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接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第三届乡村振兴论坛综述

时间:2024-09-03

尹 琴,郑瑞强,戴志强

(1.江西农业大学期刊社,江西南昌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总书记在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聚焦“后扶贫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由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业现代化研究》和《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共同协办的江西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三届乡村振兴论坛在江西南昌顺利召开。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江西探索”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主旨报告会后还设置了“农村劳动力与非农就业”“农户贫困与农村发展”“产权交易与农地流转”等9 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人员分别就各自擅长的领域展开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取得较好成效,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和思考,或将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一、从脱贫攻坚迈向全面乡村振兴:工作重心与路径探索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要持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0 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之时,我国“三农”工作重心随之发生历史性转移,这一时期的农业农村将面临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十四五”开局之后如何进一步稳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增强脱贫摘帽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防止返贫致贫;二是更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动能,优化政策支持,做好工作体制和机制衔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发展。

(一)产业扶贫与稳定脱贫受到广泛关注

贫困是与人类发展相生相伴的经济社会现象,减贫是任何政府和社会必须承担的责任。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工作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产业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重要的造血式、开发式扶贫方略,是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头戏,也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由产业扶贫升级为产业兴旺,是产业扶贫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要求。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指出,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本身就包括脱贫攻坚,必须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贫困的根源问题是突破发展不平衡,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产业,在实现产业扶贫基础上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贫困地区增强产业持续稳定脱贫能力,关键要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经济,如通过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来挖掘农产品加工增收脱贫潜力;通过农业产业增值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难在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对贫困问题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以区域性开发式扶贫为主导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反贫困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绝对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的精准扶贫政策成效显著,有效解决了“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开发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的一些特殊类型区域和特殊人群的贫困状况,取得了减贫开发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存在扶贫资源的“精英俘获”现象,仍将存在增加相对贫困问题的潜在风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海涛教授指出,精准施策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线以下的一些农户,而很多产业扶贫项目的最终效益是被农村有能力、比较富裕的人享有,真的低收入人口是少有获益的。基于此视角展开分析,精准扶贫很可能会增加相对贫困。

