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余春春,傅 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浙江 杭州 310000)
在新经济时代下,信息化作为“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也在建筑领域中引起震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许多建筑企业都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都希望利用信息化手段,让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在政府层面的积极推进和大力引导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监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比较缓慢,仍处于落后位置。
目前,大多数监理企业拥有文档的打印、报表的输出、信息的网络查询等简单功能的办公自动化及网络通信条件。项目监理的质量控制手段还基本停留在旁站、巡视等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对信息化利用的技术程度不高,多数监理企业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仅限于办公管理或者是 OA 系统。传统的纸质媒介仍是企业日常业务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效率低下,对项目部的管理也比较被动。当然,部分监理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好处,但对信息化认识的不足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停滞不前。小部分监理企业忙于日常监理项目以解决企业生存问题,更不可能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文献的查找,发现部分业内人士如张园园、韩石忠等集中在前期理论研究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各有各的想法;少部分业内人士如王思博、钱坤、刘和平等有了监理信息化系统设计的想法及实践,但是仅能服务于极小部分特级、一级企业,系统庞大复杂且开发成本巨大。
综上所述,国内较少大型监理企业开发了围绕项目为中心的质量控制系统,但是这些大型系统不具有普适性;中小型监理企业没有成本进行大型系统地开发,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使用工程项目监理信息化软件高效、有针对性地完成项目监理及利用监理工作质量管理信息化软件完成企业对监理工作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传统型监理模式完全依靠手工记录、整理及提取施工信息,这不但使监理的人工成本过高,而且还对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内在要求。为了推动监理业务不断创新,应由传统型监理模式(靠人员投入的粗放型模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监理模式转变发展,从而提高监理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可控。因此,建设工程监理行业需要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改变。
(1)工程监理作为传统行业需要先进理念引导,实现新突破。工程监理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制约发展因素日趋增多,越来越难以适应目前工程建设行业对其提出的高品质监理服务的需求。因此我们要紧密依托目前成熟先进的技术,用先进的建设理念实现工程监理技术服务的新突破。
(2)工程监理行业建设需要先进的理念指导,实现新改变。目前,工程监理传统管理手段越来越难以实现对工程项目质量、投资、进度控制,以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要求,工程监理转型提质发展日趋紧迫。因此,工程监理专业作为传统的行业要紧紧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以“智慧化”的理念提升工程的监理技术服务水平。
(3)现有技术条件为工程监理行业实施建设项目监理信息化提供了技术路径。现有的信息环境技术日益先进,互联网基础扎实,智慧化装备价格不高,均为工程监理行业的实施建设项目监理信息化提供了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如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型监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理顺管理关系,是满足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背景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提高监理效能和项目监理的效果是摆在监理行业面前的一个难题。信息化作为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可降低工程运作成本、提高行业工作效率和提高监理工作质量。建设项目监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这是一个繁杂的建设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企业面对的问题,也是同行业所有企事业单位共同面临的课题。
针对监理行业的“三控两管一协调安全监管”的要求,以全过程质量控制为突破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了适用于监理履职岗位要求的建设项目监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围绕“三控两管一协调安全监管”,结合工地现场岗位监理人员的要求,开发现场监理人员进行质量、投资、进度控制,以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的可操作性系统,能对项目进行定位、开展工地巡检的同时能将质量控制数据上传,如旁站记录、巡检记录、质量控制点等。并通过将公司的监理工作标准进行量化,使标准化分析和描述达到可供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程度,便于计算机进行项目监理工作的评价。
