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与长三角联动发展

时间:2024-09-03

■文/杜德斌

上海肩负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国家战略使命,把先行先试的改革优势、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和开放发达的市场优势向长三角辐射和复制,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

中国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提出了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5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一号课题。经过5个月的调研,在***总书记讲话一周年的时候,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开启了全面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伟大征程。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总书记站在国家的高度提出来的。由于创新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创新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无论在全球尺度还是在地区尺度上,都是极度不平衡的。它们高度集中在全球少数地区或城市,如东京、硅谷、纽约和伦敦等,犹如“钉子”般高高凸起,成为所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综合实力的核心依托。当这些城市创新集聚和辐射力超越国界并影响全球时,便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其中,最典型的两个城市是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两个城市都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标杆。但是,这两个城市最近十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科技创新转型。纽约制定了打造美国东部硅谷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力争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袖;英国启动了伦敦科技城的行动,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

201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对中美两国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正在加速向美国逼近,但同时也发现中国存在两大明显短板:一是缺乏像硅谷那样的区域创新龙头,二是缺失世界一流大学。现在,中国大学已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的行动方案。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它有能力、有条件肩负起这一国家使命,成为区域创新龙头。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要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要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功能,并集中了先进制造、文化教育、金融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流动具有显著的引领、组织和控制能力,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

那么,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需要哪些要素?我们认为需要三个层次的要素:第一个层次是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大学和政府,这里的大学应该是广义的,包括科研院所,这是主体层次;第三个层次是支撑层次,包括创新文化、资本市场、创新设施和创新服务。我们把这8个要素归纳成3个要素,这就是美国著名学者佛罗里达提出的有关区域创新的“3T理论”,即人才(Talent)、技术(Technology)和包容性(Tolerance)。这3个要素对于一个城市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T”是人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就是全球人才集聚的中心。我们通过对全世界一些著名的科技创新城市的考察发现,高学历化、科技化、国际化和年轻化是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重要特点。人才的种类很多,如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风险投资者、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等。对于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来讲,什么样的人才最为关键?科学家当然很重要,但企业家最为关键。因为企业家是创新战略的决策者、创新过程的管理者、创新风险的承担者和创新要素的组织者,在各种创新人才中具有核心和统帅地位。缺少优秀的企业家是上海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T”是技术,技术主要来自企业,特别是科技引擎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为从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来讲,企业占了70%左右。引擎企业是指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是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出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擎企业。如果说一个地方只有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那么这个地方只能称为世界大学城或者世界科学中心,称不上真正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是因为这里出现了苹果、谷歌、英特尔、甲骨文、思科、特斯拉等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引擎企业。

第三个“T”是创新文化。理解创新过程是一种科学,而实现创新是一种功夫和力度。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第一个是推崇冒险和宽容失败。推崇冒险在我们的文化里已经建立起来了,但问题是尚未建立宽容失败的机制。在硅谷,每年有大量的企业新生出来,同时每年有大量的企业关闭。那么,谁来为这些死亡的企业买单,这就需要风险资本,所以风险资本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第二个核心价值是激励草根和包容异质。创新不仅是高大上,实际上很多创新的智慧、创新的力量蕴藏在草根群体中,怎样把草根的创新力量激发起来是很重要的。

上海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但是,上海也存在一些短板。

首先,就目前来说,上海最大的短板是缺少科技引擎企业。2014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前十强没有一家出自上海;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前十强,上海仅有携程一家企业上榜,排名第八位。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前十强,上海无一家企业上榜;2016年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前十强,上海仅有上汽集团一家企业上榜,排名第九位。

对照全球典型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以及北京和深圳,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海的痛点。从世界研发投入一百强企业的分布来看,东京11家,硅谷9家,纽约7家,北京4家,深圳2家,上海一家都没有。从PCT专利产出一百强企业来看,东京27家,硅谷7家,北京6家,深圳2家,上海一家也没有。2017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依托百度、阿里云、腾讯和科大讯飞公司,上海一家也没有。

其次,上海缺少优秀的民营企业。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上海只有18家,而临近的浙江有93家,江苏有96家。而且,上海仅有的18家基本都是贸易批发类企业,浙江和江苏的民营企业则是以制造业为主。长期以来,上海的实体经济基本被外资控制,这是导致上海民营经济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此外,上海缺少崇尚冒险、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上海曾经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充满冒险的地方,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但今天的上海已经不是这样了。马云说过:上海喜欢跨国公司,所以他回到了杭州;杭州把他当作独生子,所以他在杭州发展起来了。

面对短板,上海该如何作为?首先要强化内生,培育创新引擎。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内生的创新引擎企业。但是,引擎企业不是天生就是大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上海要培育自己的创新引擎企业,必须改变只注重招商引资、不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培育本土引擎企业要从播种育苗开始,从小微企业抓起,给小微企业足够的成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其次要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实体经济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繁荣的基石,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是要推动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海要依托产业链的布局创新,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我建议上海要实施“上海制造工程”,夯实科技创新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要同时重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比新兴产业更重要,传统产业的复兴和转型升级需要科技创新。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产业优势,上海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怎样通过

与长三角联动发展建设上海科创中心

上海科技创新构成要素的短期评价

科技创新把产业发展上去,才是我们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目的。我认为,只要中国的大飞机能从上海飞上蓝天,飞往世界各地,上海就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飞机涉及100多个学科,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学科布局都应围绕大飞机做文章,这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中国专利的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创新能力都很强,这是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上海背靠长三角这一广阔的科技实力雄厚的腹地,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都不具备的。从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流向的空间演化来看,各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要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联动发展,把区域协同创新作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抓手。

区域协同创新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先导,构建高度共享资源平台,培育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极化区域。一方面,各地要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依托现有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城市,围绕现有的城市走廊布局科技创新,加快形成“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创新空间走廊。另一方面,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举三省一市之力,共同打造区域协同创新高地。可考虑在苏沪和浙沪交界处,规划建设跨省(市)的科技创新城,集聚高级创新要素和高端科技产业,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创新空间。

要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首先需要加强战略顶层设计。要在顶层设计上完善战略框架,在定期举行四省(市)政府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编制合作规划,建立产学研联盟,避免产业布局雷同,减少在重大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复建设,通过制度优化推进协同创新。

当然,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必须不断强大自身。一是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当好长三角创新发展的领跑者;二是要加快完善和提升城市基本职能,进一步当好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服务者;三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创新,进一步当好长三角率先发展的示范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