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既能有效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亦可提高其可行能力,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开展产业扶贫工作,要为实现农户组织化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要注重开展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主体带动的产业扶贫。江西财经大学周应恒教授提出要发挥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集体与贫困农户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建立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利益共同体,促进贫困户能力和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针对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意愿较高,不同帮扶模式下贫困户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后扶贫时代产业扶贫工作的核心在于推进贫困户稳定脱贫,从而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胡莉娅提出,政府部门在实施推进产业扶贫政策时,应加强产业扶贫力度,优化特色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的选取,重点关注弱势群体脱贫稳定性,建立健全返贫风险防范机制。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统谋划至为关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振兴。至2020 年末,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农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得到大幅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存在差距,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这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唐忠教授虑前谋远,提出五个方面建议:一是继续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不忘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三是继续推进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四是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所得税,适时出台遗产税、房地产税,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力度。五是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人才振兴中最根本的源泉在于提升人力资本。诸多研究表明,早期教育是影响人生轨迹的黄金窗口,对于提升人力资本至关重要。针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导致的大量留守儿童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贫困、边缘化等社会问题,北京大学刘承芳教授认为,提升人力资本尤其要关注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同时能解决贫困、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等诸多方面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刘教授还提出全面推行学前教育服务均等化、尽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稳定和提升学前教育以及幼教人员队伍、改善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大公共政策的支持力度、发挥家庭作用等建议,全面提升未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社会较多关注的幼儿教育方面,北京大学李绍平博士通过对湖南湘西1 344 名儿童的调研发现,女性劳动参与比例仅为男性的一半,远低于男性劳动力参与比例,原因在于女性对儿童照顾投入更多。其研究还表明,幼儿园质量与女性参与非农劳动呈正相关关系,幼儿园质量越高,幼儿母亲越可能参与非农就业,并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质量,既可以改善儿童教育水平,还能增加女性劳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海财经大学吴方卫教授提出,这项任务比脱贫攻坚更加艰巨,要求全面改善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增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性,用整体性、一体化思维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早规划,做到思想建设先行,重视集体经济发展,注重社会治理,强化人才建设。江西农业大学郭如良教授认为要系统聚焦区域乡村建设工作实际,客观审视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产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结构层次偏低、长效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等短板,着力开展智慧型、特色型、活力型、人文型、秀美型乡村建设行动,实现科技赋能、产业赋能、秩序赋能、文化赋能、生态赋能,努力建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成为热点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深化。要将二者统筹考虑,既要解决好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问题,又要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江西农业大学郭锦墉教授指出,首先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以精深加工为聚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当地红、古、绿资源为依托,整合资源、优化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大力发展业态丰富、模式新颖的新型服务业。其次还要注重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特惠与普惠等领域工作有效衔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天军教授通过对西北地区乡村的调研发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融合。也有学者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衔接进行定量分析,西南科技大学蒋雨东利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9 个乡镇25 个村624户贫困户的实地调查数据,根据多维贫困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系统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二者的衔接现状,提出应从构建衔接体系框架、健全衔接制度机制、提升衔接实践成效三个政策发力,全面为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江西财经大学谢美辉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主要考核指标,采用熵权TOPSIS 方法评估剖析我国31 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及其障碍因子,发现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进而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评估乡村振兴的实施绩效,及时发现乡村振兴的短板,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每一步高质有效。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党建引领和政策支持。北京大学罗仁福副教授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贯彻党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战略举措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江西农业大学翁贞林教授认为推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政府需要从帮扶政策转向支持保护政策,当前亟须对现行的脱贫攻坚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适应性进行科学评估,实现政策保留延续一批、调整优化一批、重点强化一批、提标扩面一批,进而有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从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素优化与市场水平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绝非仅靠单一要素的增进便能实现,需要持续建设高标准市场,提升要素组合优化水平。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近40 年中国农业得到高速发展,平均年均GDP 增长率达到5.3%,2019 年中国人用5%的淡水和8%左右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了全世界将近20%的人口。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谈及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著名农经学者、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基于农业农村多样性特征,认为我们不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简单定义,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我国农业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要求。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相对于高速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资源具有稀缺性,目的是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粮食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济大学程国强教授指出,乡村振兴整个发展过程中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是影响高质量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很大问题。要切实重视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驱动”力量,以破解“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攻关机制和创新体系;加快研发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霍学喜教授提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整合,尤其是品种技术创新主导的科技创新。北京大学王晓兵研究员也提出,提升种业技术是推动整个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江西财经大学张利国教授表示,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经济确实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实际上也进入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由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这一个转变的阶段。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举措。

粮食安全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北京大学黄季焜教授指出,中国农业过去40年在保障粮食安全同时,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与养殖业得到快速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是主要驱动力;非农就业的持续增长也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率与农民收入。未来口粮绝对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农业将逐渐向高效绿色多功能的高值和永续发展方向转型;要让未来农业充满活力、农民同全国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加速城镇化与非农就业,大幅减少农业劳动力从而使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趋同。最后,黄教授指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包含四点:一是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自给自足的底线保障战略;二是高效绿色多功能的高值与永续农业的转型发展战略;三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发展战略;四是对外开放与保障食物供给可控能力的国际发展战略。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北京大学盛誉副教授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乡村振兴的一个主导,乡村振兴背后核心是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背后的核心是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资源禀赋、制度设置、不同地区差异以及人力资本的缺失等,是制约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要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制度改革以及加大公共投资等方面,后扶贫时代的农业经营重点要抓住相对贫困、乡村振兴、农村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

(二)全要素生产全面激活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基础则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小农经营为主的生产格局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江西农业大学陈江华博士基于2016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应用对非农就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而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机补贴力度,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张欢针对我国东南五省的流动人口规模变动,提出要素相对价格和“飞雁模式”下产业转型对农民工流动产生影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地区差距;加强对回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提供动力支撑。

