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7块热土

时间:2024-09-03

■ 文/孟海华 全利平

上海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使7个重点区域建设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2018年11月6日下午,***总书记走进上海张江科学城展示厅,面对现场的科技工作者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不我待,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科创中心建设是这个阶段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要把握机遇,创造更优质环境,优化要素配置,努力实现更多重大科技突破。

上海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7个重点区域,集中布局重大创新项目,实行更聚焦的政策、更开放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努力把这些区域建设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张江

●风向标

张江从5个方面入手,打造上海科创中心特色功能集聚区、核心区。一是成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前瞻性、战略性布局的集中体现;二是成为汇聚一流创新单元、研发机构与创新团队的重要基础;三是成为构建创新网络、发起科技行动计划的强大引擎;四是成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五是成为在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孕育和产生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肥沃土壤。

●新动作

大科学设施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4个项目的土建已经完成,正在开展工艺设备的设计、安装。

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张江集聚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打造共20个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于2018年6月开工,正在进行桩基施工;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南方脑科学影像中心设备平台主体结构已经完工;5个创新创业集聚区已吸引阿里巴巴、英特尔等多个知名孵化器入驻。

产业提升项目建设。张江在建重大产业项目共12个,形成重点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华力二期项目于2016年12月开工,12英寸(1英寸=2.54厘米)晶圆厂生产线于2018年10月建成投片;中芯国际项目于2016年9月开工,其中一条生产线的主厂房已经结构封顶;中国电子第二总部(华大半导体)等3个项目已经完工。

创新网络构建。张江努力把握并适应创新活动从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构建创新体系向网络化发展的规律,着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创新网络,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及更大区域的创新网络,充分发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平台功能,形成支撑上海乃至区域长远发展的创新基础。

闵行

●风向标

闵行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重点突出高校技术转移机制改革、国际化网络建设和军民融合双向转化三个特色,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利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培育新产业,发挥“大紫竹”品牌的引领和集聚效应,以服务上海产业创新需求、引领国内产业创新方向、影响国际产业创新趋势为战略目标。

●新动作

打造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闵行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化转化平台,并成立上海南勰医疗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共建主体。闵行与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博康控股共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入驻紫竹国际教育园区,目前已正式启用。前瞻创新研究院正在筹建,旨在推进军民融合,主动发掘、培育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组织军民两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技术转移上海中心已落户闵行。闵行还与熠美、强生公司签订备忘录,合作共建强生创新中心。印孚瑟斯技术创新孵化器建设正在推进,5 000平方米的孵化空间已正式运营,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开展产业孵化。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在闵行发起设立医疗创新加速器MLAB。

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闵行已与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荷兰等地开展成果对接合作,形成了5个国际化技术转移渠道;与10家优质技术转移机构签约,其中已有9家在闵行注册落户,开展专业服务;与上海技术转移学院合作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目前全区已有职业化技术经纪人250人。

建立多层次政府投资基金。闵行区政府投资基金包括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区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闵行中小微企业通过市担保基金获得贷款超过357笔,贷款金额超过10.76亿元。2016年以来,闵行通过科技履约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累计为 211家企业获得贷款8.9亿元,推广“创园贷”等金融创新合作项目。

全面优化人才服务环境。闵行制定实施 “春申人才计划”,集聚高端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平台育人,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等创新链平台建设,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努力降低人才创业成本。

杨浦

●风向标

杨浦着力于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企业汇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创新示范区。

●新动作

创新创业政策密集出台。杨浦发布“1+6+4”产业政策,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大做强“两个优先”产业;制定杨浦特色的人才政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出台试点城区建设政策,用于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载体项目功能建设、创新产业体系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国际化水平建设和区政府决策的与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相关的重大项目7个方面;加大孵化和房租补贴力度,缓解新创办企业经营场地费用压力。

创新创业基地、载体搭建。杨浦构筑各类平台载体,加快打造创新创业沃土,建成各级创业载体总面积达232.9万平方米,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4家市级科技创业苗圃、7个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18个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依托国家、市、区三级创业示范孵化平台,建立起 27个创业园区,包括7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高校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级软件园和2个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另外,杨浦还建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4个,其中10个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具有杨浦特色的创新创业扶持网络。

