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青岛为龙头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探讨

时间:2024-09-03

刘 振,刘洪滨,何新颖

(中国海洋大学 a.法政学院;b.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院;c.海洋环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1991年,山东提出了“海上山东”战略,在过去的20年中山东的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资本。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的海洋经济发展再次迎来了新的契机。青岛也因此获益,被列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但青岛不应该止步于核心区的定位,要抓住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争当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的龙头。

1 青岛成为龙头城市的必然性分析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城市圈辐射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龙头城市的集聚力和扩散力[1]。做强龙头城市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否则就会有“圈”无“心”。龙头城市是在一定区域内起到带动示范作用的城市,需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较多的人口规模、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青岛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及其城市功能决定了它的龙头城市地位[2]。

1)青岛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外向型经济发达,并且在与日、韩经济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范例。GDP(表1)、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指标在山东省和沿海地区均列第一,综合竞争力居全省第一,全国第10位(表2)。其中出口和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48%和 45%[2]。

2)青岛具有快捷的交通、物流条件。青岛港为中国最大集装箱中转港,沿海第二大外贸口岸;青岛空港已开通13条国际客 (货)运航线;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位于全国各大城市之首[2]。

3)青岛具有发展金融、贸易服务的优势,有条件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贸易服务区[3]。

4)青岛市是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一体两翼战略确立了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使之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脊梁[4]。

5)青岛市是中国的海洋科技城,海洋技术人才丰富(表3、表4),以海洋科技为支撑的现有海洋主导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教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且确定的未来海洋主导产业(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环保产业)具有更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它们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

6)青岛市的滨海旅游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表5)。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青岛的发展对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岛有实力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

表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市的GDP总量、占全省比例Tab.1 The total number of GDP of coastal municipalities and their propor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表2 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在山东省城市中竞争力排名表(括号内为全国排名)Tab.2 The ranking table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eninsula coast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and China)

表3 2010年半岛沿海城市研发人员情况Tab.3 Basic statistics on R&D personnel of the peninsula coast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2010)

表4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情况Tab.4 Basic statistic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designated size of the peninsula coast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2010)

表5 2010年各市接待入境游收入(万美元)Tab.5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by region(10 000 USD)

青岛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稳定地保持并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领先地位;以名牌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快青岛工业在半岛内的梯次转移,聚集产业核心、技术核心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发挥区域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等服务业的主导功能,提高城市经济的聚集能力;发挥海洋领域的优势,借助海洋科技及其带动作用,在港口贸易、滨海旅游、海洋制造业和海洋服务业等产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寻求突破并形成优势,构建高素质的海洋产业结构,从海洋科技强市走向海洋经济强市。

2 青岛市在龙头城市建设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1 建设龙头城市的有利因素

2.1.1 区位优势明显

青岛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在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贸易中,青岛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对连接沿黄经济协作区和环渤、黄海经济圈发挥了重要作用。

2.1.2 海洋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青岛的海岸线长度为731 km,占全省比重的23.4%,居全省第二位,有49处天然港湾,港口条件优良,胶州湾、董家口、鳌山湾都是优良的天然港址。滩涂面积375.3 km2,占全省的12%。近海海域面积1.22万km2,海岛69个。胶州湾地区湿地资源丰富,胶州湾和青岛近海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漫长的海岸线和海域资源为青岛提供了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山、海、城、文、商”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胶州湾两翼沿海海滨带为主体,以滨海城市风貌、旅游景区、度假区为重点、以五大旅游组团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5]。

2.1.3 海洋科技力量雄厚

青岛是中国海洋科教创新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还是国际海洋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专门从事海洋科研与教育的机构有10余家,研究领域涉及海洋基础学科、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信息服务及海洋人文社科,尤以海洋基础科学研究见长,在海洋生物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青岛市海洋科技创新人才荟萃,已形成了由17位两院院士领衔的涉及多学科的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海洋技术领域,“十一五”以来,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院所承担,累积拨款项目经费3.4亿元,约占全国的30%左右,在海水良种培育技术、海洋药物开发技术、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海洋防腐材料技术、海洋矿产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2.1.4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6]。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航贸易关系。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高速公路、铁路连接全国网络。中美、东亚、亚太地区的国际海底光缆均在青岛登陆,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城市[6]。

2.1.5 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

在国家政策上,国家同意在青岛建设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国家级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支持青岛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支持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董家口、丁字湾等一批重点区域的建设,支持青岛把中国海洋大学打造成为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6]。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提出构建以青岛为龙头,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青岛基本建设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到2020年,青岛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7]。《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涉及的61个试点中,其有29个在青岛。这实际就是对青岛龙头地位的肯定。

2.1.6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1年,青岛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 890亿元,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青岛是山东省和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科技在青岛市的渔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岛市依托海洋科技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承接了10多项国家“863”项目和“908”项目,50多项市科技发展项目和20多项重点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青岛率先在山东省启动了“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世界先进深海钻井技术的武船麦克德莫特及中海油、中石油等海洋工程建成或开工,国内最大、技术先进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基本形成,填补国内大型船用曲轴的空白。世界领先的船用柴油机、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等核心配套项目建成或开工,将形成年造船468万t、修船220余艘的生产能力。海洋生物产业集聚也获得了发展,九龙药业、颐中生物、信得药业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落户青岛。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13个,创业面积超过30万m2。海洋寡糖、多糖、生物酶等项目总投资达到24亿元[8]。

