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壮族老年养生文化探究

时间:2024-09-03

唐振宇,庞宇舟,马晓聪,李永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文化倍加关注,都期望健康长寿。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年龄达到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尤其多。在目前官方评定公布的76个“中国长寿之乡”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有25个,约占三分之一[1]。本文在壮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老年的生理特点,通过对壮族老年养生方法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人们保养生命、祛病延年提供借鉴。

1 壮族养生文化渊源

壮族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壮族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如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是这一时期的[2]。壮族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与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壮族人民的铜鼓文化、干栏文化、稻作文化、歌圩文化、壮锦文化、花山文化、壮剧文化和麽教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

壮族的养生保健在壮乡民族文化中所孕育成长。壮医的养生保健离不开壮乡民族文化。如广西宁明县花山崖壁画的舞蹈气功图,早期出土的西汉铜鼓都反映了壮族人民养生保健的理念。干栏建筑是壮族先民为预防疾病和避免野兽伤害,根据广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而发明的。在壮族人民的日常饮食中充分体现了食疗和药食同源的理念。靖西的端午药市,壮族人民的佩戴香囊、挂药习俗等都体现了预防疾病的理念。

2 壮族老人生理特点

人到60岁后就进入了老年期,人在步入中年迈向老年或已进入老年后,机体会出现生理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变化[3]。壮族老年的生理特点总体表现为生理机能衰退,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2.1 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三气同步”功能逐渐虚弱 根据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人为万物之灵,禀天地之气而生,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的涵养和制约;天地之气造就了人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人体也是一个小的天地,也分天地人三气;人体的先后天之气,人体的功能和结构,是人体抵御外邪和护卫机体的根本,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则机体达到健康的状态[4]。在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中,元阴元阳呈现自然盛衰的规律。进入老年期后,由于元阴元阳渐虚,原有的阴阳平衡被更低的平衡取代,推动脏腑运行的功能亦随之减弱,机体调和阴阳的稳定性降低,人体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之间的“三气同步”出现了不协调。在气候变化时,人体顺应自然的能力减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2.2 人体“三道”生理机能衰退 “三道”即人体内的“谷道”“水道”和“气道”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为人体生命活动营养物质贮藏、化生、输布、运行的场所,保证了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谷道”是食物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之通道;“气道”是人体一身之气化生、输布、贮藏之处所;“水道”则是人体水液的化生、贮藏、输布、运行的场所[5]。当人们进入老年期后,人体“谷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精微输布功能减退,胃肠功能衰退,消化能力变差。“气道”的肺活量下降,不耐受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容易患感冒气喘等。“水道”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能力降低,膀胱括约肌和尿道括约肌逐渐萎缩,抗病能力减弱等。

2.3 人体“两路”生理功能减弱 “两路”是指“龙路”和“火路”。龙在壮族的传统理念中,被认为是用来制水的,“龙路”的功能为向机体的内脏骨肉输送营养,即人体血液运行的通路[6]。“龙路”的中枢在心脏,“龙路”畅通,则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若“龙路”阻滞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则机体出现各种疾病。当步入老年后,人体的“龙路”对气血的运行和约束功能在减弱,血压易升高,脑部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逐渐减少。“火路”为人体信息传导的通路,其中枢在人体的脑部,壮语称为“巧坞”,主司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随着老年人“巧坞”的萎缩和退化,人体内的“火路”对人的意识、思维和情感的控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步入老年之后,容易出现抑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表现为保守、固执、易猜忌等这与“火路”的失畅不无相关。若遇不良因素刺激,易诱发多种疾病,患病后较难康复。

3 壮族老人常用养生方法

笔者在广西壮乡考察发现,壮族地区的长寿现象和独特的壮族老年养生方法密切相关,结合壮医理论,归纳提出以下壮族老年常用养生方法。

3.1 调神养生法 进入老年期后,精神情志活动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情志和悦、心情舒畅则“火路”通达,脏腑坚固,“巧坞”思维清晰。反之,情志异常,变动过激过久,则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百病丛生。在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老年人被各种情志刺激在所难免,适度地发泄不良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认识到人的精神必须保持乐观、清净、坚强、开朗,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精神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见到有些人因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打击,而很快变得苍老、甚至出现一夜白头的情况;而有一些重病患者因受到鼓舞而使病情大为好转甚至霍然痊愈,这说明调摄精神的重要性。壮族地区邻里和睦,人们少思寡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欲求颇少。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优良传统,在很多村落里,家庭关系都非常和谐,有的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壮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喜欢唱着动人的山歌,令人心情愉悦。在壮族地区,老人都会主动回避各种不良环境、精神因素的刺激,如丧葬凶祸、悲哀忧愁的环境和场面。壮族老人这种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能够使人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天地人三气同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2 起居养生法 老年人的气血常不足,卫气常虚,易致外感之疾,故调摄生活起居尤为重要。壮族地区的长寿现象与老年人的居住自然环境、干栏建筑以及劳逸结合、规律作息的生活方式等关系密切。这种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的生活,使壮族老人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使人体“三道”和“两路”保持通畅,维持人体健康的常态。

