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荣庚
(广西锡山矿业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大新下雷锰矿矿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历年日最大降雨量183.2 mm,多年最大降雨量1 796.90 mm,最小降雨量为1 073.10 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302.40 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份,其中6~8月份多暴雨,占全年降雨量的54.63%。区域最大的河流为黑水河(又称下雷河),属珠江流域左江的一级支流,一般水面标高约为246.50 m,河床宽度 1.0 ~3.0 m,流量为 2.5 ~184.6 m3/s,流速为 0.20 ~1.40 m/s,洪峰水位标高为247.60 m。
区域上属溶蚀—侵蚀构造峰丛洼地地貌,峰丛山体主要由灰岩、硅质岩组成,峰顶地形标高在450.00 ~866.00 m 之间,标高一般 <500.00 m,山间洼地标高为241.50~350.00 m,山脊走向主呈北东向,总体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1]。
矿区分布在下雷向斜南西端,起于0线,南西至46线以西。东面以黑水河为界;北西面边界:黑水河—蹬高梁山—矿区边界拐点8—矿区边界拐点7—矿区边界拐点1;南面边界在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与泥盆系上统榴江组(D3l)和泥盆系上统五指山组(D3w)的交界处。矿区形成了以泥盆系上统五指山组第1~3段(D3w1-3)硅质岩裂隙水为矿床直接充水层的向斜构造水文地质单元,该单元的总面积为17.462 3 km2,年均降雨量 1 302.40 mm。根据降雨渗入法计算矿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 0.041 3 亿 m3/a[2]。
区内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及新近堆积层,石炭系中统(C2)及下统大唐阶(C1d)、岩关阶(C1y),泥盆系上统五指山组(D3w)、榴江组(D3l)、中统东岗岭组(D2d),辉绿岩(βu)。根据岩性结构、贮水空间等,地下水含水层类型划分为:裂隙溶洞含水层,地层为石炭系中统(C2h)灰岩;溶洞裂隙含水层,地层为下统大塘阶(C1d)、岩关阶(C1y)灰岩;硅质岩裂隙含水层,地层为泥盆系上统榴江组(D3l)、五指山组第1~3段(D3w1-3);灰岩裂隙溶洞含水层,地层为中统东岗岭组(D2d);辉绿岩(βu)为相对隔水层。
矿区锰矿体赋存在泥盆系上统五指山组第2段(D3w2)的地层中。富水性弱—中的泥盆系上统五指山组第1~3段(D3w1-3)硅质岩裂隙含水层是矿坑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的泥盆系上统五指山组第4段(D3w4)硅质岩裂隙含水层(相对隔水)为矿层的直接顶板;富水性中等的下石炭统岩关阶下段(C1y1)纯碳酸盐岩溶洞裂隙含水层为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泥盆系上统榴江组(D3l)硅质岩相对隔水层为矿层的直接底板;富水性中—强的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灰岩裂隙溶洞含水层为坑道系统的间接底板充水含水层。
目前,矿区南部正在开采坑道共有385,340,280,220 m 4个中段,矿坑涌水主要通过 PD385、PD340和PD280洞口排出。根据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观测资料,各洞口排出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雨季(5~9月份)涌水量是旱季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将矿坑的涌水情况与1988年提交的矿区南部勘探报告中预测的涌水量进行对比(见表1),以全面了解矿坑的充水因素。目前主要开采坑道为220 m中段,矿坑排水主要通过抽水至280 m中段坑道排出。因此,可以将 PD385、PD340和PD280洞口排水量之和作为220 m中段的涌水量,分雨季、旱季和年平均以说明涌水量全年变化情况。
表1 矿区南部预测涌水量与实际涌水量对照 m3/d
从表1可以看出:预测的涌水量偏小,预测值与旱季的涌水量相对比较接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对降水渗入补给量估算不足。实际调查中发现,矿山露采采场、堆渣场等地段降水地表径流能力有限,降水易于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进而增大矿坑涌水量。与年平均涌水量相比,预测误差为13% ~33%,预测精度为B级,精度较高,这也表明以往的勘探工作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了解比较充分。
分别采用比拟法、地下水动力学法及均衡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预测,计算水平为340,280,220,160,100,40,8 m。
3.2.1 比拟法
由于南矿段和北矿段有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基本一致,且南部矿段有地下开采的实测数据,利用矿区南部矿坑涌水量进行比拟预测。经分析,涌水量与降深、矿坑长度成正比,利用下面计算公式进行北中部矿段涌水量预测[3]:
式中 Q——设计矿坑某阶段涌水量,m3/d;
Q'——相似矿坑某阶段涌水量,m3/d;
S——设计矿坑水位降低值,m;
S'——相似矿坑水位降低值,m;
L——设计矿坑某阶段开采长度,m;
L'——相似矿坑某开采长度,m。
根据开采设计及现状开采情况,其中南矿段现状采坑道L'长为4 800 m,S'为127 m,Q'分别采用雨季、旱季和年平均计算。根据矿体分布情况,拟建北中部开采坑道为2 600 m。中北矿段南端D3w2-3含水层静水位为347 m。矿坑涌水量预测结果值见表2。
表2 比拟法预测结果 m3/d
3.2.2 地下水动力学法
1)参数来源
