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韩增林,狄乾斌,周乐萍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海洋越来越成为集聚要素、产业资源的空间载体。但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陆海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洋压力和需求的不断增大,由此带来的海洋资源环境及陆海经济间的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影响到沿海地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统筹陆海关系,加强陆海经济协调,已经成为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实现沿海地区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理论与实践中,基本上还没有关于海洋国土资源在科学发展观中地位与作用的论述,也谈不上海洋开发和陆地发展的统筹问题。基于此,本文力图对陆海统筹思想的内涵特征与目标设定进行探析,以期能够为陆海统筹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统筹,即为通盘筹划,即统一地、全面地筹划,统筹安排。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1]。由此,通盘考虑、综合谋划、统筹兼顾,成为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促进工作和事业的重要方针。进入21世纪以来,陆海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全球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陆域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洋产业体系逐渐拓展。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海洋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由此提出用统筹的方式来解决区域内陆海发展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思想。如张海峰、杨金森、徐质斌等(1998)提出:“照顾好海洋与陆地的关联,统筹兼顾,使二者融为一体”[2]。张海峰还在2004年北京大学“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报告会上提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的观点,认为“海陆统筹与其他五个统筹是互为补充、互相完善、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体化关系”,把海陆统筹发展提升到了发展国民经济基本指导方针和战略模式的高度。他认为应将“海陆统筹”加入到“五个统筹”之中,没有其它五个统筹,就谈不上海陆统筹;没有海陆统筹,其他五个统筹都会显得不完整[3]。张登义、王曙光在2005年全国政协会议提案中提出“海陆统筹应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张耀光(1996)认为海陆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海陆经济带内的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海陆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和开放的趋势[4]。栾维新(2004)认为:统筹发展应该包括“海陆统筹”,“海陆统筹”是科学发展观题中之义,通过海陆产业的协调发展,以陆域产业、技术为依托,以陆域空间为腹地和市场,强化海洋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海陆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5]。韩立民(2006)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认为海陆经济带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经济带区域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并且海陆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和开放的趋势[6]。叶向东(2007)从经济学角度,对海陆统筹发展做了综合的论述,提出了海陆统筹的概念:“海陆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7]。
以上研究成果对解决陆海统筹发展战略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以上思想,笔者认为:陆海统筹是在区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陆海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来分析,综合考虑二者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利用二者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以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指引,以实现资源的顺畅流动,形成资源的互补优势,强化陆域与海域的互动性,从而促进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实现陆海统筹,最主要的是处理好陆海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疏通二者之间的资源交换通道,为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补创造条件,以此为出发点对二者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从而实现海域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内涵理解如下:
(1)陆海统筹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陆海统筹强调的是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统一起来看,发现二者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将陆域与海洋的发展统筹考虑与安排。由于历史发展与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的陆地意识比较强,陆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对海洋经济的发展重视不足。甚至人们只是将海洋作为陆域经济发展的附属来看待,将海洋作为陆域经济发展的物质供应场所或者是陆域经济污染物与废弃物的存放场地。或者单纯的来发展海洋经济,忽略了海洋本身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不能充分的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局限。陆海统筹思想的提出,就是要求人们打破原有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到陆域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联系起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从而使陆域与海洋的经济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2)陆海统筹强调统一规划、整体设计。陆海统筹是将陆域与海域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但又不是完全分开的系统,陆海统筹的统一规划不应局限在海岸带的狭小区域内。对于陆域经济来说,它不仅仅是强调沿海地带的陆域,还应包括更广阔的向内陆延伸的陆域资源,同样海洋资源的范围也应该有所扩大,甚至扩展为可以利用的全球资源。陆海统筹要以陆域与海域的之间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为出发点,站在一个制高点上,纵观陆域与海域,根据陆、海两个地理单元的内在特性与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统一规划与设计,使两个独立系统之间能够进行顺畅的的资源交换与流通,同时通过对整个区域的资源统一评价与规划,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陆域资源与海域资源进行对接,从而加强陆域与海域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一个大的陆海复合系统,把陆海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
(3)陆海统筹离不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由于陆海两类经济体在自然禀赋、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生产要素在二者之间互相流动的能量梯度[8]。同时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在其进一步发展方面也存在局限性。在对陆海两个单元进行规划的同时,必须意识到两个系统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海岸带地带,作为陆海系统进行联系的空间载体具有极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因此,要以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考虑各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及整体的资源条件,在整个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以免对某一区域形成高负荷压力,而另一区域的资源不能顺畅的流通与利用。尤其是作为两个系统对接的空间地带,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带的承受能力,及时对这一空间地带的各种超负荷力进行分散,从而实现陆域与海域互为条件和优势互补的复合体系,获得系统效应。