壮族人民在生活中体会到,顺应自然、效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关键。广西的长寿之乡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具有“天然大氧吧”之称。这里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四季如春、风景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感谢自然给予人们的馈赠。这里的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临睡前习惯用热水泡浴双足。大家早睡早起,入睡快,睡眠深,时间足。这种高质量的睡眠,就是人们苦苦追寻的抗衰防老、健康长寿的“秘方”,正如宋代陆游诗中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壮族老人注意劳逸结合,他们终身热爱劳动,往往从事力所能及的手工活,防止过劳过逸对身体造成伤害。此外,壮乡的干栏建筑顺地而建,通风透气较好,光线充足,可以预防毒瘴和风湿疾患,同时可以防止虫兽袭击,对保护人们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3 运动养生法 壮医学认为经常而适度的运动和劳作可以改善“三道”“两路”及相关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各器官的衰老进程,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老年之人,精气衰减,气血运行缓慢,故又多瘀多滞。科学运动和劳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延缓衰老,使人精神焕发,对消除孤独、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有积极作用。老年人的运动和劳作要适时适量,以有氧运动为主,不宜过于激烈,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动作宜缓慢而有节律。

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喜爱体育运动和终生劳作的民族。壮乡气候湿热,雨水较多,为了防止风湿、脚气等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壮族人民一直以来坚持运动,同时以劳动为美,坚持终生劳作。他们常年在千山万壑中翻山越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身体素质,而且可以通达“龙路”,从而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活络、延年益寿的目的。丰富多彩的体育保健运动也是壮族民间经常开展的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踩高跷、跳三六九棋、抛绣球、踩风车、抢花炮、扳腰、跳花灯、板凳龙、打陀螺、打毛毽、跳活棋子等。武术运动也是壮族民间常见的保健方法之一。花山崖壁画所反映的就是壮族先民气功、导引和舞蹈的动作。由于壮汉等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壮乡除了保留原有的运动习惯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和气功等对身心健康有益的运动项目。

3.4 饮食养生法 老年人的真气逐渐消耗,五脏功能衰弱,全赖饮食以资生气血,故养生当重视对“谷道”的调摄,以求祛病延年。反之,暴饮暴食,生冷不忌,饥饱劳碌,则损伤脾胃,影响健康。结合老年生理特点,在“谷道”的调摄上,应当饮食有节,搭配合理,以满足各种生理功能的基本需要。在对“谷道”的调养方面,壮医学与中医学的“脾胃为后天之本”理念不谋而合。

壮族老人能够长寿,与大多数人食饮有节、合理搭配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具有食物多样、饮食清淡、细嚼慢咽、温热熟软、二高五低等特点。长寿老人大多不挑食、不偏食,结合本土食材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全面,以补精益气,颐养生命。如常食用黄玉米、火麻仁、红薯、山药、莲子、藕粉、黑豆、核桃等健脾益肾之品。他们饮食清淡、少油少盐,习惯水煮食物,很少进食煎炸食品,摄入食物的热量也相对较低,不妨碍脾胃的运化。他们就餐时间充足,饮用食物细嚼慢咽,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老人们饮食喜欢温热熟软,习惯喝各种各样的粥,很多五谷杂粮和肉类都喜欢炖成烂粥食用,少食生冷之品,以免损伤“谷道”。壮族地区喜爱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对粗粮素食情有独钟,饮食具有二高五低的特点。二高是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五低是低动物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低热量。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合理搭配保证了“谷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而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常以“谷道”功能是否正常来衡量。

3.5 防毒补虚养生法 壮族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特殊,毒物众多。“毒”是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包含了有形之毒和无形之毒。有形之毒包括了蛇毒、虫毒、毒树、毒草等;无形之毒包括了火毒、热毒、湿毒、风毒等[7]。“虚”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引起人体正气不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壮医认为,毒力的大小、机体正气的强弱决定了老年人染毒后是否发病。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既要注重防治毒邪,又要顾护自身正气,才能健康长寿。

壮族民间历来就有赶药市、挂药、佩药等预防毒邪侵袭的习俗。壮医认为端午节期间的草药是一年之中疗效最好的药材,每当端午节到来之际,壮乡各村寨的草医药农就将自己采集的药材运送到药市进行售卖,而广大村民则通过赶药市、买药、闻药,饱吸百药之气来达到预防毒邪的目的。另外,在瘴疫流行时,壮族人民也常通过挂药的方式来避秽驱瘴,挂药常用的药物有石菖蒲、佩兰、藿香、艾叶、青蒿等;男女老幼则佩挂各种香药囊来预防瘴毒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檀香、木香、苍术等。壮医对老年虚证的治疗比较重视动物药,擅长通过食疗来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壮族人民用血肉有情之品进行食补,可以同气相求,达到补虚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壮族养生文化渊源、壮族老人生理特点和常用养生方法来探讨壮族老年养生文化,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壮族老年养生文化,对丰富壮医养生理论,提升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提高壮医防病治病水平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