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海岛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及优势产业分析

时间:2024-09-03

赵 锐,杨 娜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县域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以县(县级市)级行政区划为地域空间、以县城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可以说是我国最基础的区域经济,其调控主体是县级政权。建设海岛、开发海洋是我国21世纪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1]。我国共有14个海岛县,分布在我国五省一市,海岛县人口占全国海岛人口近一半,发展海岛县县域经济对于带动海岛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研究我国海岛县县域经济特色,探索海岛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对于促进海岛县乃至整个海岛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海岛地区“三农问题”,推进海岛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海岛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分析

1.1 概况

全国十二个海岛县①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和广东等五省一市,分别是长海县、长岛县、崇明县、嵊泗县、岱山县、普陀区、定海区、玉环县、洞头县、平潭县、东山县和南澳县。2007年末,海岛县土地总面积5.03万km2②,总人口297.2万人,人口密度为592人/km2。12个海岛县从北而南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其中以分布在东海海域居多,从长海县最北的石城岛北端到南澳县的南澎列岛南端共跨16个纬度[2]。12个海岛县分属不同行政单元管辖,各海岛县受其所属行政单元宏观经济调控,各海岛县之间经济交流活动比较少,产业合作项目几乎没有,各海岛县县域经济之间联系性不大。

1.2 海洋资源基础

海岸延绵、海域辽阔的海岛县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港口资源和自然资源,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海岛县以捕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为主的渔业为基础产业,以港口资源开发为重心的港口物流业、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等为支柱产业,以渔家游为特色的滨海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一定比重。发展海洋产业将是今后海岛县拓展空间、调整产业、持续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和战略导向,海洋产业也将是今后海岛县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1)近岛海域是多种洄游性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幼体育肥区和过路渔场[3]。如舟山渔场、海洋岛渔场、南澳岛靠近的台湾浅海渔场。在我国已记录的3 000多种海洋鱼种类中,海岛县所在的海域有不同的数百渔种分布。近岛县海域还是诸多海珍品(鲍鱼、海参、扇贝、江珧等)繁殖的优良场所。

(2)海岛港湾众多,基岩岸线长,具备建深水大港的良好条件。尤其舟山群岛是沿海中部深水港址集中分布区,可建大型石油、矿石、煤炭以及集装箱码头。

(3)海岛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景点众多而且特色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海岛由于能拥有一个相对狭小的陆域空间,将阳光、沙滩、大海汇集在一起,成为人们向往的场所。如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舟山普陀山佛教胜地、平潭县花岗岩风化后在海中形成的特色景点等。

(4)海洋能资源丰富。海岛所处地理位置具有风速大、有效风能密度高等发展风能发电的优势,据中外专家考察,南澳岛是当今世界最佳的三大风场之一。海岛海域潮差大、潮流急,可开发潮汐能、潮流能,对就近解决海岛能源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还可开发温差能、盐度差能。

此外,海岛海域丰富的海水资源及海洋空间资源等都可供开发使用。

1.3 经济发展重要基础要素

1.3.1 土地紧缺

海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是海岛县共同特征,其中嵊泗县海域面积达到陆地面积的百余倍,比较小的海岛县海域面积也达到陆地面积的2~3倍,土地紧缺是束缚海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扩大土地面积,拓展城市空间,一些海岛县开始实施围垦造地工程,向大海要土地。

1.3.2 用水困难

水资源的丰欠及其地区分布,是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用水紧张是一些海岛县生产生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洞头县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318 m3,仅为浙江省的16.7%,全国的15.23%。海岛县水资源状况制约了海岛经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提高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1.3.3 电力不足

我国海岛的动力来源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用电,而工业用电相对缺乏。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海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供用电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证人们生活用电,工业实行错峰限电生产,为此,一些海岛县通过开发风力发电项目的途径解决用电问题。

