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新演进与发展模式

时间:2024-09-03

张耀光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引 言

经济发展是一种长期的演进过程,它体现为社会产出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物质投入方向和利用结构的不断变化。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海岛经济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根据海岛的区位特点,参照国际上对海岛经济的发展经验,把一些大型企业向海岛集聚。近年来最典型的是首都钢铁厂搬迁到河北曹妃甸,上海的造船工业搬迁到崇明岛、长兴岛;利用海岛深水岸线发展大型集装箱港,如上海洋山深水港;为了加强海岛与大陆的联系,建设了与大陆连接的大桥,如连接上海洋山深水港与芦潮港长32.5 km的东海大桥、已建设的连接舟山岛与宁波的4座大桥等,今后崇明岛、舟山岛等将形成半岛经济。

进入新世纪,我国海岛县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产业结构也有了调整,尤其在“十一五”期间,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新变化及其发展模式。

1 我国海岛经济发展特点

1.1 海岛县经济规模小,但人均水平高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经济指标是所在行政单元的GDP值和人均GDP值。我国海岛县自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因曾是国防前哨而经济发展受到局限的状况,自1978年以来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05亿元,人均GDP为473.5元。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101.4亿元,人均GDP达37 017元,分别增长91倍和78.2倍(表1)。

表1 我国海岛县经济增长表Tab.1 Economic growth in island counties of China

1.2 经济增长速度快,县区间存在差异大

各海岛县经济总量规模小,县区之间存在差异大,2008年最高的玉环县为252.81亿元,最低的南澳县仅为7.12亿元,人均GDP也存在明显差异(图1)。

图1 各海岛县人均GDP增长Fig.1 The increase of per capita GDP in island counties

2 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演进

2.1 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海岛经济的产业结构有了变化,198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依次为40.7︰34.9︰24.4,到了2008年,产业结构依次为15.8︰46.2︰40.0,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见表2)。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尤其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己达三分之一以上,说明海岛经济也在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高级化方向演进。

表2 我国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Tab.2 The chang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struction in island counties of China

2.2 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不同的演进阶段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增长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和升级的过程。因此,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在经济发展中是紧密相联的,探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1 产业结构演变特点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演变,我国12个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当前以“二三一”为主,说明海岛县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其中渔业实现增加值仅占GDP的12.6%,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海岛县也仅只有长岛县和长海县两个,说明我国海岛发展已由依赖海洋生物资源向依赖海洋综合资源转变。

2.2.2 产业结构演进的重心轨迹图

图2 各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图Fig.2 Evolving of tertiary industries structure of island countries in China

运用三轴图法绘制各海岛县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重心轨迹图(图2),轨迹图显示出不同年份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和左旋、右旋模式[1,2]。同时从图上可以看出,在20世纪末期以前,各海岛县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一般稳定在十年以上。但从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发展也影响到海岛县,同时各海岛县自身经济发展的惯性也在尽力加快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段已快于以前,如南澳、洞头、玉环、平潭和东山县等,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段已缩短到4~5年。但是长岛县和长海县的产业结构长期未发生大的变化:长岛县从1992年—2008年16年来未发生变化;而长海县从1990年—2008年20年来未发生改变,三次产业一直维持在Ⅰ>Ⅲ>Ⅱ的产业结构(Ⅰ、Ⅱ、Ⅲ表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从图2上可以看出12个海岛三次产业变化的状况。

2.2.3 海岛县产业结构类型分析

根据表3,1993年海岛县的产业结构尚未进入“高级化”阶段,因而无第四种类型。2002年,东山从“1”进入“3”;崇明、定海、普陀进入“4”进入了高级化产业结构阶段;原在第“6”类型中的嵊泗、南澳、洞头、平潭跨入“5”,产业结构又向前进了一步;而洞头县从第6区转入第5区,长海,长岛和岱山则仍然在“6”的范围内。到了2008年,海岛三次产业结构类型呈现多元化格局,已经布满6个区域,长海县又从第6区回到第1区;东山从2002年的第3区回到第2区;洞头县由于半岛工程投入营运,连陆通道建成改变了交通条件,入岛旅游人数剧增,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由此进入第4区;岱山由于发展了造船工业,二产比重增加,由6区进入3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海岛县在左、右旋模式上,己不像在产业结构演进初期那么明显。最典型的可从洞头县的三次产业变动轨迹看出,洞头县在1985年—1997年的产业结构一直是X3<X1<X2,处在第2区内,按其发展走向应进入第3区,即处于X1<X3<X2的产业结构,但到了1998年却退回到第1区,而1999年—2002年,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第1区跳到第5区。主要原因是由于东海油气田的开发,在洞头县建设了液化石油气中转储运基地,同时由于在县内实施了连岛工程,改善了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从而使第三产业大大超过了原本薄弱的第二产业,以致使洞头县产业结构改变原来的右旋模式而转向左旋模式(表3)[3]。