水位和厚度:厚度取所有钻孔D3w2-3含水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水位取各区段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4]:
式中 F——含水层各区段的面积,m2;
H——对应与各区段的含水层水位,m。各钻孔揭露含水层厚度相差不大,因此,本次计算含水层厚度取所有钻孔的算术平均值,为63.6 m。地下水位整体上呈现北西高,南东低的特点,分别求出北部、西部和中部水位的平均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计算的水位,其值大小为387 m。南部矿段取347 m。渗透系数:按面积取矿区北部和中部的加权平均值:
D3w2-3含水层在不同地段,渗透系数相差较大,北部注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平均为0.001 5 m/d(ZK14a1:0.002 7 m/d,ZK1101:0.000 37 m/d)。中部 ZK1307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为0.018 3 m/d。这一数值与报告[1]中涌水量计算采用的0.022 4 m/d基本一致。按面积加权,取平均值,大小为 0.012 7 m/d。
2)大井法
把矿坑概化成开采大井,其涌水量计算公式如下,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大井法计算涌水量结果 m3/d
式中 Q——矿坑涌水量,m3/d;
K——平均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静水位,m;
M——含水层厚度,m;
S——水位降深,m;
B——矿坑的长度,m;
r0——大井引用半径,m;
R——影响半径,m;
R0——引用影响半径,m。
3)水平廊道法
涌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水平廊道法计算涌水量结果 m3/d
3.2.3 均衡法
矿层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因此,可以用降水渗入补给量估算矿坑涌水量。本次勘探范围位于某向斜盆地内,地表水与地下水分水岭一致。首先,计算全区的降水渗入系数。计算面积由地表水分水岭确定。根据渗入系数,分别计算年平均及雨季矿坑的涌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降水渗入补给量,m3/d;
F——矿坑的汇水面积,m2;
A——日平均降雨量,mm/d;
α——降水渗入系数。
1)计算降水渗入系数
布康小溪上游(W1动态观测点)枯水期主要由地下水补给,该流域范围内地下水径流量可以用动态曲线删除雨季洪峰流量计算。各参数数据见表5,经计算降水渗入系数α为0.181 7。
表5 降水渗入系数计算结果
2)计算矿坑涌水量
根据矿区地表分水岭圈定计算的矿坑汇水范围、年平均降水量和雨季平均降水量,分别计算未来矿坑的平均每日涌水量以及雨季每日涌水量,结果见表6。
表6 每日平均涌水量计算结果
运用比拟法、大井法、水平廊道法和近似均衡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大井法和水平廊道法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和计算参数较合理。这两种方法与均衡法计算结果都比较接近,说明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且补给充足,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概化合理。
表7 涌水量预测结果汇总 m3/d
比拟法计算结果比其他方法明显偏大,可能是由矿区南部与北中部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造成的,也有可能计算公式选用不恰当等。矿区南部矿坑充水来源不仅来源于大气降水,也来自与风化层及泥盆系东岗岭组灰岩充水含水层,另外,地表氧化锰矿露天开采,改变了降水渗入条件等。因此,此方法计算的涌水量精度较差,精度为E级,误差为80% ~90%。
均衡法考虑大气降水为矿层充水含水层主要来源,通过求取含水层的补给量近似获得矿坑的涌水量。文中降水渗入系数为W1上游(原布康小溪上游)流域的渗透系数,但对整个计算区域有一定适用性。此方法计算结果与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结果较接近,说明计算参数有一定合理性,因此,此方法计算的涌水量精度为D级,误差为60% ~80%。
大井法和水平廊道法计算采用的渗透系数为多个钻孔抽水试验、注水试验的平均值,水位、含水层厚度等参数为不同地段的平均值,且计算参数与前人工作一致,因此,选取的计算参数较合理。影响半径根据经验公式估算,约为100~300 m。这两种方法中的水位均为年平均水位,因此,计算结果可能比雨季实际涌水量偏小。因此,这两种方法所计算的涌水量精度均为D级[5]。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计算方法及参数较合理。考虑到矿体多为水平,未来以坑道系统开采为主,因此,采用水平廊道法计算结果更接近开采中的地下水运动特点,计算结果更为可靠。本文中涌水量计算精度为D级,基本满足矿山生产需要。
[1]广西地质局.广西大新下雷锰矿区地质勘探报告书[R].南宁:广西地质局第2地质队,1968.
[2]覃宁魁,钟亩锋.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新锰矿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水文地质勘查报告[R].南宁:广西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13.
[3]李小勇,林坚,邱凤,等.水文地质比拟法在矿坑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28(1):66-68.
[4]李俊亭,王愈吉.地下水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5]钱学溥.预测矿井涌水量的计算级别与精度评述[J].中国煤田地质,2007,19(5):48-5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