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卢 甬(浙江嘉宇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 嘉兴 314050)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持续攀升,2025年有望突破55%,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实现“变道超车”的关键举措。在技术层面上,互联网、5G等技术成熟与发展,促使建筑企业融合数字化基因,逐渐摆脱粗放式标签,实现数字化转型。建筑业数字化魅力无限:从设计到施工,从建造到运营,从维修到拆除,从材料到结构,从BIM到3D打印,从“无人机”到建筑机器人,数字技术用最简单的0和1,重新解构着“建筑”这门复杂的社会艺术和工程技术,建筑业正从快速增长期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期。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助力智造强国梦的实现。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项目周期长,产业链条长,施工环节多,管理难度大,需要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等众多责任主体之间的配合协调。在工程管理中,很多问题是由工程信息模糊、参建单位协作不到位、施工过程问题无法预见、管理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因素引起的。引入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会有区别于传统管理手段的技术优势,能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效率,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优势。
传统的施工采用以CAD为主的二维技术,空间形态需要通过平立剖图纸多项对照,才能更好理解。BIM技术可以提供多形式、多视角、可剖切的三维模型,突破了传统二维设计的限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与各参建方交流,提前展示项目成果,呈现项目细节,让各方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减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模糊,确保设计意图的正确实现。可视化手段大大提升了工程管理的目标正确性。
以统一标准建立的BIM模型,可以把各专业的设计成果并列在一起,把参建各工种的进度状态呈现在一起,把各单位遇到的问题排放在一起。这就为各方协同管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如项目的进度管理和综合管线布置等。可以针对工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逐一梳理,分清主次,弄懂难易,避免因信息不完整而引起的工程误判,最终合理确定工程解决方案。信息透明是协同工作的基础。
工程施工方案的实施过程比较漫长,一般经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施工人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项目管理的难易程度。利用BIM技术参与施工方案的制定,可以让施工过程提前预演,实现电子施工+实际施工的二次施工管理;通过对重大施工工艺的电子模拟,可以预判施工问题,优化施工方案,梳理施工工序,调配设备材料,减少工程浪费,更直观地进行技术交底。数字化技术为工程路演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方法。
BIM技术优势之一是模型信息的参数化。它可以导出各项与工程管理相关的数据,如各分部分项的工程量、装配构件的数量、装饰的排布方案等信息,以辅助工程项目的管理。及时动态更新这些建筑模型中的数据,可以让管理模型与工程状态保持同步,为管理过程的动态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嘉兴市中医医院医疗综合楼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新兴街道中医院内部,总建筑面积57 270 m²,其中地上15层38 970 m²,地下3层18 300 m²,主体为框剪结构,抗震7度,建筑物总高度为73.10 m。基坑开挖面积为7 395 m²,周长395 m,开挖深度分别为15.2 m(地下3层)、10.90 m(地下2层)和4.80 m(地下1层)。周边环境复杂,东侧为其单位17层的高层办公楼,距离为15 m;南侧紧临竹桥港河,距离为7.4 m;西侧为医院住院楼,距离为20 m;北侧为污水处理房,距离为6.3 m。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业主要求,本工程应用BIM技术,笔者公司作为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采用BIM技术进行管理。本文将就基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实践进行分享。
基坑工程施工前,通过图纸会审和专家论证,会发现许多问题;施工单位在编制预算和施工方案时,发现很多施工图不够明确的地方,需要在施工图基础上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更便捷地发现问题,更形象地反馈问题,以降低工程返工概率和质量风险,减少无效成本。为本工程建立基坑三维模型,对照基坑围护施工图进行审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二次深化设计提出了要求。
由于基坑围护单位与土建设计单位不一定是同一单位,因此图纸工程冲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利用基坑数字化模型,可以进行技术性比对,通过对桩基模型、地下室基础模型和基坑支护模型的碰撞检查,发现了土建桩基标高与基坑支护梁标高碰撞问题,地下室坡度与围护桩冲突问题,地下室外墙与管线冲突问题,等等,及时向基坑设单位提出了整改意见,优化了基坑设计方案。
现状医院中的改建工程往往受到诸多场地条件的限制,施工场地布置方案需要仔细研究各种因素,如周边交通、邻近建筑、原有管线、临时道路、塔吊位置、材料堆放、水电接入、消防设施、施工降噪、防尘措施及水源保护等。在场地狭窄的老医院,这些问题更加突出,需要综合性解决。借助BIM场地模型,就可以直观形象地分析施工布置方案,也可以进行多方案比选,为科学确定施工场地提供技术支撑。本工程的基坑场地布置,如图1所示。
