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初探

时间:2024-04-24

乔一 杨琴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成本项目设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理论,实现成本核算的制度化。

关键词:教育成本;成本核算;高校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包括广义教育成本和狭义教育成本两种含义。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教育机会成本。从广义上讲,高校教育成本还包括学生个人成本。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不包括资源用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通过借鉴企业中生产成本的概念,从会计学的角度考虑,本文采用狭义的教育成本概念。

二、高校成本核算现状

1.现实的社会要求和高校的社会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1998年制订的,没有涉及有关运行成本核算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对于高校运行成本核算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建立高等学校运行成本的核算制度。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它是通过办学成本的核算来确定办学投资的收益率。

2.教育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办教育要花钱。但是,全国每年需要多少教育经费,却很少有人问津,至于各年级的学生,每年需要多少教育经费,也没有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发布,原因在于教育成本核算是很复杂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成本核算复杂而继续粗放管理,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更不应当继续模糊下去,要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应当从教育成本核算做起,强化教育成本意识。

3.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

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国家不可能包办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阶段实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近年来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方向正确,意义重大。

三、高校成本核算程序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由于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包括专、本、硕、博等不同学历层次,因而可以通过“约当学生人数”的概念进行核算。可以把本科生作为基本量,其他层次学生按系数折算为约当学生数。用学年总成本除以约当学生数,就可以计算出每学年每个学生负担的教育成本。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生均教育成本”。按照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按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总额/在校生折合人数

其中,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本科生人数+某学年在校硕士生人数×2+某学年博士生

人数×3+某学年在校专科生或成教生(夜大生、函授生)×0.5。

2.确定成本计算期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从准确核算教育成本的角度来说,以学期或学年为成本计算期限比较合适,通常是当年8月1日到次年7月31日。但这样会使学校会计制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一致,不利于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不过学校可以通过按月来生成财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报表,成本计算报表需要通过教育成本核算(包括归集、分配结转等),按照当年8月到次年7月来生成报表,真实地反映教学上所耗费资源的进程。

四、结论

变革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寻求合理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构建严格、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是高校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教育经济学急需解决的理论难题。高校只有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核算、控制,科学管理,才能管好用好教育资源,以质量生存,以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希原:实行高等学校人才成本核算需要解决的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3(1)

[2]刘蓉: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5(7)

[3]谢丹,袁洪斌:高校教育成本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1)

[4]郑秀芳:高校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9(6)

[5]邓桂清: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探讨,[J],经济师,2008(6)

[6]夏萍:基于“双轨制”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处理,[J],会计之友,200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