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唐彦东,于汐
(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5)
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灾害可以破环房屋、工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可以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夺走人的生命,灾害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一些灾害还会破坏生态环境。一些灾害损失可以量化,易于用货币形式来表示,如房屋、建筑物的损失;一些损失难于用货币形式来表示,如环境的影响、心灵的创伤和生活上的不便等等,这些损失尽管存在统计计算上的困难,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灾后健康、安全和生态系统等相关问题。灾害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与灾害之间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灾害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灾害问题,也就是在灾害条件下如何配置稀缺性的资源的问题,处理的关系包括灾害与企业、家庭或个人的经济关系、灾害与各部门经济发展的关系、灾害与整个经济发展的宏观关系等。
灾害经济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48年,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地震、洪水、飓风和战争所造成的一切破坏迹象在短时间内会消失,国家会迅速从灾难状态中恢复过来。穆勒认为资本的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会在短时间内把产量提高到灾前的水平[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评估了美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效果[2]。1950年代,有学者开始讨论1953美国德克萨斯州飓风灾害的经济影响问题。第一个较为深入地研究灾害主题的经济学家是Hirshleifer,他分析了西欧1348-1350年经历的黑死病大爆发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其研究成果激励了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探究这一领域[3]。1966年,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Howard Kunreuther在其与Fiore合作发表的论文《阿拉斯加地震:灾害经济学案例研究》中出现了灾害经济学的说法[4]。1967年,科隆特教授在其论文《特殊的灾害经济学》一文中,对1952年渥斯特(Worchester)飓风、1940年伦敦爆炸、1953年荷兰大洪水、韦科(Waco)和圣安格鲁飓风等灾害短期内应急物资价格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理论上运用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模型加以分析,指出由于外部援助的存在,受灾地区大多数供给和需求问题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此外,由于互助行为的存在,受灾地区的价格往往不会上升很高[5]。在1964年美国发生阿拉斯加大地震和196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the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Act of the United States)的背景下,道格拉斯·戴西(Douglas C.Dacy)和霍华德·科隆特在自己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69年出版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关于灾害经济学的第一本论著《自然灾害经济学》[6]。在这本论著中,作者称其主要目的是阐明推动灾害保险体系可以成为当时联邦政府“家长式”政策的一种替代[6]。此后,阿兰·索尔金(Alan Sorkin)于1982年出版了论著《自然灾害的经济因素》[7],阿尔巴拉·伯川德(Albala Bertrand)于1993年出版论著《重大自然灾害政治经济学》[8],在这两部论著中,作者提出了灾害分析的一般框架,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于1980年代首先提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灾害的重要性,后来明确指出应该建立灾害经济学这个学科。其后,郑功成、何爱萍和唐彦东等各自出版了《灾害经济学》著作,论述灾害经济的基本原理,初步构建起灾害经济学的理论框架[9-11]。此外,许多学者也发表论文论述灾害经济相关问题[12-15]。
1970-1980 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学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体的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商业中断产生的损失度量上;对于减灾防灾措施也主要指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修正,以及灾害保险的运用。
进入1990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内容逐渐深入,关于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不再仅仅停留在直接的经济损失,而是涉及到灾害损失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关于防范风险的策略也逐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购买灾害保险的个人保护措施外,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如灾害保险证券化等为灾害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许多学者开始将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到自然灾害经济学中来。
此外,许多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灾害经济学相关文章,大多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灾害经济影响模型、生命价值评估和灾害保险与灾害风险证券化等方面。
灾害破坏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恶化人类生存的环境。致灾因子是通过影响效用水平而影响人们的福利,因此,衡量灾害损失的大小就转化为福利变化的问题。一方面,灾害可能影响商品的供给或需求,通过影响价格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福利。另一方面,灾害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此外,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表现在它可能会影响市场产品或非市场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或质量,如自来水的质量、交通、空气质量等,灾害不是通过影响他们的价格而影响人们的福利的,而是通过影响这些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来影响人们的生活。福利经济学成为灾害损失评估的理论基础。衡量福利变化的指标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补偿变差和等效变差、补偿剩余和等效剩余等[11]。
及时准确地评估灾害损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灾害发生的空间范围、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分布情况,了解受灾对象和比例,无论对于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及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是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机构或学者论述灾害损失评估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框架。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于1999年完成了《自然灾害影响—损失评估框架》[16]的报告。为了规范和统一评估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的方法,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委员会和世界银行于1991年完成了《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手册》[17],并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题目是《灾害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估手册》[18],手册对灾害损失基本概念和方法,分部门损失评估方法进行说明。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于1997年发布了基于GIS的HAZUS风险分析工具软件包,最新版本可以对地震、洪水和飓风三种灾害风险进行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影响人口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世界上最为成熟的脆弱性、风险和灾害损失评估系统。欧盟开发了不同于HAZUS的针对生命线和重要设施的RISK-UE评估系统。