(4)陆海统筹还是一种思想和原则,是一种战略思维,是解决陆域与海域发展的基本的指导方针,是指统一筹划沿海陆域与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区域政策。具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态势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和多种形式统筹陆海关系,促进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
陆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性不断显现,而海洋中具有的丰富物质与辽阔的空间资源,“海兴则国富民强,海衰则国弱民穷”,海洋成为经济发展关注的新热点。陆海统筹思想,为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协调与统一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陆海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要求实施陆海统筹规划。丰富的陆域资源一直是陆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短缺、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不断凸显,陆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陆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资源的严重制约,发展瓶颈急需突破。陆域经济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拥有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方方面面的优势资源。而海洋经济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比较集中,高技术含量也较高。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单纯地进行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取。同时海洋中的资源宝库宏大而利用不足,丰富的空间资源更是陆域经济发展缺少并急需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加强二者之间的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才可以实现陆海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陆海统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陆海产业矛盾逐渐凸显,亟需确立陆海统筹地位。由于海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沿海省份纷纷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陆海经济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再者由于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客观存在性,各区域之间协调性受到限制,产业布局趋同,区域的资源配置与流动性没有很好的实现,陆海产业矛盾更加激烈,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产业结构同构化、低度化,滞后于国内经济整体结构;二是陆海产业结构衔接错位较大,不利于陆海经济资源互补;三是陆海功能区不相协调,陆海产业争夺空间日益激烈。因此,将陆海统筹地位提升到发展国民经济基本指导方针和战略模式的高度,有利于从国家的角度来统一安排资源的配置与调度,理顺陆海产业关系,缓解陆海产业矛盾,促进陆海经济协调发展。
(3)海洋资源争夺日渐激烈,需要重视海洋地缘政治经济关系。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陆域空间基本瓜分完毕,海洋成为国家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与最后空间,因此海洋也成为各国进行争夺的对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所蕴藏的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发现并进行开发,使人们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各国纷纷划定海洋区域宣布对于海洋的拥有主权。我国在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关于海洋国土安全的问题存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陆海统筹有利于提高我国陆域与海域的联系,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强民众的海洋国土安全意识,保证我国主权不受侵犯。再者,由于海上并没有明显的地标与地界划分,沿海省份之间的资源争夺现象比较严重,往往造成了海洋无人管理,或者过度开发而无人治理的现象,造成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而陆海统筹发展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来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提升海洋国土地位的必然选择。
(4)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海洋处于生物区的最低部,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绝大部分要随着河流归于大海,可以说海洋污染物的80%以上来自陆源,而且海洋污染总负荷一般集中在占海洋面积1‰的海岸地区,海岸带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重。再者,海洋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尤其沿海地区,处于陆域与海域的交接地带,生物多样性显著,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近年来,临海地区赤潮频繁发生,频率与造成的影响程度逐年增加。而盲目的围垦滩涂,改变了原有的沿海植被,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预估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深层次分析来看,只是单纯制定海上的防护措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实施陆上与海上的双层次治理与防护,实施陆海联动,统筹规划的方式,才能根本有效的解决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
(1)陆海生态系统的一体性。海洋与陆地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但是这两个系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域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海水经过蒸发等作用,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分,由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温差气压差等能量势能,在海洋陆地之间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律的大气流动。降水与大气的共同作用又形成了陆地系统中各种各种的地貌形式,同时气候又与陆地的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在此过程中,陆地的各种能量在不断的自我消耗,物质与能量最终又以各种形式回归海洋系统,同时又开始影响陆海交汇处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尤其是作为海岸带地区,作为陆海资源与物质的交汇处,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出,同时也表现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由此来看,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体性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为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同时陆海生态系统的一体性也从客观上为人们建立陆海统筹的观念提供了论证与支撑。
(2)陆海产业的内在关联性。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之间并非截然对立,海洋产业是陆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首先,陆海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9]。在海洋产业发展的前期,大多是依附于陆域产业体系发展的,只是随着海洋产业开发进程的深入,海洋产业体系逐渐成熟,各种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其次,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具有区域上的共存性,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分别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并且呈现出网状关联,相互依托的格局。再者,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动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由于陆海产业间在发展阶段上的梯度性、在经济基础上的势能差以及在自然资源赋存上的差异性,陆海之间形成了一种能量梯度,并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与能量在形成的网络之间流动,加强陆海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陆海产业子系统的资源的互补性、空间上的共存性以及经济的关联性的分析来看,陆海产业之间存在着千次万缕的联系,是我们对陆海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实现陆海统筹规划的基本突破点。