2 海岛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2.1 总体发展速度较快

海岛县域经济总体增速较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12个海岛县地区生产总值1990年仅为58.7亿元,1995年增长到207.8亿元,2000年达到350.2亿元,2007年达到938.3亿元,1990年—2007年间年均增速为17.7%,2007年海岛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2.7倍,增速达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 022元,1995年的7 008元,2000年的11 862元,到2007年为31 575元(见图1,2)。

图1 1990年—2007年海岛县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Fig.1 Change of GDP in the island county region in 1990-2007

2.2 经济综合实力差异明显

由于各海岛所处的海域环境、岛陆与海洋资源状况不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又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因而其经济发展程度、水平等有所差异。各海岛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率等都反映了海岛县之间的经济差异。

图2 1990年—2007年海岛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Fig.2 Change of GDP per capita in the island county region in 1990-2007

衡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一般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标准,以2007年基础数据③2007年基础数据来源于各海岛县统计局。进行衡量,分析可知各海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地域差异明显,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海岛县,分别为玉环、定海、普陀和崇明四个县,其中玉环县GDP总量超过200亿元,居全国12个海岛县首位,定海、普陀和崇明分别位居第2、第3和第4位;从人均GDP情况看,玉环位居第3位、崇明位居第10位、定海位居第4位、普陀位居第6位。

第二层次为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下的海岛县,包括岱山、平潭、嵊泗和东山四个县,分别居第5、第6、第7和第8位,其人均GDP分别为第7位、第11位、第2位和第8位。

第三层次为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以下的四个海岛县,长海、长岛和南澳分别为第9、第10和第11位,南澳县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0亿元而位居最后;其人均GDP分别为第5、第1、第9和第12位。

2.3 产业结构演变趋于优化

海岛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重心逐步向二三产转移,但海岛县演变趋势各有侧重。从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看,初级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一二三”结构,发展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二一三”结构,进而由于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形成“二三一”结构,最终演变成“三二一”经济结构目标。从海岛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1990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7.5︰35.6︰26.9。进入新世纪,海岛县域经济的二、三产业比重有了提升,2000年、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29.1︰35.6︰35.3和16.4︰45.1︰38.5。2000年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比1990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2007年与2000年产业结构相比,7年间第一产业降低1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升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3.2个百分点。

从表1的相关性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经济综合实力居于第一层次的四个海岛县中玉环县、普陀区、崇彰县三次产业结构均为“二三一”结构,而且工业增加值占二产增加值比重相当大,这说明他们的经济发展格局仍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总体上体现了经济发展从工业化中期逐渐向工业化后期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而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结构演变过程。

表1 2007年各海岛县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Tab.1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island county region′s economy

3 海岛县域经济优势产业选择

3.1 优势产业的概念内涵分析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论,以及赫克歇尔、奥林的资源禀赋论,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从静态意义上看,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差异[4]。由于生产要素分布的差异化,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一个地区生产并出口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区外生产成本高于区内生产成本的产品,便能用较小的区内成本换取更大的区际收益,从而扩展在现有资源约束下可获商品的总量。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优势产业的“优势”所在,为优势产业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5]。

目前尚没有形成对优势产业完整、统一和权威的定义,有的学者仅仅只是对优势产业做了初步的描述。在这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借鉴已有的相关论述,对优势产业内涵的总结如下:优势产业是指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的环境,能有效地利用地区资源、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运营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与主导产业不同,在产业寿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成长的中后期到成熟期这一区间。

优势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对一国或地区经济长期发展,即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根本性、全局性作用的产业。

(2)主要包括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应该具有生产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附加价值高等特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优势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6]。根据优势产业的定义以及特征可以看出,一个产业必须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较强的区域竞争能力以及较高的产业关联效应,才能表明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

因此,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可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关联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

3.2 海岛县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区域内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同,拥有较多生产要素的产业必然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可通过区域内不同产业间发展现状的比较来反映产业的比较优势。