2.2 青岛市龙头城市建设的不利因素

2.2.1 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从产业结构上看,2011年的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6∶47.6∶47.8,显示青岛服务业的发展与上海(0.7∶42∶57.3)、北京(0.9∶24.1∶75)等先进城市有较大差距。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服务业主导制造业,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主要是通过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二产业实现的,说明了青岛辐射带动能力有限[2]。海洋产业规模小,缺乏像海尔、海信、青岛啤酒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和涉海企业[9];重化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胶州湾自然岸线侵蚀加重且胶州湾的面积在不断缩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损,跨海大桥的建设,加速了胶州湾北部的淤积和冬季长时间结冰现象的出现,局部海域水体、底质严重污染、大气污染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2.2.1 海洋技术成果转化滞后

海洋科技投资主体不明确,金融机构对海洋科学成果的转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资助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金少,难以满足需求、风险投资基金比例过小。据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青岛市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不少在青研发的海洋科技成果流失到浙江、广东转化,多年来形成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2.3 科研力量分配不均

一方面,海洋人才结构不合理,海洋教育偏重于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渔业,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研发、设计人才严重缺乏,海洋科技人才“偏科”严重。例如,海洋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薄弱,如溢油发生后,油污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等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

另一方面,青岛市海洋科技人才空间分布不均,不少县级市的涉海产业研究型人才紧缺。不少硕士、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到中小城市里去工作。许多高学历人才宁愿呆在大城市用非所学,也不愿到人才需求的涉海企业里发挥专长,把专业知识直接转化成生产力。

2.2.4 宏观规划存在问题

在现有规划中,蓝色硅谷核心区的规模偏小,应当把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等单位在内的崂山区也划入蓝色硅谷的核心区。青岛海岸带开发应统陆海筹考虑,综合规划建设。港口建设要避免盲目铺摊子,上规模,造成能力过剩。要严格控制钢铁、石油化工等高耗能,高水皓、高污染企业的重化工业上马,胶州湾内的重化企业要逐步进行减量、外移。重点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可操之过急,应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避免蓝色经济发展导致新一轮的围填海、圈地运动,破坏所剩不多的宝贵自然岸线。

2.2.5 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青岛确定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发展战略,但青岛市的母亲湾——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胶州湾由于围海造地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胶州湾河口附近潮间带生物种类多达1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一种,而胶州湾东岸的贝类已几近灭绝[10]。胶州湾的水域面积也在不断地缩小:1958年为535 km2;而目前,胶州湾的面积仅有367 km2。胶州湾的水域面积仅有1928年的66%了。面积的缩小导致了纳潮量的减小:1935年胶州湾的纳潮量为1.182 2×109m3,1963 年为 1.0133×109m3,1985 年为 9.144×108m3,现在的纳潮量只有7×108m3多,仅为原纳潮量的近40%,导致了胶州湾地区的海水富营养化。2007年至2011年,青岛周边海域连续爆发浒苔,引起全世界关注。初步研究表明浒苔爆发的根源在江苏、浙江海区,但若青岛海域没有适宜浒苔生长的环境(水温、富营养化水体),浒苔也不会连续多年大规模的持续爆发,并成为常态。

城市空气污染加剧,机动车尾气成为主要污染源。2010年底机动车保有量为160.8万辆,其中汽车约98.5万辆,年均增长16.1%。带来的后果是,以氮氧化物为标志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呈现明显加重态势,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大规模上马的石油、化工和钢铁项目也加剧对青岛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2.2.6 重大灾害事故隐患增大

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增添了青岛发生重大灾害隐患的概率。一是船舶碰撞的几率增加。2011年底发生的两艘货轮在大公岛海域相撞,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引发溢油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未来青岛、董家口港区海域的船舶进出将更加的繁忙,船舶碰撞、恶性事故的发生几率增大。二是黄岛石油储备基地、董家口在建的45万t级油码头及能源储运中心项目,提高了溢油、火灾、爆炸的风险。1989年发生的黄岛油库爆炸事件和2010年大连油库连续三次爆炸、大火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三是跨海大桥建设造成了胶州湾北部湾流循环减弱、沉积作用加速、海水结冰现象加重,未来这些现象是否加重还不确定,但不排除形成灾害的可能。将会对港口,渔业甚至跨海大桥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青岛虽先后出台了《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青岛市海洋渔业管理条例》,但缺乏一个综合机构来管理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造成部门职权的交叉、利益冲突,海岸带综合管理效果不理想。