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影响存量,主要是物质资产的损毁,另一方面,由于物质资产的损毁也会对产品或服务的流量造成影响,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损失,因此,根据灾害影响的存量和流量的不同,即以存量和流量为划分原则,把经济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为存量损失,间接损失为直接损失的后果,为流量损失。相对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评估更加难于识别和评估,研究人员采用一些复杂的模型预测和评估灾害间接损失,但模型复杂,需要的数据量较大。目前,间接损失的机制和程序都很不完善。市场影响是指灾害所造成的具有市场价值的损失,其价值可以在市场中加以衡量,具有市场价格,并且可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包括财产的损失、收入的降低及产量的下降等等;非市场影响是指灾害所造成的不具有市场价值的损失,其价值不能或难于在市场中加以衡量,这些影响往往没有市场价格,不能在市场中进行交易。评价资源环境等非市场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显示性偏好方法(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和叙述性偏好方法(Stated Preference Theory)两类,特征价格法(Hedonic Pricing Method)、旅行成本法(Travel Cost Approach)和条件价值法应用较多[11]。表1给出了评估非市场影响评价方法和适用范围。
表1 非市场影响评价方法
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减灾措施减少这种伤亡,于是,灾害经济学就面临着对生命价值做出评价的问题,这是一个困难和有争议的问题。许多涉及人身安全与健康的公共政策,如各种社会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在对政策收益进行量化评估时,都需要对生命价值进行评估。
在美国,早在1970年代晚期和1980年代早期就有文献开始进行评估生命统计价值,但政策的制定者长期以来一直把评估生命价值看成是不道德的,因此一直采用人力资本法通过计算收入的损失来进行评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里根政府
式中:w为财富或者收入;uw为消费财富w获得的效用;MU(w)为边际效用;π为死亡的概率。
近年来,基于传统的经济理论框架,采用模型处理区域、空间经济影响技术得到显著的发展。2004年,奥山育英(Yasuhide Okuyama)和斯蒂芬妮·常(Stephanie E.chang)出版了《灾害的空间经济影响模型》[23]一书,该论文集收录的论文主要集中论述了灾害损失评估的经济理论、间接灾害损失的投入产出方法、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动态恢复理论框架等。
投入产出模型相对其他模型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模型框架。投入产出模型是可以用于评估自然灾害,也可以评估人为灾害。1974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科克伦(Harold Cochrane)最早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人为灾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战略轰炸的研究,一直延续到对世贸中心恐怖袭击的研究。投入产出模型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它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内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相对比较简单。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和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的HAZUS损失评估系统就是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间接损失。
尽管投入产出模型存在一些缺点,但许多国外学者和一些国内学者还是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并且不断加以改进对灾害的间接损失进行评估。近年来,以基本的投入产出模型为框架,西方学者不断地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改进,先后开发出滞后支出模型(Lagged Expenditure Models)、社会账户矩阵(SAM)、产业间时间序列模型(SIM)及区域计量经济投入产出模型(REIM),使得模型的形式时期。在此期间,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提出了一项耗资巨大的提案,要求在工作场所对危险化学品增加警示标志。由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认为生命是神圣的,不能进行价值评估,转而计算“死亡的成本”,实际上是采用人力资本法计算收入的损失和医疗支出,由于采用较低的死亡成本来计算收益,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认为成本超过了收益,否决了该提案。时任美国副总统布什认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部门的争议,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采用经济学家维斯库斯(W.Kip Viscusi)的观点,采用支付意愿方法计算生命统计价值,使得该项建议的收益超过成本,提案得以通过。此后,生命统计价值方法也被美国其他部门所采用。生命价值是指是在给定的时间里,为降低一点死亡概率而愿意支付的数额,或个人愿意接受一点死亡概率的提高所要求的补偿。目前,支付意愿法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进行生命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19-22]。生命价值为降低死亡风险的边际支付意愿(MWTP):更为复杂,理解更为困难,求解需要的计算技术要求也更高[24]。
由于投入产出模型存在的缺陷,人们开发出了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CGE)。CGE模型克服了投入产出法的一些缺点,如它是非线性的,可以解决数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了资源限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等等。CGE模型可以模拟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从198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旨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各种国际合作与协定应运而生,各国都在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有效削减污染排放的经济控制政策。环境CGE模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环境CGE模型的研究领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排放控制的研究;(2)能源使用的利用;(3)绿色环境税收的影响。1990年代以后,西方的一些学者开始应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评估地震灾害对电力、供水等生命线工程造成的损失[25]。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自然灾害的发生依然是不可预测的。尽管如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自然灾害这种极端事件的理解有了极大的提高,相应的灾害管理制度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进,由灾害分布图、建筑标准、政府紧急应对计划和商业保险组成的一整套自然灾害管理制度在有效预防灾害和减少损失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险转移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险融资,另一种是非保险融资。保险融资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利用保险合同筹措补偿损失的资金;非保险融资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利用非保险合同筹措补偿损失的资金。作为金融业中专职进行风险管理的保险业,其转移风险和降低风险危害的独特优势在灾害管理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已成为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