表3 我国海岛县产业结构类型Tab.3 The typ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bout island counties of China

3 海岛县产业结构变动因素分析

海洋资源可分为海洋空间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海运、桥梁与海底隧道建设、海底电缆和旅游景点开发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对鱼类资源和其它海洋动植物、微生物资源的利用;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滨海砂矿、海底石油、天然气、锰结核以及潮汐和波浪能的利用等。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国家提出地区工业化的要求,目前沿海地方政府对海岛经济的发展与资源开发更为关注,充分体现了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一些大的产业部门,如造船、石油等制造业,项目的安排已向海岛延伸,一些适合海岛经济发展的产业也逐步在海岛上布局。

3.1 桥(隧)通道建设

随着世界与我国造桥技术的提高,岛陆间现代化桥隧通道得以实施,目前已建、在建、在今后一定时期将建的岛陆桥隧通道工程主要包括:(1)洞头列岛半岛工程已建成,目前正在进行与温州市连接的大桥工程;(2)舟山岛与宁波市之间修建4座岛间桥梁的东方大桥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3)长江口崇明岛北桥连接江苏,南部用桥、隧连接浦东,目前南部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营;(4)上海芦潮港与浙江嵊泗大、小洋山之间长32 km的东海大桥已建成。随着不久后平潭大桥建成、南澳大桥的即将建成,海岛县产业结构将会有更大的变动,岛陆通道建设除了发展海岛经济外,更主要的是利用海岛深水岸线发展集装箱深水港。

3.2 港口建设

港口、码头对海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玉环县的大麦屿港与台湾联系密切;东山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福建三大对台贸易港之一;嵊泗县马迹山码头是上海宝山钢铁厂矿石中转码头;海岛县中最大的港口是在嵊泗县大、小洋山建设的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的洋山深水港,目前已建成的大、小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三分之一。舟山—宁波间的连接,使宁波港与舟山港互补;洞头与温州的连接则是更好发展温州港。

3.3 造船工业布局向海岛延伸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家,而上海的造船工业又居国内造船量的50%以上,上海造船工业已向崇明岛和长兴岛延伸,改变了过去造船工业在黄浦江沿岸布局的状况。此外,浙江省舟山市造船工业飞速发展,目前日本七大修船企业已在秀山岛开发大型船坞,今后作为“船舶修船业基地”为上海、宁波、舟山等港口服务。

3.4 海岛风能发电工业布局

美国能源部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最近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现有风能机组发电总量,可以满足4 000万欧洲人的家庭生活需要。我国海岛的风力资源丰富,大多数海岛平均风速在5 m/s,年平均有效风速时数在6 000 h以上,相当于每天可发电16 h,面积较大岛屿的有效风速时数约占全年时数的50%~60%。目前我国的南澳、长岛、崇明等岛屿均有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特别是南澳岛风能发电的发展尤为突出,1995年风能发电量仅91 kW·h,占全县电力生产的5.3%,到2009年风力发电已达11 502万kW·h,占全县电力生产的99.7%,年平均递增63%。

3.5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和相关产业的建设

我国目前进口原油已达8 000万t,考虑国家石油安全,需要在沿海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海岛将成为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场所。舟山的岙山岛原是我国海岛石油储备基地之一,目前将在现有158万m3储油罐区的东侧再建50座总罐容量为500万m3的储油工程,并铺设“岙山—册子岛—镇海”原油输送管道工程,管线总长90 km,其中海底部分长44.7 km。此外在洞头列岛建设了液化石油气中转储运基地,并建15万t位石化转运码头,30万t沥青加工,20万t油库及4万m3液体化工库。利用东海油气开发,在岱山县境内建立了原油中转站,铺设两条海底管线,其中天然气管线长约388 km,石油管线长316 km。