随着当今社会化的大生产,制造业的发展也从以生产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7],因而市场优势必定是优势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来看,比较优势强调生产要素的投入,诸如技术、劳动、资本等,所以生产要素优势也是显著特征之一;此外,优势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当某产业所处的环境需求旺盛,生产率高,也必将对优势产业的形成有一定影响[8]。鉴于以上分析,根据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对优势产业选择基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海岛县域经济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来选择海岛县域经济优势产业。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侧重于以投入产出分析和区位商分析为基础选择出3个能基本还原和复制产业系统行为轨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定量化指标。并按照逻辑机理将这3个指标联系起来,形成优势选择的指标体系。包括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区位商。

具体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如下:

1)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主要测定向前关联的效果,即所有产业最终需要变动一单位后,某产业必须增(减)产,以供全体产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减少)所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效果。

在产业关联程度表④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中的产业关联程度是根据完全消耗系数表获得的,依据公式:Q=B+I=(I-A)-1。(I-A)-1中,以某一行的总和平均数除以各行各列总和的平均数,就可以得到感应度。

感应度大于1,表示该产业感应度大于全体产业的平均数,感应度大的产业大多为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感应度小于1表示该产业感应度小于全体产业的平均数,感应度大的产业大多为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

2)影响力系数

影响度主要用作测定向后关联效果,即某产业最终需要变动一单位所引起的各产业必须投入该产业之产值变动的总效果。

在产业关联程度表(I-A)-1中,以某一列的总和平均数除以各行各列总和的平均数,就可以得到影响度。

影响度大于1,表示该产业影响度大于全体产业的平均数,影响度大的产业大多为中间投入率高的产业;影响度小于1,表示该产业感应度小于全体产业的平均数,影响度大的产业大多为中间投入率低的产业。

3)区位商

根据区位商计算公式:

得出海岛县域经济区位商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LQ>1,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该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LQ=1时,表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LQ<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需要从区域外引进A行业或者输入A行业的产品以满足区域内的需要[9]。

3.3 海岛县优势产业选择

3.3.1 海岛县域经济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由于海岛县域经济数据细项行业数据难以获取,因此应用海岛县域经济一产、二产、三产数据(表1)计算区位商,对应的省级行政单元的数据也以一产、二产、三产为基础(表2)。

由区位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各海岛县的区位商值见表3。进而判断各海岛县有区位优势的产业如表4所示。

表2 海岛县隶属省级行政单元地区产业结构Tab.2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provinces that island counties belong to

表3 海岛县域经济区位商Tab.3 Location entropy of island county region′s economy

表4 基于区位商的优势行业选择Tab.4 Selection of advantage industries based on location entropy

3.3.2 海岛县域经济优势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1)产业选择

根据海岛县资源情况和产业发展现状,选择海洋属性相对较高的行业,进行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主要包括渔业、水产品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采盐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住宿业、旅游业作为主要评价的行业。

2)产业关联度指标计算

根据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的投入产出表计算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一个产业不是在地区内孤立存在的,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其提供便利的原料来源或者销售市场,从而促进该产业在地区内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应该是对其他产业部门带动作用比较大的产业。波及效果系数也称带动系数,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综合,这里用它表示一个产业的关联性程度,其表达式为:

计算各海岛县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波及效果系数,结果如表5所示。

由上述结果可得出波及效果大于1的如下:

表5 海岛县隶属省级行政单元地区产业关联系数Tab.5 Industry-related coefficient of provinces that island counties belong to

辽宁省长海县波及效果大于1的行业为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水上运输业。

山东省长岛县波及效果大于1的行业为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

上海市波及效果大于1为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

浙江省波及效果大于1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

福建省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

广东省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住宿业、旅

游业。

3.3.3 海岛县域经济优势产业选择结论

结合3.3.1和3.3.2部分的分析结果确定海岛县的优势产业,选定各海岛县的优势产业如下几类:

(1)渔业是除定海区以外的全部11个海岛县的优势产业。其中长海县、长岛县、嵊泗县、岱山县、东山县、南澳县的优势产业仅为渔业。

(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的组合或之一是崇明县、玉环县的优势产业,这两县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第二产业。