(3)海洋国土地位的提升。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海洋国土”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10]。这一概念的出现和使用,促使国人去了解海洋、感知海洋、关注海洋和热爱海洋。随着世界上对于海洋国土争夺的激烈,以及“蓝色圈地”运动的兴起,各国逐渐意识到海洋国土的重要性,并纷纷宣誓本国海洋国土的范围与主权。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与周边国家存在着对于海洋国土的争执问题,国家不断加大对于海洋国土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加强海洋国土的安全意识。海洋国土从提出到现在,逐渐得到人们认同与重视,海洋国土与陆域国土一样是我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并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对于海洋国土意识的加深与海洋国土地位的提升,为陆海统筹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4)海洋经济成为独立的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为适应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许涤新等提出要建立“海洋经济”学科和专门研究机构,开展海洋经济研究,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开始[11]。随着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与研究,海洋经济逐渐的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分支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提出建设“海上辽宁”的口号,浙江等省也加快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近期山东又提出了“蓝色经济”的概念,海洋经济逐渐脱离了陆域经济附属的地位,海洋经济的产业链条不断加长,并且各产业之间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网状联系,人们在进行产业分析的时候,逐渐的将海洋产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系。把海洋产业作为独立的体系来分析,使人们可以更加清晰的抓住海洋产业发展的规律,更加准确的分析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更加科学的配置与利用资源,更加有助于陆海统筹规划的进行。
(5)陆海统筹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影响到各个领域,陆海经济的发展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受到了启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资源的浪费问题严重,环境污染更是触目惊心,海洋一直以来作为陆域经济的资源无偿提供者和污染物倾倒场所存在,越来越多的海洋问题与海洋灾害提醒人们要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诸多专家学者从协调可持续的角度来对海洋承载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陆海统筹发展等领域进行研究,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陆海统筹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陆域系统与海洋系统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具有一体性和整体性。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网络而存在与发展,要素的流动形成了网络,网络又依存于要素的流动而存在,二者不可分割看待。陆海产业正是由二者之间存在的流动要素联系到一起,组织到一起,并使之产生了整体效应。因此,陆海产业能否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网络的稳定程度与要素流动的顺畅程度。陆海统筹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陆海要素流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扩展产业链条,组接产业体系以及产业布局空间,从而促进陆海产业能够实现协调持续发展。
我国几千年来由于活动空间的限制,人们在社会意识上对于海洋的认同度不高。尤其体现在文化的认同度上,差距更是巨大。陆域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农耕文化,以农业为重;海洋文化一直被认为是重商文化,商业气息浓厚。一直以来二者之间的认同度不高,尤其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这样陆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就不难解释了。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海洋文化也不再为人们所轻视,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也进一步的加强,但是对于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程度还有不足。陆海统筹是一个战略性的发展指导方针,它不仅仅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内容,还应该深入到社会文化等方面,改变人们原有的观念意识,对陆海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认同,让人们能够真正的接纳海洋,真正的把海洋放到与陆域同等重要的地位。
海洋与陆地系统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共同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各个圈层,并促进各个系统之间的循环的进行。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也存在千次万缕的关系,这个关系必须要建立在海洋系统与陆域系统联系之上。海洋系统与陆域系统的对接部分极为脆弱,尤其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出,但又极容易受到破坏,海洋系统与陆域系统的对接空间内的环境问题也极为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由于过去海洋开发中较为重视海洋资源环境对陆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而对海洋自然生态基础及其由于开发利用不当而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对陆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考虑的不够,导致海洋资源利用过度、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生态功能退化等,直接或间接扰乱了陆域经济正常的发展秩序。因此必须重视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与环境条件,加强陆海统筹开发与管理,合理布局产业,促进陆海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高文武,潘少云.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及对当今中国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692-697.
[2]张海峰,杨金森,徐质斌,等.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指导方针和目标[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1):20-21.
[3]张海峰.抓住机遇加快我国海陆产业结构大调整——三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J].太平洋学报,2005(10):25-27.
[4]张耀光.我国海陆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6(2):75-80.
[5]栾维新.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6]张 静,韩立民.试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
[7]叶向东.构建“数字海洋”实施海陆统筹[J].太平洋学报,2007(4):77-86.
[8]徐质斌.海洋国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18(4):342-348.
[10]于光远.谈一点我对海洋国土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认识 [J].海洋开发,1984(1):1-3.
[11]张海峰.中国海洋经济研究[C].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