海洋产业的绿色转型。ORESTIS等提出基于出口信贷计划的融资模式,有利于支持渔船的减排技术改造,实现海洋运输的绿色航运[74]。 谭春兰等[75]、 徐胜等[13]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绿色信贷对海洋经济绿色转型的驱动效应,指出绿色信贷通过资金投向、资金支持和资金聚集等途径推动了海洋产业的绿色转型。

其次是包含金融在内的多种因素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效应。学者们分别探索了金融支持与技术进步、海洋环境规制等因素对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同影响,发现金融对海洋产业结构的作用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削弱。具体来讲,金融支持与海洋环境规制可共同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但二者的交互效果有限[76];甚至在技术进步的影响下,金融深化会阻抑海洋产业结构优化[77]。

2.4 海洋金融研究述评

通过梳理和回顾海洋金融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已有文献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第一,关于海洋金融产品的现有研究。考虑海洋产业的需求,学者们在海洋信贷、保险、基金等产品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抵押品、指数保险、环保类基金、海洋股指等创新金融产品。但当前海洋金融产品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关于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研究。现有文献分别从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经济效率两个视角来衡量海洋经济发展,均得到相似的结论,即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U”形演变,且存在时空差异。基于此以海洋金融中心为代表的海洋金融集聚现象成为当下海洋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第三,关于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但金融与其他要素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却并不显著,具体来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等因素会削弱金融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基于国内外海洋金融文献的总结,发现以往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未来可进一步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缺乏对海洋金融产品体系及其风险防范措施的系统研究。目前关于海洋金融产品研究主要围绕涉海保险、海洋信贷、海洋基金等传统融资工具,对海洋融资租赁、蓝色债券等产品及衍生品的特征和发展模式研究不足。随着我国海洋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加,各类海洋金融产品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及防范还需进一步探讨。第二,忽略了金融集聚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相影响,对金融集聚引发的溢出效应的关注较为匮乏。金融集聚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是否还有正向影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洋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政府政策引导和现代技术水平是否也会对金融产业集聚产生驱动作用;金融集聚效应又会如何影响海洋科技技术的溢出和信息共享。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地讨论和分析。第三,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尽管已有研究证实了金融在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支持海洋产业转型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金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金融如何通过与人力、资本、技术、资源的互动和交互影响,传导到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维度,其微观作用机理和路径设计研究仍需更多关注。

3 展 望

在近10年里,海洋金融从供给数量增加,到产品多元化,再到服务科学化,取得了一系列不菲成就,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不容小觑。学术界也针对海洋金融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给海洋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就目前来说,海洋金融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海洋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海洋产业日渐增长的资金需求;海洋金融服务分布仍较为零散,难以支撑区域内海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范化的海洋专营金融机构尚未成立,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涉海金融服务等。面对以上挑战,实现海洋金融的全面协调发展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深化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从海洋金融产品来看,银行信贷仍是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产品,而直接融资渠道的资金投放量相对较少。通过股权融资上市的涉海企业寥寥无几,以助推海洋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蓝色债券市场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受自然因素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天然脆弱性,海洋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这也导致了债券、股权入场海洋经济的谨慎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资金较为匮乏的局面。因此,需要根据海洋经济的独特发展特点,借助现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挖掘其海洋融资功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一是在股票市场上,鼓励各涉海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等市场上市,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二是在债券市场上,推动蓝色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海洋经济特色的债券发展之路。三是在基金市场上,针对每一类别海洋产业,建立相应的产业发展基金,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四是在融资租赁市场上,鼓励涉海金融租赁公司拓展船舶、海洋工程等租赁市场,发展特色海洋融资租赁服务。

3.2 打造海洋金融服务聚集区

从海洋金融集聚的现状来看,已有许多学者讨论了金融集聚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理论上证实了其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现实中海洋金融服务聚集区仍未形成,难以从整体上形成合力,为区域内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系统化的金融支持。

从海洋金融服务需求来看,海洋产业发展集群化的特点,对海洋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打造海洋金融服务聚集区,为区域海洋发展提供系统化的金融服务,以应对区内海洋产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是加快海洋中心城市试点建设,围绕海洋中心城市,构建集海洋产业投资平台、资本流动平台以及海洋金融运营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二是发挥基金的主导作用,探索国家海洋信托基金、中国海洋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南海共同开发基金的创设之路。三是搭建海洋金融智库,从国内外引进海洋金融专业人才,为海洋金融服务聚集区创新金融产品、融资方式以及海洋金融的发展提供智慧支撑。四是建设海洋金融信息化平台,加强区域内外的资源和信息共享,鼓励涉海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均衡金融资源分布。

3.3 建立海洋专营金融机构

从海洋金融机构来看,虽然以各家银行为主导分别建立了针对不同海洋产业的特色金融服务中心,但这些服务中心都仅是银行下设的一个部门,难以为海洋领域提供全面、精准的金融服务。

海洋经济不同于陆域经济,在以陆域经济为主的金融体系下,海洋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伴随着国家对海洋事业的大力支持,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针对性和精细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海洋专营金融机构,为涉海领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国内视角来看,鼓励海洋银行、海洋保险机构以及海洋基金公司等海洋专营金融机构成立,创新并开发专门针对海洋金融融资需求的产品,使资金供需结构、规模相一致。从国际视角来看,加快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创设步伐,引入国际性金融机构来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从总体上降低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成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