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选取原则与发展重点

时间:2024-09-03

姜 江,盛朝迅,杨亚林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8;2.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 100872)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和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为支撑的,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较强产业关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当今世界,面对陆地资源日渐枯竭、空天资源开发风险较大等紧迫形势,很多国家都把未来战略重点转向蓝色海洋经济。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战略部署,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未来应加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但当前各方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定义、内涵、外延和发展重点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依据科学的选取原则明确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并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1 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利

于突破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长期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发展,导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倒逼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资源环境节约、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领域。海洋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蓝色聚宝盆”,中国海洋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水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和海洋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发展空间。

1.2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攀升,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来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和持续增长。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业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特效药物的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加强对深海资源的勘探、研究和开发,加快海洋装备和精密仪器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3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利于抢占国际海洋经济竞争制高点、构筑新优势

美国早于1999年就颁布“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从生物工程、近海石油与天然气、海洋探求、海洋观测、海洋研究等11个方面明确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日本2007年出台《海洋基本法》,提出要大力拓展海洋矿物、生物、能源和空间资源开发。欧盟公布的尤里卡海洋计划(EUROMAR)中,提出要联合产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提高欧洲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加拿大、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将纷纷加强海洋技术研发、打造尖端海洋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极大加速了海洋新兴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2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选取原则

2.1 一般主导产业选取的基准原则

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赫希曼(1991)主张,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度标准”,认为主导产业应选取具有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的产业[1]。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与赫希曼较为一致,他认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前瞻、回顾、旁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提出著名的主导产业选择“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被称为“筱原两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筱原认为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产率上升基准,指的是一定条件下,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高的产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资源应优先向这些部门配置。

国内学者在吸收上述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补充提出了“增长后劲基准”(周振华,1992)、“动态比较优势基准”(王稼琼等,1999;王岳平等,2004,2011)、“生产协调基准”(张圣祖,2001)、“可持续发展基准”(关爱萍等,2002)、“创造就业机会基准”(党耀国,2004)、“创新率基准”(陈刚,2004)和“规模经济基准”(郭克莎,2003)[2],并不断发展并完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2.2 新兴产业选取的基准原则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目前正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王昌林,2010)[3]。这一定义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取必须把握战略性、成长性、高知识技术密集性、高产业关联性以及动态性等主要特征。

一是具备高度战略性,是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导向作用。

二是高成长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取必须满足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需求旺盛,产业收入弹性大,能够迅速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行业[4]。

三是高知识技术密集性,主要是指要高度依赖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动,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和人才密集特征,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明显。

四是高产业关联性,是指产业的上下游衔接和延伸链条比较长,具有较强扩散效应,能够带领一批产业的兴起。

五是动态性,即根据一国或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和所处阶段,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选取范围和重点将有所差异。

2.3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取基准的适应性创新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选取既要考虑未来可能成为国家主导产业的特征,又要兼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紧密结合海洋经济的特色。为此,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选取要进行适应性创新,能够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高端化、技术密集化、旁侧效应最大化和海洋权益保护最大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要符合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能够促进产业向研发、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打造完整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链,培育出一批知识技术密集、市场潜力巨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

二是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密集度。能够加快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5]。

三是要产业关联性强。不仅能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还能通过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能源,更好地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健康、食品安全等重大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生产生活空间。

四是要符合国家海洋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放到国家海洋战略的高度,积极为海洋战略储备一批技术和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维护国家海洋安全,适应国家海洋权益保护的需要。

3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和目标

按照上述依据,“十二五”时期中国应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3.1 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水下运载、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产业辐射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近年来,中国加快海洋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各种海洋工程装备需求日益增大,促进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特别是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计划的持续支持下,中国先后自主研制或与国外合作研制了工作深度从几十米到7 000 m的多种水下装备。然而,受制于国外对深海运载装备的许多核心技术和仪器设备技术的封锁或垄断,国内部分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瓶颈仍难以突破。

为此,“十二五”时期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实现水下运载及作业装备、深海通用基础件的国产化。培育一批主流移动钻井平台(船舶)、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的自主品牌。加快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一批海洋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延伸从装备设计、集成到设备制造、基础材料等完备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实现重大装备技术产业化突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3.2 全面提升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