(2)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工地现场岗位监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将项目监理品控标准进行修订,将每一项工作按正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的操作要求判定,将符合标准进行量化,使标准化分析和描述达到可供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程度,以便提供计算机进行分析、利用和处理,最终较为客观地形成对工地现场岗位监理人员的监理工作的评价。
建设项目监理信息化平台具体分为项目监理信息化和监理工作质量管理信息化两个模块。
(1)项目监理信息化。项目监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与传统人工监理内容基本一致,都要以技术协议及合同为依据管理与监督工程施工项目,其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质量、工程投资和工程进度等。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工程建设的“三控两管一协调及安全监理”的特征、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的研究,结合监理工作标准,收集概算表、项目审批情况、项目特征、标段概况等项目基础用表;分析监理工作总流程、专项工作流程、问题处置流程、放行流程等工作流程;研究基础用表和工程流程的逻辑关系,绘制逻辑关系图;确定平台应创建的基本用表和按照逻辑关系确定的各工作流程,最终实现本模块的交互设计和优化。
(2)监理工作质量管理信息化。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监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特征、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的研究,结合项目监理品控标准,收集工程准备阶段文件、监理资料、施工资料、工程竣工文件等用表,分析监理工作质量管理的工作流程。结合用表和工作流程确定系统对日常工作质量统计和公司、分公司、总监对项目监理部工作检查统计的具体内容,实现本模块中系统对日常工作质量统计和公司、分公司、总监对项目监理部工作检查统计功能,最终实现本模块的交互设计和优化。
(1)将监理工作标准和项目监理品控标准内的各项标准进行量化,以期能满足计算机分析、利用和处理的要求。为满足软件环境下工作标准和品控标准的运行,进行了公司监理工作标准、项目监理品控标准的修订,将每一项工作进行正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的操作要求判定,将符合标准进行量化,使标准化分析和描述达到可供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程度,保证了软件中监理服务质量和监理工作质量数据的区分,以便提供计算机进行分析、利用和处理,发挥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起到管控作用。
(2)行业技术、标准更新变化快,使得智能化设置、软件的运维难度增大。 规范修改使得技术支撑的数据库必须及时更新、修改。按现行规范要求进入见证、旁站及对应工作提示内容设置的自动化功能,一旦规范修改调整,软件自动化逻辑的维护,修改量的工作将加大。
(3)开发的建设项目监理信息化平台需兼顾客户使用的便利性、软件平台的功能型和成果输出的规范性,并尽可能作智能化逻辑判断。这些功能的实现存在相当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难点分析,本平台建设实现了以下几个重点突破。
(1)对线下日常项目监理工作和监理服务质量的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完成软件的需求分析——形成 xmind。
(2)根据软件公司和我公司的提升改造要求,修订工作标准和监理服务质量控制标准——修订标准。
(3)根据不同需求,将手机 App“钉钉”和电脑 PC相结合,手机端用户输入,可实现互联网实时传输和云端数据管理处理——软件开发。
(4)事先将“质量” “进度”“安全”“工作提醒”等单项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以时间、工序、条件和进度等进行了相互间的逻辑判断设置,具备约束、提醒和分析等功能,提高智能化程度。
(5)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设计分层分类的统计分析程序,提供监理工作和监理工作服务质量的自动实时状态分析,具备质量状态分析、偏差分析、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等科学客观的分析功能,还具备原因辅助提示功能等。
(6)将计算机较难实现的综合性分析处理的内容,以客观理由或主观理由发起,在问题处置中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方便、务实,可灵活处理。
(7)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在获取信息上的巨大优势,随时随地为监理咨询、监理工作提供监理依据、工作提示和服务指导的支撑。
(8)将软件功能根据用户的体验进行优化,考虑人的工作思维习惯和线下操作的习惯,创建了人性化的多功能界面,提高监理人员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程序化可能造成的工作繁琐和工效降低问题。例如在常规网页下,按照监理人员的工作特征来设计界面,如“编制”“审核”“见证”“旁站”“平行检验”“综合工作”等界面;并自动导出对应的工作项,如规范、设计依据、操作方法、数量、要求和成果格式等。
监理企业作为建筑业的重要主体之一,工程监理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在项目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监管工作。监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反映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监理企业的发展。监理企业只有改变过去靠人员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的监理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迎头赶上,开发建设项目监理信息化平台,才能最终提高监理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做到风险可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