林地“三权”分置在明晰林地产权权属和权能的基础上,促进和改善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进而优化了林地资源配置,转变了林业经营方式,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林权细分所隐含的分工深化机制为现代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王璐针对分工深化下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生产投入的驱动作用及影响机理展开分析,提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培育多种形式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提供符合农户现实需求林业社会化服务,缓解现实中农户营林面临的困难。新一轮农地确权的政策绩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一定程度受制于政策目的与农民主观认知的一致性,特别是对农地承包关系稳定的认知与偏好,郑州轻工业大学冯华超博士针对农地确权对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影响,提出要进一步地稳定和固化承包权,加强确权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并进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逐渐转变农民的主观认知,使得其与国家政策导向相一致。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家庭青壮劳动力转移后选择购置农机或租借农机进行农业生产,江西农业大学李秋生博士针对差异化农机获取模式下农机利用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提出农机利用尤其自有农机利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生产效率,并且通过降低家庭单位面积人均农业生产劳动力对农户生产效率产生作用,相对于租借农机农户,自有农机农户的生产效率会提高21%。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有男性劳动力转移还是有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家庭,自有农机比租借农机的使用都更能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并且自有农机利用在女性劳动力转移家庭对农户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用更大。南京农业大学周力教授就城市化对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的影响,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种植结构调整与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传导途径。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蒋玲认为,农业机械应用直接或间接通过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民主观幸福感间接产生正向影响,提出政府要加强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推动农业机械的普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培养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策略。

高水平的市场化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稳定我国未来农产品供需平衡,推动农业“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市场培育程度对林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乔金笛提出要培育完善林业外部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林地要素流转平台,完善各类林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健全产权交易的中介服务,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政策;因地制宜地科学指导流转行为。依据比较优势建立多元、稳定的国外农产品供应渠道,北京大学研究助理人员刘星铄针对农产品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同其他国家产品的互补性分析,提出随着全球农业生产动态比较优势的演变,中国农产品进口应逐渐转向东欧、南美以及非洲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为未来农产品贸易在产品和区域结构上的发展提供方向。

三、脱贫攻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实践:江西例证

江西地处中国红色革命老区、粮食主产区、南方重要林区,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省11个设区市100 个县(市、区)中,有原中央苏区县54 个、罗霄山片区县17 个;有“十三五”贫困村3 058 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69个。全省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贫困发生率6.21%。至2020年4月,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扶贫开发取得决定性成绩。随着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而未进入建档立卡的贫困边缘户和农民工当中的低收入者的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围绕江西脱贫攻坚经验总结与成果巩固拓展,江西农业大学郑瑞强副教授总结了江西“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夯实稳定脱贫基础;传承升华红色基因,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瞄准扶贫开发关键领域,靶向施策提升脱贫质量;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构建完善大扶贫格局”等脱贫攻坚经验,并提出突破深度贫困解困,开展脱贫攻坚回访,持续提升精准扶贫效能;补齐短板弱项,关注特殊贫困群体帮扶,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进发展后劲,加快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建设,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江西省人口以及经济发展结构统计数据分析,总结相对贫困主要有收入水平比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家庭抚养负担比较重、居住费用支出高等四个特征,主要受到文化水平、增收门路、产业支撑、病残因素等因素制约,江西省统计局彭道宾研究员建议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帮扶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增强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千方百计广开增收致富的门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增强政府兜底保障的功能,防止出现“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病灾全泡汤”情况。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农业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符合新发展理念、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江西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全国唯一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省和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具有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水稻、生猪、柑橘等产业优势。结合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池泽新教授提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又需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大力发展“农业九大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国家需要与农业高效、农民增收高度统一。原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安来先生提出,高质量发展要将江西农业努力建成标准化、品牌化和智能化的现代农业,主推绿色生态农业,确保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路子。作为江西农业龙头企业代表,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凌继河先生表示,粮稳的前提是扩面扩产,扩产的前提是农民愿意干,农民愿意干的前提是要赚钱。10 块钱的利润,要给农民7 块。要让粮农赚钱,就要走扩大社会化服务之路,选种、育秧、机插等等,交给市场、龙头企业去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农民不再为种田而发愁。”凌继河认为,只要农民有需要,就可实现种田全程托管,从选种、施肥、收割、烘干到销售,全由公司来完成,甚至可以“私人定制”。

本次论坛荟集了我国农经界多位名家与学术新秀,与会人员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有关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为指引,结合国内外脱贫攻坚、乡村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深入探讨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服务于“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真知灼见,碰撞出思想火花,为未来江西省乃至于全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出谋划策,对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亦将全面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