海洋生物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药物,以及海洋生物酶、功能材料、绿色农用制剂和保健食品、日用化学品等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当前,随着人口膨胀、老龄化、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突发疾病蔓延等诸多问题的严峻挑战,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深层次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建设了海洋药物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解决了海洋药物研究的部分关键技术,为海洋药物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来看,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技术与品种积累相对薄弱,海洋药物产业目前仍处于孕育期。海洋生物制品方面,中国是海洋生物制品原料的生产大国,如壳聚糖、海藻酸钠等原料的产量高达世界的80%,但在海洋生物制品精细化方面发展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要加快研制具有显著海洋资源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国际市场前景的海洋创新药物和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制品,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海洋药物创制体系,努力提升中国海洋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速生物酶制剂、功能材料及绿色农用制剂等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进程,尽快实现产业化,促使其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努力建成国际先进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符合国际规范的产品创新体系、功能完备的产品研发技术平台与产业化基地。形成在国际技术前沿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研发队伍,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与产业化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3.3 着力推进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化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海水脱硫、海水软化、海水用于大生活用水等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制盐以及提取钾、溴、镁、锂、铀等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产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相关的技术研发,目前技术已较为成熟。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海水利用技术和化学资源利用技术研发均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大型自主关键设备国产化开发和产业化规模上,还是在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不高,万吨级、10万吨级海水利用工程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不足,相关政策法规和产业政策落后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为此,需要结合沿海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国际海水利用技术发展前沿,着力解决制约国内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自主关键材料、大型化成套技术与装备和产业化配套政策、法规等关键问题。强化产业化技术(标准规范)支撑体系,构筑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若干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示范城市和示范区,开展相关政策法规试点与示范。提升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3.4 积极培育海洋新能源产业

海洋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以及离岸风能等产业。开发海洋新能源一直是沿海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石。但限于目前经济技术水平及部分海洋能源属性,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技术研发、产业化成本等问题尚未能有效解决。因此,海洋风电成为海洋新能源开发比较可行的选择,在海洋新能源产业中占的比重也非常大。目前,中国海洋风电陆续进入规模开发阶段,若干海上风力发电站投产运行,包括上海东海大桥10万kW海上风电场项目于2009年投产。2010年,海洋电力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海洋风电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缺少总体规划,研究力量比较分散,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高。

为积极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应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发展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加快海洋能开发利用,加大示范试验规模,建立和完善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体系,加速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进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4 推进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

海洋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征,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中国现阶段对海洋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存在总量偏低、资源分散、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海洋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为此,应通过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多方筹集,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入保障体系。由国家海洋局牵头,联合财政部门,研究设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设立海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风投基金及外资、民营资本投向海洋新兴产业领域。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对海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兴海风险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4.2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

国内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短期内难以发挥。为此,“十二五”时期应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重点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沿海蓝色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在财政资金、能源及土地供应、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一批符合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体,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和区域辐射作用,进而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上档次、上规模、上台阶。

4.3 建设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国内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前沿技术的知识产权大多掌握在欧美国家。以高端船舶产业为例,中国在设计、生产等领域与日本、韩国相比还要落后5~8年。海洋高端装备领域,国内目前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配套率较低,海洋监测仪器的国产化率仅为10%,深海探测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装备几乎都是进口的。为此,一是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条件,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并大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加大研究中心、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等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开发平台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海洋科研中试基地和孵化器,支持国家重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三是要探索建立海洋经济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时向社会和企业发布新技术、新品种等有关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机构的合作,推进先进技术成果在中国转化。

4.4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产业发展储备智力资源

人才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建设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完善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发展环境[6]。推进省部合作,优化整合资源,建设学科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一批远洋运输、船舶制造工程装备等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蓝领人才。实施人才联合培养工程,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高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制定中长期涉海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涉海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招聘、海外领军人才引进、企业家培训、人才留住与发展等计划。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优秀海外学子创业计划、高端智力柔性引进计划、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构筑计划,启动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依托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积极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学子创业,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

4.5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集聚化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要加强专业化基地和园区地建设,以基地为载体和带动,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综合服务配套能力。在沿海地区建立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兴海基地。建设一批兆瓦级潮汐电站、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深海技术研发中心和深潜器基地等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区。联合海洋科研机构、企业、政府联合打造重点领域的中试平台。加快推进形成海洋新兴领域的集群,把海洋产业发展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推动地方海洋经济增长。在集群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在大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有序的分工、协作、配套系统,实现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社会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4.6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创新传统管理模式,营造体制机制新环境[7]。要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建立健全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等“六个领域”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支撑,深化改革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

[1]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曹征海,潘照东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66-67.

[3]王昌林,王 君,姜 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R].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0-07-23.

[4]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10——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R].2003.

[6]许罕多,罗斯丹.中国海洋产业升级对策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2):43-47.

[7]徐 胜.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初探[J].海洋经济,2011(2):2-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