3 提升青岛龙头城市地位的建议

3.1 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在青岛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的过程中,要深化政府职能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增加对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行业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包括财政上的和税收上的支持。增加政府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开展海洋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措施,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海洋科研体系、产业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它们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蓝色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不可避免,因此要关注一二产业优化升级而导致的工人、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以及因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对高层次专业人员的需求。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海洋综合管理机构的构建过程中尤为重要。现阶段的海洋管理实行的是海陆分制的管理方式,造成部门职能重合,多头执法,严重影响了执法的效率和执法的质量。为统筹蓝色经济的发展,山东省成立了蓝色经济咨询委员会,青岛市成立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维护了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委员会名称上我们不难看出委员会是侧重经济规划和项目的咨询。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不仅是以经济建设为目的,而是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这个咨询委员会的涉及面不够宽,青岛市应该从海洋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成立一个更广范围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海洋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建设委员会作为海洋委员的下属机构,青岛在这方面可以尝试,成为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的试点。完善对海洋的综合管理,统筹海岸带、海域、海岛的综合开发,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有机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也符合青岛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目标。

3.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先易后难空间发展时序

对于已经进驻或已经存在的企业和项目,在执行现有排污标准的基础上,建议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同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排污标准接轨,保护青岛的环境。对即将进驻的企业,坚持环境污染“零容忍”,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探索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开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大体按海岸带、近海、海岛及专属经济区的次序,形成四大海洋经济开发体系[2],这种发展理念也是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发挥财政资金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3 建立蓝色银行,助力蓝色经济发展

青岛市政府与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推动了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今后要继续增加蓝色经济发展基金的规模,助力蓝色经济的发展。除蓝色经济发展基金外,可考虑建立蓝色经济发展银行。浦东开发区设有浦东发展银行,天津滨海新区设有渤海银行,山东蓝色经济区应当有自己的金融机构。

金融部门应创新贷款制度,通过政府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海岛使用权流转、海水养殖产业浮动抵押等方式,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未来应立足于建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各种机构类型,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模式,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探索适合涉海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抵、质押贷款业务。

3.4 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青岛是中国的海洋科技城,聚集了全国40%的海洋科技人才,但主要聚集在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领域,其他领域,如海洋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和海洋综合管理领域人才缺乏。这就需要青岛的科教机构,特别是以中国海洋大学为首的海洋科教机构调整内部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培养解决紧缺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当前应引进紧缺型人才,满足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需要。长期来看,要坚持自主培养为主,并逐步使青岛成为海洋科技人才输出城市。此外,海洋科技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海洋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还表现在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要实行大众化的海洋科普教育,在中小学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开展海洋科普进社区活动,提供公众对海洋的认知。

青岛的海洋科技人才多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企业的科技人才较少,因此要鼓励企业多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人才占有率,将人才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最大限度结合起来留住人才。海洋高技术产业的生产需要专业技术工人来实现。因此,海洋技术人才队伍不仅包括研发人员,也包括技术工人。在青岛现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储备充足的产业工人,为海洋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

3.5 实施大项目带动,培育龙头企业,关注中小企业发展

海洋经济区发展需要重大项目来支撑和引领。国外有像美国旧金山、西雅图、加拿大温哥华等一大批高科技、现代服务型海滨城市为样板[11]。韩国西海岸的成功开发取决与良好的项目带动。从1989年—2000年间,设立126个项目,总投资320亿美元,取得了成功[12]。在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建设中,在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要培植一批新的骨干企业,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海西湾经济新区的建设中,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保障。在各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搞好各行业之间的用海协调工作,实现海域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3.6 健全区域发展机制

3.6.1 加强国际合作

青岛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上,应加强与东北亚一线城市仁川、釜山、大阪、神户、高雄等城市的合作,扩大自己的经济腹地。争取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城市,在贸易投资、产业互动、科技协作交流、节能环保、跨国交通物流等领域,积极开展与日韩的合作。

3.6.2 加强国内合作

青岛作为重要港口城市,与大连、天津、上海等港口城市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青岛应加强与他们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建立港口城市合作论坛制度。青岛是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建设蓝色经济过程中,要加强与半岛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共享、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入合作,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3.7 加强海洋监测,强化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灾害对海洋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海洋灾害,要从减灾转入防灾的研究,把海洋灾害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加强海洋环境、灾害的监测、预警,建立跨地区的海洋监测系统,实现对各种海洋要素的动态分析和模拟,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实时监测、评估和快速反应系统,有效减轻和控制海洋灾害。加强对海洋灾害的基础研究,如海上溢油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的影响,浒苔的形成机制及综合利用,由被动减灾转变为主动防治灾害的发生。

[1] 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刘洪滨,白醒卓,何新颖.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蓝色经济区研究 [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2):14-18.

[3] 刘洪滨.强化青岛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1):09-13.

[4] 郭先登.论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问题[J].山东经济,2009(1):137-141.

[5] 杨波.青岛市海洋开发和海域综合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6] 任振刚.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分析和战略构想[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2):10-13.

[7] 孙瑜.青岛争当蓝色经济龙头 [N].国际商报,2011-02-09(12).

[8] 门国锋.2010年青岛海洋产业淘金1550亿 [N].青岛财经日报,2011-01-05.

[9] 韩立民.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选择与实施对策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5):17-22.

[10] 刘洪滨,孙丽.胶州湾围垦行为的博弈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6):80-87.

[11] 刘洪滨,张树枫,孙梦元.国内外海湾城市发展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12] 徐银屏.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石油大学,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