图 1 基坑场地布置图
基坑阶段与其他分项工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土方开挖。受周边环境、场地、竖向和水平支撑体系的限制,土方开挖方案需要在施工方案中认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出土口、车道的设计、土方开挖顺序、安全防护设施等问题,必须仔细研究。针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利用基坑三维模型审查出土方案,进行土方开挖流程模拟。分析了土方分区、挖土走向、车辆行驶路线、临时道路布置、支撑杆件保护及机械作业面可达等因素,对各阶段工况进行模拟,充分预演施工方案的实施过程。对出土口不安全、挖土顺序不合理、挖机臂长不足及设备位置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意见,有效地改进了施工方案,保证了施工工期,节约了费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坑工程各部位的工程状况,为项目制作了施工漫游动画,对基地鸟瞰、工地环绕、坑内漫游、桩基模拟、挖土模拟等施工工艺和场地视角进行了模拟,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各层支护梁体系下净空尺寸、基坑边的安全距离、挖土机械的工作面等情况,为基坑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工程信息。
传统的工程进度管理以甘特图为主。在BIM技术下,实现三维形象进度变得比较简单,借助于软件的隐藏功能,可以把未建造的建筑部件隐藏,显示已建设的工程构件,这样就能动态反映工程的建设进度,也能导出对应的工程量,为工程例会讨论和编制工程周计划提供很好的资料。
借助三维模型,对基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分析,拟定合理的应对措施,预控施工风险。
图纸会审阶段,借助BIM模型可以直观地发现图纸中客观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形成设计质量问题汇总表,由设计修改确认,在施工前解决隐藏问题,降低返工成本。在施工方案审查阶段,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开展施工工艺的电子模拟,可以将各施工单位步骤、施工展出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直观地加以展示,了解管线预埋的正确度,分析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制定工种衔接的流水节拍等。
BIM技术的出现丰富了项目质量检查和管理方式,将质量信息链接到BIM模型上,通过模型浏览,让质量问题能在各个层面上协同监督。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文档记录相比,可以摆脱文字的抽象,促进质量问题协调工作的开展。同时,将BIM技术与现代化新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优化质量检查和控制手段。
通过基坑工程BIM实践,笔者认为数字化工程管理的主要价值有以下几点。
(1)提升设计质量。建立数字化项目模型,在设计阶段可以检查专业间的碰撞,提高校对审核效果;在施工前采用三维模型审查施工图和施工方案,可以提前发现设计中遗漏的问题和施工中无法实施的困难,有效促进设计质量的提升。
(2)优化施工方案。通过三维模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施工方案,补充完善技术细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预案,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工序,实现施工方案的优化。
(3)强化预控能力。通过项目的电子化预演,可以使管理工作前置,更早发现问题和困难,强化工程管理的预控能力。
(4)控制工程造价。三维模型可以导出物料清单,使得工程造价透明,也便于项目的造价控制。
结合在工程管理数字化应用上的实践体会,下面笔者将谈一下对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个人观点。
(1)建筑业数字化必须符合行业特点。BIM技术的推进,必须注意行业特点,兼顾各参建单位的工作习惯。少向各方要表格,多向各方供数据;同一份数据应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呈现,以满足工程验收时各参建方做资料的需要;目前工程验收资料有固有的格式要求。
(2)数字化行为应融入到传统管理中去。BIM技术的应用,需要主动接轨传统管理内容,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提升传统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应该高效融入项目的工程管理流程,而不是“另起炉灶,再搭班子”,增加重复劳动。
(3)数字化的中心是做好信息协同共享。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更好地进行项目协同,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项目协同的关键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数字化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让项目的数据信息让各参建方共享,而建立统一标准的项目模型是必要条件。
(4)工程数字预演是促进项目管理的良方。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工程的数字化预演。这种电子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各参建方提前了解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做好施工预案,优化进度计划,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良方。
(5)信息化模型可服务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模型的另一个优势是工程信息的传导,保存了竣工信息的工程模型,为物业管理后期改建装饰装修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数据包,可以大大减少误判,避免不当使用和危险装修,服务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