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赵宽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024)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为促进骨科患者的康复愈合,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目前在临床上多被应用于骨科患者的康复治疗中[1]。为进一步明确其治疗效果,2016年10月-2018年3月,对我院骨科收治的180例骨科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康复训练与下肢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比较,具体报道如下。
本组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0例,采用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常规康复治疗,女39例,男51例,年龄26~62(50.1±9.6)岁。骨折部位:股骨骨折52例,胫腓骨骨折23例,膝关节骨折15例。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女46例,男44例,年龄20~61(47.6±9.1)岁。骨折部位:股骨骨折49例,胫腓骨骨折25例,膝关节骨折16例。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纳入标准:⑴骨科患者;⑵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⑶在阅读我院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自愿参加研究并签写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⑴存在严重精神疾病且不能配合训练的患者;⑵拒绝本次研究的患者。
我院康复科医师可根据患者骨折后固定方式、骨折恢复情况、受损伤具体部位以及患者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具体骨折后康复训练计划。对照组在康复科医师指导下根据所制定的个体康复训练计划,定量、定点进行训练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医师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不断调整其训练计划。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下肢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进行训练,但应注意在使用训练器时应遵医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损伤部位等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适当强度的康复训练,促进骨折的愈合。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康复治疗方案后对其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下肢水肿消退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对比。有效率指标: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则为完全恢复;关节活动时稍有疼痛但其功能可恢复则为有效;关节无法正常活动且功能未恢复为无效。
数据采用SPSS 3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对比分析两组进行康复训练后骨折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肢水肿消退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两组骨折恢复指标比较(d)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持续性关节被动活动这一概念最早可溯源于1970年,由加拿大医师Salter提出[2],主要是指在医师指导下运用专门适用器械,通过器械的调节从而使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被动接受自身所能承受的缓慢持续的运动[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于医院治疗中,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则在这一概念下发明应用[4]。该训练器主要是在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指导下完成[5],主要支架包括可以活动的关节支托及控制肢体运动装置[6]。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可以通过控制肢体运动角度、方向、时间、速度等活动因素模拟人的自然运动方式[7],从而使患者功能障碍的肢体得到适当被动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自身复原能力,缩短病程,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而传统康复训练方式不易控制运动角度及运动强度,易造成患肢的二次伤害[8]。
通过对比两组实行不同康复治疗方案的结果分析发现,观察组进行康复训练后骨折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肢水肿消退时间大大缩短,且该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因此,实施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相较于常规康复训练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骨折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实施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相比于传统康复训练持续时间更长且有利于控制患者活动强度以及训练相关因素,更为安全有效,可长期持续进行,不易造成二次伤害。但是这一治疗方案要求临床医师注意观察患者耐受度,循序渐进,给予患者适当有效运动训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