创新创业服务能级提升。杨浦正在完善“创业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杨浦区政府每年出资购买第三方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的三证代办及人力资源服务、融资渠道推荐、风险投资项目对接等创业加速服务;引导社会资源,帮助创新创业企业突破“融资难”瓶颈。目前,杨浦已形成私募股权投资(PE)、风险投资(VC)、产业基金、小贷公司、投贷联盟、定制金融产品、直接融资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机构数量达150家,国内首家科技创新银行——浦发硅谷银行落户杨浦。

良好营商环境营造。杨浦积极推进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将113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认真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落实企业年报公示制度,为实施信用监管打好扎实基础;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整合内部资源,建立企业办证服务大厅,集中了19个行政审批部门、2个便民服务单位等25个接待窗口,推出企业注册五证联办、5个工作日办结承诺和短信通知平台,在“一口收件”基础上增设了“一口发件”窗口;成立了杨浦创业企业服务中心,主要为初创期创业企业提供包括开办费补贴、社保费补贴、房租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受理、创业实训受理、工商和税务等政策咨询、企业三证代办等一门式创业服务。

徐汇

●风向标

徐汇以漕河泾开发区为依托,围绕科技服务,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着力在完善功能、营造环境、探索模式、带动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方面,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新动作

科技金融服务功能得到完善提升。漕河泾开发区集聚了125家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9类金融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注册资本总额超过100亿元,累计发起的基金规模达到3300亿元。漕河泾开发区东方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首期募集规模5亿元,投资方向主要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行业领域。

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双示范”。2018年1月,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正式运营,自此,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三大功能平台搭建完成,汇集了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形成服务业态集聚和规模化服务功能。2018年7月20日,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在漕河泾开发区内成立,这标志着漕河泾开发区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引领全市行业发展方向。

吸引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漕河泾开发区吸引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近160余家,分属六大服务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核心服务机构:代理服务有专商所、科盛等(共49家);法律服务有华诚、弼兴等(共68家);信息利用有上海情报所、上海之凯等(共12家);商用化服务有盛知华、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共9家);咨询服务有上海容慧、航天八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共8家);培训服务有上海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中欧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等(共8家)。

2018年1月,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正式运营,自此,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三大功能平台搭建完成,汇集了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形成服务业态集聚和规模化服务功能。

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漕河泾开发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围绕专利政策咨询受理、专利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查新服务、司法鉴定服务等内容提供全方位服务。在线上,漕河泾开发区建立了徐汇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漕河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徐汇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热点动态、经典案例等,以及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专利信息库及分析;漕河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拓展了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服务,包括企业知识产权基础信息管理、统计分析、专利预警、重要信息及会议通知推送等58项功能。在线下,漕河泾开发区积极引导区域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平台与“三个中心”开展资源对接,拓展产业对知识产权交易及服务的需求。漕河泾开发区还着力培育发展专业服务,带动产业功能的整体提升。当前,漕河泾开发区有2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获评国家级品牌机构等荣誉称号,占上海同类服务机构的六成以上,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服务能级。

嘉定

●风向标

嘉定聚焦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编制出台了《嘉定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创新发展规划》,将科研院所、高新产业、创新载体等资源要素集聚的行政区域统筹规划为特色功能集聚区,构建了“一心两轴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新动作

新兴技术及产业化取得丰硕成果。网宿科技、联影医疗、昂丰矿机、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4个发明专利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国共804个),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也是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上海司南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盛实业有限公司参与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顺利推进。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8英寸研发线,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首台国产化质子治疗装置、钍基熔盐堆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元件生产基地一期等重大创新工程推进顺利。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组建了世界级“超越摩尔(MtM)”研发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和管理运营团队,成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物联网超低功耗微处理器、8英寸硅基氮化镓(GaN)衬底、新型高HIT太阳能电池等一系列MtM产品技术;组建了开放性的半导体工程测试分析平台,与华为、中芯国际、格科微、恩智浦等国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同华新微投资基金”,将重点投资“超越摩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物联网应用领域具有核心技术和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完成治疗系统关键部件研制,基本完成治疗软件系统研制与集成,完成加速器现场安装,进入加速器调束阶段,固定治疗室的治疗头安装及内部装修已完成。

有效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区政府与8家科研院所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落地产业化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院地双方合力共构“钱—纸—钱”的创新生态圈,重点推进中国科学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实地化运作,合作建立和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产业基地引进逾百家企业落地,促成了硅酸盐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科技成果以1亿元的转让费实现科技成果转让落地。科研院所在嘉定落地的科技型企业已有270余家,实现年产值超过60亿元。