3.6 旅游景点开发与旅游业发展

海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类旅游资源众多,随着海岛与大陆间的交通条件改善,来海岛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增长。1995年来海岛县旅游的人数约为426万人,到2000年已达到800万人,2002年超过1 000万人,其中舟山市二区二县旅游人口占全部海岛县旅游人数的6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包括普陀山①普陀山位于普陀区,在行政上属舟山市的一个镇。)。普陀山原是我国4大佛教名山之一,尤其金庸武侠文化资源与普陀山佛教文化以及朱家尖“海滩风光”相组合,来此旅游人数更为集中。此外,福建东山岛的关帝庙是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480多座关帝庙的祖庙,南澳新建成的由国内外书法家完成的1 050幅摩崖石刻成为全国最大的摩崖石刻景区,还有平潭岛龙王头景区、庙岛群岛“海市蜃楼”各类自然、人文景点旅游活动,这些都促进了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3.7 海洋水产仍为主要产业

海洋水产业仍然是海岛主要产业部门,在海岛三次产业中仍有一定比重。我国海岛县海水养殖在海洋水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占海洋水产业的22.4%,上升到2008年的33.0%,上升了10.6个百分点,海水养殖产量由1992年的23万t发展到2008年的104.34万t,年平均递增率近10%。在长海县獐子岛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底播养殖区。休闲渔业可对渔业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把现代渔业和休闲、旅游、观光及海洋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结合和转移,从而制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海岛县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的演进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尽管产业结构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演进过程因时因地而异,但仍明显存在着共同的一般发展趋势。不同类型产业的增长趋势与产业结构转换有密切关系,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

产业结构模式能影响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又与海岛县主导产业有密切关系。海岛县经济发展可以采取4种模式:一是开发区模式,就是以加工业为主的模式,是以海产品、养殖、加工业为主。这个模式在我国有一个成功的范例,就是长海县的獐子岛[4],他们通过发展海洋捕捞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已经成长为上市公司,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二是保税港区模式,是以物流为主导,将货代、船代、会展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保税港区模式需要有港口,而且其后要有区域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区港结合,目前已建的有洋山保税港区[5]。三是生态区模式,如上海崇明岛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生态区,建设了东滩湿地公园、东平森林公园,给上海人民提供了一个休闲、享受大自然的环境,并将建成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的示范岛区。四是旅游区模式,国务院规定了旅游区模式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具体采取哪种模式要根据海岛本身的特点。当然,有一些海岛还可以综合几种模式,但是要突出一个重点,例如崇明岛突出生态重点,舟山岛突出国际旅游重点。大、小洋山岛突出保税港区重点,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带动海岛的全面发展。

产业结构趋同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沿海各海岛县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特点来考虑发展不同的产业,否则就削弱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当然各海岛县之间也可以有共性,比如渔、港、景是重点产业,但更要发展自身特性,例如长岛县可以发展新能源(风电)、生物技术等[6]。

5 结 语

(1)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各县级海岛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产业部门,可以为今后制定产业调整的目标提供参考。

(2)现阶段我国海岛县的经济尚处于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前期阶段,总体上尚未到达“第三产业化”的产业结构高级阶段,虽然个别海岛县目前已发展为“三、二、一”的构成,但由于海岛县经济总量小,只要投入一个大项目(一产或二产)就会改变其产业结构,在相当一个时期,产业结构有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但可以预计,有一些海岛县最终可以达到这一阶段。

(3)达到产业结构高级阶段后,海岛仍然能划分出不同的经济类型,因为产业结构有层次性,即使三次产业结构高一层次的结构相似,其低一层次的结构不一定相同,同时由于自然环境、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差异,仍然会存在不同的海岛经济类型。

(4)海岛是海洋开发的前缘基地,传统海洋产业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兴起,未来海洋产业的崛起,将会使关于海岛经济类型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

[1] 张耀光,陶文东.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研究[J].经济地理,2003(1):47-50.

[2] 张耀光,王国力,肇 博,等.中国海岛县际经济差异与今后产业布局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222-230.

[3] 张耀光,刘 桓,张 岩,等.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8(1):18-24.

[4] 张耀光,刘 锴,刘桂春.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为例[J].经济地理,2009(2):244-248.

[5] 张耀光,刘 锴,刘桂春,等.中国保税港区布局特征与发展战略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9(12):1947-1951.

[6] 成思危.发展海岛经济要因地制宜[N].中囯海洋报,2010-09-1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