(3)水上运输业为普陀区、定海区、洞头县、平潭县的优势产业,这四个海岛县应充分利用自身海洋港口资源优势,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业。

(4)旅游业是舟山市普陀区和定海区的优势产业,这两个海岛县应充分挖掘海洋旅游资源潜力,发展海岛旅游业。

4 提高竞争优势,发展海岛县域经济的措施

4.1 发挥海洋优势,发展海洋经济

以挖掘本地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渔业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等海洋资源的优势,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要以学习与借鉴百强县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为重点,充分发挥海岛县海洋资源与港口区位优势,大力培育海洋渔业、港口货物运输、物流和船舶修造业、旅游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因为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还是从县域经济未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出发,只有以当地优势为本,突出本地特点,发挥本地优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县域之间的盲目攀比、低水平重复和由此引发和加剧的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以及恶性竞争等现象及后果[10]。因此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大力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挖掘和突出本地优势的突破口。

4.2 加快提升海岛县海洋交通运输能力

提升海岛县传统海洋运输业,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海洋交通运输能力。整合海运资源,组建若干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海运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海运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调整优化运力结构,大力发展特种运输、水水中转、水陆中转、江海联运等;积极探索和引进国际船务代理公司,推动普陀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融入国际物流体系,加快与先进管理水平接轨。

4.3 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立足丰富的海洋海岛旅游资源,围绕“精品化、标准化、国际化”目标,以特色塑造、新品开发、配套完善为重点,建设全国一流的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和名品。塑造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的整体形象,充分挖掘独特的海洋岛屿、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业。适应消费结构和旅游需求变化趋势,突出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开发。发展集海钓、海上运动、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艇旅游业;结合渔民转产转业需要,利用景点与渔业相结合的地理优势,开发以海上垂钓、渔家风情为特色的“休闲渔业”。加快发展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配套行业,完善旅游安全设施建设。

4.4 努力扩大经济外向度,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应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彻底转变以往封闭型区域经济的做法,以引资和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突出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借他山之石积极拓宽经济发展圈,着力推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本地特色产品、区域优势等各种途径对外宣传和推介海岛县域经济,着力营造海岛县域经济投资与发展环境氛围;努力扩大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思维,积极包装和推介对外招商项目,要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培育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着力作好吸引投资、合作项目和引进企业的招商工作,为建设海洋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4.5 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促进科技进步,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加大高新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科研投入,增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企业引用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化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政府要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观,加大科研经费的财政支出比例,优先扶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以点带面,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可采取政策倾斜,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人为本,注重科技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实施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继续办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重点开办一些诸如港口物流管理、远洋货轮、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力引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骨干、企业经营管理和外经外贸人才,形成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氛围和机制。

5 结 语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当中,海岛县作为海岛经济发展重要的枢纽和中心点,必将在未来海岛开发和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海岛县县域经济,提高海岛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也将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海岛县县域经济特色及其优势产业研究将成为海洋工作者新的研究领域之一。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海岛县域经济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研究海岛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措施等内容。

[1]张耀光.中国海岛县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 [J].地理科学,1999,19(1):55-62.

[2]张耀光,陶文东.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研究 [J].经济地理,2003,23(1):47-50.

[3]《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编写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4]姚晓芳,赵恒志.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增刊):463-466.

[5]赵君,蔡翔.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研究——以广西制造业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626-5628.

[6]陈厚义.开放经济下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优势产业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4):124-129.

[7]张二勋.灰色局势决策在聊城市种植业优势产业选择中的应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36:75-80.

[8]孟庆红.四川省第二产业行业优势分析 [J].财经科学,2002(1):87-88.

[9]孙 畅,吴 力.“区位商”分析法在地方优势产业选择中的运用[J].关注政府,2004,29(1):35-37.

[10]张 华.山东省经济特色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