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保险损失也日益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和单位区域内保险价值的增高,未来发生巨灾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都会大大提高,这对保险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基本思想是由资本市场结合保险市场,充当最后贷款人,直接承担承保风险,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获得资金、全部或部分免除债务或者可以按照预先约定的条件融资(贷款或者发行股票),拓展了风险转移的空间和融资渠道。目前,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主要包括巨灾债券(CAT bonds)、巨灾期货、巨灾期权(Catastrophe options)和巨灾互换(Catastrophe swaps)等。我国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证券化产品的设计结构与运作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讨论我国所而临的巨灾风险的现状,论述我国进行风险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灾害经济学研究灾害,但不是研究灾害的自然属性,而是研究灾害的社会属性,即灾前、灾时与灾后的社会经济关系。灾害经济学广泛吸收环境科学、生态学、灾害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营养,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灾害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灾害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拓展了灾害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添加了经济学分析视角;另一方面也使经济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在灾害背景下其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这对于人类认识灾害、处置灾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灾害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灾害问题,也就是在灾害条件下如何配置稀缺性的资源的问题,处理的关系包括灾害与企业、家庭或个人的经济关系、灾害与各部门经济发展的关系、灾害与整个经济发展的宏观关系等。简言之,灾害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与灾害之间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由于灾害经济学科处于初创阶段,其研究内容也大多散见于各种科技文献之中,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因此,笔者经过整理分析和归纳后,认为灾害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损失评估、减灾理论、灾害短期经济影响、灾害与长期经济增长、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理论等。其知识结构可以用图1来说明。
图1 灾害经济学研究内容框架结构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灾害经济学核心内容包括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灾害损失评估的内容分为三部分:①是灾害损失评估理论基础;②是衡量灾害损失的大小就转化为福利变化的问题;③为福利衡量的指标。此外,灾害会造成一些可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物品的破坏,这些物品的价值可以在市场中加以衡量,并且具有市场价格,包括财产的损失、收入的降低及产量的下降等内容;灾害也会造成一些不能在市场中交易物品的损失,这些物品没有市场价值,或难于在市场中加以衡量,这些物品是非市场产品,称之为非市场价值评估;灾害的短期经济影响主要研究短期内灾害对经济变量的影响;灾害与长期经济增长研究长期内灾害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包括GDP、失业率、物价水平和财政收支等的影响;生命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生命价值评估的人力资本方法和支付意愿方法;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减灾理论研究减灾的基本原则及减灾的成本收益方法;恢复重建理论研究最小补偿投资理论和恢复重建的索洛模型。
[1]穆勒·约翰.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William B.The Economics of Natural and unnatural disasters[M].Michigan:W.E.Upjohn Institute,2010.
[3]Hirshleifer J.Economic behaviour in adversi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Kunreuther H,Fiore E S.The Alaskan earthquake:A case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disaster[R].1966.
[5]Kunreuther H.The peculiar economics of disaster[J].Public Choice,1967,3(1):67-83.
[6]Dacy D C,Kunreuther H.The economics of natural disasters:Implications for federal polic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9.
[7]Sorkin A L.Economic aspects of natural hazards[M].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82.
[8]Albala-Bertrand J M.Political Economy of Large Natural Disaster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9]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何爱萍.灾害经济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11]唐彦东.灾害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2]王艳艳,刘树坤.灾害经济研究综述[J].灾害学,2005,20(1):104-109.
[13]徐娟.灾害经济学中的减灾投入与成本问题[J].灾害学,2006,21(2):103-105.
[14]何爱平.发展中国家灾害经济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灾害学,2000,15(2):91-96.
[15]张显东,梅广清.西方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回顾[J].灾害学,1998,13(4):81-87.
[1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Th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a framework for loss estimation[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1999.
[17]United Nations.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World Bank.manual for estimating the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R].1991.
[18]United Nations.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World Bank.Handbook for Estimating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Disasters[M].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2003.
[19]Viscusi W K,Aldy J E.The value of a statistical life:a critical review of market estimates throughout the world[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3,27(1):5-76.
[20]梅强,陆玉梅.人的生命价值评估方法述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3):56-61.
[21]唐彦东,刘春平,于汐,等.生命价值评估与死亡赔偿[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4):14-21.
[22]于汐,唐彦东,刘春平,等.灾害生命价值评估理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2):17-22.
[23]Okuyama Y,Chang S.Modeling spat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disasters[M].Berlin:Springer Verlag,2004.
[24]Okuyama Y,Chang S.Modeling spat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disasters[M].Berlin:Springer Verlag,2004:1.
[25]Rose A,Liao S Y.Modeling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to Disasters: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Water Service Disruption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5,45(1):75-1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