激发新兴产业的科创新活力。嘉定正式印发《嘉定区科技双创券实施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和众创空间集聚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降低区内企业研发成本,加速创新主体快速发展,提升创新创业载体服务能级。

不断提升新兴产业人才资源。围绕科创中心特色功能集聚区建设,嘉定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双高”人才计划,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特色功能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百千万”人才引进目标,实施24条人才新政。嘉定还陆续出台了《嘉定区关于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管理办法(试行)》《嘉定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以“嘉定工匠”为引领的高技能人才品牌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构筑嘉定人才激励政策体系。

临港

●风向标

临港成为国际智能制造创新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在全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贡献度明显提升,建成创新引领、产城融合、人文宜居、智慧生态的未来新城。

●新动作

加速推进产业重大项目。2018年,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研发与整车制造项目落户临港,成为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将有力推动临港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华大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和存储器两个重大项目正式落地,总投资1000亿元,其中积塔项目已于2018年8月16日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极大提高我国功率器件、电源管理和传感器等芯片的竞争力,改变工业控制领域核心芯片受制于人的局面。该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开工仅用8个自然日(6个工作日),创造了“临港速度”。中国航发集团商发公司负责承担的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CJ-1000AX)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临港总装试车台完成了全部调试工作,并首次点火一次成功,初步验证了各部件及相关系统的功能和匹配性,后续将开展发动机整机初步性能摸底试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海底观测网国家大科学装置正式获批,将在临港建立海底检测与数据中心,成为国家海洋科学研究的开放性重大科学平台。

加速建设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正式落户临港,将在临港首批部署微系统与太赫兹科学技术、高性能科学与工程计算、核技术应用和高端装备制造等4个战略科技方向,并利用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加快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正式入选全市重点功能型平台,以此为试点的功能型平台改革工作加快推进,已基本形成机构式资助、项目法人制、“拨改投”等改革方案。工业互联网功能型平台承担了标识解析国家节点、制造强国大数据平台、工业大数据、综合试验床等多个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项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信息与创新中心落户临港,将设立人工智能院士工作站,对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资源,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加速推动临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装备制造智能化转型。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临港基地正式启用,将重点打造工业云与大数据实验室和离散智能制造实验室。上海临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成功引进登临科技、映驰科技、黑芝麻智能、思岚科技、玻森数据等一批人工智能项目。复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临港,将重点推进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医疗照明等领域的成果转化,首批项目正在逐步落地。

临港积极吸引海外归国人才来临港创业,张江-临港“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正式启动,对外发布了行动方案,将在规划协同、产业联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探索政策共享和开发模式创新。

加速集聚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要素。临港积极吸引海外归国人才来临港创业,张江-临港“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正式启动,对外发布了行动方案,将在规划协同、产业联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探索政策共享和开发模式创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华域汽车等首批联动项目签约落地。临港智能制造基金所投子基金计划募资规模超过126亿元,共计投资17家临港地区企业,基金直接投资额1.8亿元。

改革创新举措加速出台。新一轮“双特”政策抓紧制定,根据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2018年第三次会议精神,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协调下,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就第三轮“双特”政策条款和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多轮沟通,力争在人才引进、土地利用、产城融合和事权财权等方面出台更精准的政策。临港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升级打造临港行政审批2.0版本,推出“临港一码通”,实现产业项目报批“一件不两送”工作目标,使审批速度再提升、审批服务再延伸。综合验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新设立的建设项目服务管理中心有效运行。

松江

●风向标

松江着力建设 “G60科创走廊”,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设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率先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试验田、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主阵地。

●新动作

加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战略合作。松江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联动,建立九城市联络机制,共商共建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打破行政级别、行政区划设置,实施扁平化管理,设置综合组、产业组、科创组、商务组、宣传组等5个工作组,负责G60科创走廊范围内各项工作的日常对接、协调和工作推进。

瞄准重点领域培育特色产业。2018年9月4日,松江出口加工区升级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正式成为对外开放层次高、政策优惠、功能齐全、通关快捷、区位优势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松江聚焦电子信息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出口型先进制造业企业总部和贸易型企业总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配套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科技创新载体突破式发展。G60脑智科创基地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上海市市长应勇见证下正式签约,并与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2个项目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落户松江。松江区政府与上海高等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的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被列入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的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松江还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正泰集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氢能源平台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